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级 文 物 马家浜文化玉玦 三级文物,新石器时代,2000年出土于锡山市彭祖墩遗址。直径5.4厘米,厚0.5厘米,孔径2.5厘米。 彭祖墩遗址最早可追溯到马家浜文化,距今有6000余年历史,是长三角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此玉玦为三级珍贵文物,呈圆形,素面无纹饰,环体一侧有玦口,玦面经过打磨抛光,显得朴素光洁。其工艺古朴实用,无论整体圆度、光洁度与玦口平直度,均可与现代玉器相媲美。玉玦在古代主要用于耳饰或佩饰。 四神铭文规矩镜 三级珍贵文物,汉代,1970年无锡县交通局移交。直径17.8厘米。 镜为青铜质,圆形。中间半球形圆纽,双线正方形方框内整齐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铭文,框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各据一区,外层以铭文、锯齿和波纹装饰。这面铜镜纹饰繁杂、刻画精巧,显示出两汉时期制镜业的高度发达。 直铭重列神兽镜 三级珍贵文物,三国时期,1970年代废旧仓库征集。直径12.1厘米。 镜为青铜质,圆形。中间浮雕青龙、白虎等十二支神,镜钮上下各有直行铭文“君宜官”及“君官”。镜缘一周铭文“吾作明竟(镜),幽涑宫商,周罗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单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位至三公。” 黑釉瓷香薰 黄釉印花瓷枕 三级珍贵文物,唐代,1970年代无锡县地区征集。高10厘米,长16.5厘米,宽10.8厘米。 瓷枕整体略呈长方倒梯形,通体施黄绿釉,凝釉处呈深褐色。枕面微微内凹,方便在使用时更好的支撑头部;中心模压一朵暗花图案,线条简洁,形象生动。枕的边缘可见明显的磨损痕迹,说明该枕是一件使用多年的实用器物。 都省铜坊镜 三级珍贵文物,五代时期,1985年出土于新安李家庄顾巷。边长16.2厘米。 “都省铜坊”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官营手工作坊,其产品主要供应社会上层人士使用。其制作的铜镜既轻且薄,用料极省,且素面无纹饰,仅在两侧铸刻“都省铜坊”、“匠人某某”字样,以为款识标志。这面铜镜,就是由一个名叫“许皓”的匠人制作的都省铜坊镜,十分典型。 铜权 三级珍贵文物,元代,1980年苏州文物商店移交(无锡县境征集)。通高12厘米,重940克。 铜权是古代用于称重的实用器。此器由黄铜所铸,整体呈方塔形。权体正面阴刻“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左侧刻“中平”,背面刻“益都路嶧(峄)州造”字样。此件铜权铸造精致,铭文清晰,是研究元代度量衡制的宝贵实物资料。 龙泉窑戏文青瓷碗 三级珍贵文物,明代,1970年代出土于无锡县羊尖乡。口径 17.8 厘米,足径 6 厘米,高 9.8 厘米。 该碗内壁纹饰极具特色,为《琵琶记》戏文内容:讲述书生蔡伯喈(蔡邕)与赵五娘(真女)的爱情故事,刻画了蔡伯喈全忠全孝的才子形象。此碗品相完好,纹饰精美,表达了忠贞仁孝的主题,是明代龙泉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紫砂盖钵 三级珍贵文物,清代,1980年代出土于无锡县鸿声乡。通高12厘米,口径13.5 厘米。 青花婴戏折沿碗 三级珍贵文物,清康熙年间,1980年苏州文物商店移交(无锡县境征集)。高13厘米,口径18.7 厘米。 此碗沿口外撇,弧腹渐收,底有圈足。主题纹饰是明清时期青花瓷器中常见的婴戏纹,可爱有趣,充满童真,寄托着人们期望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碗底有“大明成化年制”寄托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