人们对痔的认识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痔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由于治疗理念的原因,更倾向于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手术被边缘化。
而欧洲先后出现了十余种痔的手术方式,改良术式不计其数,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有些术式,时至今日仍被广泛采用。
在各种痔手术方式中,最早出现的是痔切除术。
根据创面处理方式不同,痔切除术又可以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等不同类型。
其中开放式痔切除术是由圣马克医院的创建者Fredrick·Salmon根据“结扎加切除”理论设计的:切开痔团外侧皮肤,向头侧剥离痔团并在根部结扎。
该术式随后被Miles等人改革,并于1937年被Milligan和Morgan再次改良,目前在国外被称为Milligan-Morgan手术,而在国内被称为外剥内扎术。
2
痔环切术
(Whitehead hemorrhoidectomy)
1882年,曼彻斯特医生Whitehead为了根治痔疮,提出了将痔团所附着的一团圈黏膜都切除的理念。
在直肠黏膜与皮肤交界的位置环形切开黏膜,将黏膜以及附着的痔团向头侧剥离直到痔团的上方,横断并切除整圈黏膜,此后将黏膜和皮肤的切缘缝合在一起关闭创面。
但是由于术式本身的限制,对肛管区域正常结构产生的严重破坏无法避免,因此在新的术式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包括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
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
痔切闭术以及开环式微创痔吻合术
(tissue selecting technique,TST)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认为,PPH在切除脱垂黏膜的同时也将症状较轻甚至正常的黏膜组织一并切掉,对肛门造成了不必要的损伤。
另外PPH术后会形成环状吻合口,一旦发生慢性炎症,将会出现明显的肛门坠胀、便不尽感等症状,甚至导致吻合口狭窄。
由此汪建平教授等提出了“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的理念,并据此设计出一种新的吻合器痔手术,开环式微创痔吻合术(TST)。
根据痔团的分布情况选择具有1-3个开环窗口的特制肛门镜,仅仅暴露病变痔区的痔上黏膜,局部缝合牵引后用吻合器选择性切除病变痔区的痔上黏膜。
与PPH相比,TST是间断切除黏膜,避免了环形瘢痕的产生。
从而能降低肛门狭窄的发生率,同时减少了钛钉的数量,局部刺激症状更小。
另外,除非痔团位于肛管正前方,否则在缝合时直肠前壁有肛门镜保护,能够避免直肠阴道瘘的发生。
不过这种术式切除黏膜的范围较小,同时黏膜下血管阻断也不可能不完全,术后的复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血管学研究显示痔患者存在直肠上动脉末梢管径增粗,血流增加的特性。在1995年,Morinaga据此提出利用多普勒超声引导进行痔动脉结扎,从而对痔进行治疗的新术式,此后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5.1 硬化剂注射法
硬化剂注射法最早是在1869年由Morgan首先应用,原理并不是栓塞血管,而是在黏膜下层形成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导致纤维化,从而将肛垫固定在深部组织上。
5.2胶圈套扎法
通过胶圈套扎对痔进行治疗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痔的各种非手术疗法之中,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既往在操作的时候是用胶圈直接套扎内痔痔核。
目前比较推荐套扎齿状线上方1cm以上的黏膜组织。
这两种操作方法都可以通过阻断被套扎组织的血液供应,使其坏死脱落,从而导致局部黏膜下层出现纤维化增生,达到使周围组织固定的目的。
5.3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也拥有超过40年历史,治疗原理是应用一氧化二氮(-70℃)或液氮(-196℃)制冷特殊探针,然后将探针置于预定的内痔顶部,利用冷冻破坏局部组织。
5.4热凝固疗法
热凝固疗法是使用直流电探针、双极电凝、微波或红外线设备,通过能量传递在痔团局部产生热量,导致组织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使痔团收缩并形成瘢痕组织,将肛垫固定在深部组织上。
回顾痔手术的演变历史,是一个错综复杂、不断淘汰更新的过程,我们在面对患者时应该根据病情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设备条件,审慎的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小马i计划”肛肠手术直播合集(2018年卷)正在火热预售,八位专家,联袂演示十五例经典术式,让你真正做到,不同痔,不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