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玉成教授:种植医生的数量与患者数量不相匹配,从而我们就面临着一个规范、健康的普及推广种植技术的挑战...

 星星点灯2009 2019-09-14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口腔展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联合中国医学论坛报 · 今日口腔举办了“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口腔卫生事业发展巡礼——大型直播访谈活动,期间邀请了近30位国内口腔领域的专家做客直播间,一同回顾我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峥嵘岁月,展望未来口腔事业的美好前景,今日口腔将陆续发布各位专家的采访视频,敬请关注~


本期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宿玉成教授来给我们讲解中国口腔种植事业的发展历程。

采访:CMT飘飘

 今日口腔:首先请问您是哪年开始加入口腔医疗队伍的呀?

宿玉成教授:如果从上学的时候开始算,我是1977年的大学生,1978年4月1日正式入学,到现在已经有41年的生涯了。

 今日口腔: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口腔种植事业的发展,您会用那个词?

宿玉成教授: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应该是迅猛。种植技术正式发展应该从1982年的加拿大多伦多会议开始算起。从那之后种植技术开始迅速的普及起来。而我国应该是近20年开始发展,在2010年的时候卫生部下发了55号文件,将种植列为口腔医学12个专业的其中一个专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将一门技术发展为一个学科,这个速度是空前的,在任何一个专业里都没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今日口腔:您觉得种植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宿玉成教授:这是很好的一个问题。种植的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称之为“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的种植发展阶段”。与医学其他学科的发展规律类似,刚开始是做动物实验,把种植体放到动物的体内进行观察,后来在人体试验。这个阶段有下面几个贡献:第一个贡献是骨结合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否决了诸如牙周膜结合、纤维结缔组织界面结合等理论。第二个贡献是材料学的研究,明确了钛作为种植体的良好生物相容性。钛,尤其是商业纯钛(commercially-puretitanium,又称工业纯钛、分为一级钛、二级钛、三级钛、四级钛)和钛合金(主要是六铝四钒钛,Ti-6Al-4V)都是良好的种植体材料。其次是种植体的构型,以前种植体有片状、盘状、骨膜下、下颌骨等不同形状与种植部位。到80年代,基本确定了根型骨内种植体。什么叫根型骨内种植体呢?种植体位于骨内,有别于之前位于骨膜下等;根型类似于天然单根牙,并且逐渐淘汰原有柱状、台阶状种植体而采用螺纹型,最后就确定了根型骨内种植体为种植主流。第三个贡献是外科技术,之前由于种植体的多种多样导致外科技术也五花八门,到80年代的时候基本确立为潜入式和非潜入式两种种植方式,所以在80年代之前的很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奠定了我们现代口腔种植技术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称之为“扩大适应征为动力的种植发展阶段”。刚开始只将种植体植入余留骨良好的部位,尤其是在无牙合的下颌骨将多颗种植体用夹板相连来支持种植体长期的稳定性。后来在骨量、骨密度好的部位进行单颗牙的种植。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始尝试在余留骨欠佳的位置开始种植。这个阶段有以下进展:第一个进展是表面处理技术的改进,刚开始种植体为光滑表面,粗糙度在2μm以下。后来随着临床问题的出现,开始扩大种植体和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表面粗糙度以保证与骨结合的强度。粗糙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羟基磷灰石涂层(HA)和钛涂层(TPS)。这两种方式是通过“加法”(种植体表面附加涂层)来增加种植体粗糙度。之后发现“加法”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所以“减法”的方式应用而生,也就是大颗粒喷砂酸蚀技术(SLA)。通过SLA将种植体表面粗糙化,粗糙度可控制在20μm左右。第二个进展是引导骨再生技术(GBR)成为了种植牙骨缺损的标准修复方案,在许多病例都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其他的骨增量方法,比如上颌窦提升等技术的完善进一步扩大了种植牙的适应征。第三个进展是从80年代之前主要考虑骨和种植体之间的界面关系过渡到重视软组织与种植体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就是21世纪初到现在,称之为“以临床证据为依据的种植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收集了大量的病例,发表了许多的文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然就会开始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哪些临床的技术是有风险的?哪些临床的程序是优秀的?哪些种植体的设计是有问题的?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循证医学。从临床证据的角度出发,为种植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方面,表面处理技术还在进步,由SLA技术转化为亲水表面技术(化学改进的种植体表面)。亲水表面技术就是在SLA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亲水处理,亲的是血液里面的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加快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在种植体表面的吸附能力,从而加快骨结合,把常规的种植体复合时机由8周提到4周,使治疗程序进一步加快。第三方面是将美学提上了日程,美学的技术原则、影响美学效果的风险因素等也都基本明确。具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与2009年两个年份,2005年有两位专家在不同的时间发表了两篇关于美学评价的文献,一篇是白色(修复体)美学,着重评价修复体的美学标准,另一篇文献是红色(软组织)美学,着重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美学标准;2009年,瑞士学者将两个原则的评价体系进行简化和归纳,标志着种植治疗在美学方面逐渐的走向成熟。第四方面是形成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理念。在过去,种植主要以外科角度为出发:根据余留骨情况确定种植位点。如果骨头欠佳需要植骨,也只是为了解决种植体的植入和分布。后来随着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理念应用而生。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理念,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以修复体为导向,就是修复体数量决定植入种植体的数量;修复体的位置与轴向决定种植体的位置与轴向。然后与将来的种植体维护、健康一系列的念连在一起就叫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理念。第五方面是教育,正如刚才提到的两个字:迅猛,因为种植发展太快了,国内外专家都未有所料想。在迅猛的发展过程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种植医生的数量与日益增加的需要种植的患者数量不相匹配,从而面临着一个规范、健康的普及推广种植技术的挑战。

 今日口腔:在种植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您觉得我国的种植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处于什么地位?

宿玉成教授:种植这门学科起源于西方,是以哥德堡大学为代表的多个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先驱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付出打开了现代种植的大门,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种植医生。我国是以引进为主,因此跳过了开始的研究阶段,但是我国的许多前辈也做了很多工作,比方说口腔医院的刘宝林教授设计生产了国内的种植体系。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种植体依然是国外产品,因此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业内,一方面需要给患者选择一个最合理、最合适的生物种植体,另一方面也鼓励国内的种植体研发企业发展。临床方面,我国种植数量稳居世界第一,遥遥领先。在国际顶尖技术方面,我国也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种植医生与患者数量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培训和教育的资源不太到位。因此我们一直牢记王兴会长多年来的教诲:我们既有责任给患者看好病,同时也有责任来进行规范的种植教育、培训,以此为整个种植界、口腔界、医学界做出贡献。


(本文由郝伟锋整理、CMT小米编辑,详情内容请见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