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思维“的算法!

 金陵一棵树 2019-09-14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逐渐达到了巅峰,我们都是在“科学思维”的算法主导下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的,这套逻辑前所未有地深深禁锢着我们的想象力,排斥着其它任何一切可能性。人们相信哪套逻辑,哪套算法就起效

逻辑其实是一个Mind Set,一个关于如何去看待事物的一系列视角(Perspective)的集合,当你选择了这个视角去看待世界的时候,这一系列的Perspective就形成了一个“观”(View),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相对应的,我们选择了这个逻辑系统的运算规则就开始在这个视角之中开始发生作用。

不同的人有着看待事物以及世界全然不同的视角,背后是一种语焉不详的思维地图(Mind Map),俗称每个人头脑中有着不一样的脑回路,导致做出千差万别的判断和决定。就是每个人有着独一无二的算法处理。一个人的算法背后是个体的脾气个性、生活经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等等一整套的行为模式(Patten)。

然而有意思的是,你看待事物的这个Perspective视角会反过来影响到你所感知的实相,这个reality.

也就是说,你相信哪套逻辑,哪套算法就起效。这句话其实就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因为我们带着的滤镜会自动过滤掉超出它所见范围之外的频谱,我们的逻辑系统会屏蔽掉它所不能理解的信息。我们大脑又是一个很tricky的存在,有一块区域负责编写故事把所有的信息串联起来自圆其说,它不允许出现挑战它逻辑权威的事情发生。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如同亚当夏娃未吃禁果之前,没有羞耻心的概念,因此看到裸体也不生邪念;对没有见过钱的某土著来说,他看不到钱,只能看到一堆纸;初生牛犊没有见过虎,因此它看不见生命的威胁,于是它不怕。

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永远看不到自己视角的局限。正如愚昧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愚昧的,自私的人也意识不到自己是自私的。在你的逻辑系统里,你一直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而在一个人特定Perspective开启之前,你再怎么苦心劝说,他也听也不进去。

只有意识到自己有着思维局限,意识到自己可能戴着滤镜,所见的世界未必是全部的时候,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我们才有成长和进步的空间。这已经是佛法里说的“”了。

因此我们看电影,看书,到不同地方旅行,看艺术展览,跟不同的人交谈收获灵感和启发,开启更多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Perspective视角,拓展自己的思维局限,这就是真正“交流”的意义所在。

Listen to everybody, follow nobody. 所有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是我师,倾听所有的人,不盲从跟随任何人。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建立之前,这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说你看待事物的这个Perspective视角会反过来影响到你所感知的事实呢?

一方面依然是我们的Mind Set会对reality产生过滤,只能感知到根据这个算法所形成的符合这个逻辑的结果,对其它却视而不见。

比如我们常常把一些事情潦草地解释成“心理作用”,且不说心理作用的力量是惊人的;我们人类是靠感知来获得信息的物种,无论真实是如何的,我们的心理感受就等同于真实--这就像对戴着黄色墨镜的人来说,尽管真相是蓝色,他看起来始终就是绿色的。

另外一方面,你的Perspective视角局限会在与另外一个人的互动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双方会被对方逻辑的成见和人设绕进去,就像两个不匹配的视角对峙,企图塑形对方以匹配自己的设定,最终被错误地带领走到一个原本不是自己初衷的样子。

我们的用词表情动作以及情绪能量都能在细微处不动声色地传递出自己看待对方的这个“Perspective',也许我们头脑意识不到,却能在潜意识里传递和接受到。

有的时候两个人相处得不舒服,是因为我从对方能量的暗示中感知到对方看我的视角与成见,我极力想摆脱掉对方心里那个“不是我”的人设,然而当我意识这个“人设”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在引导中变成那个“人设”的样子,那个我不希望变成的样子,因此就想疏远对方,摆脱对方其实是想摆脱那个“不是我”的样子,做回自己。

而对方因为设定了这个Perspective,也只会在我所有的言行里捕捉到符合自己设定的内容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忽视其它,越加肯定了自己的设定。

如此一来,造成了双方僵持的死局,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看见对方,而是因为害怕,因为傲慢,因为偏见,因为judgement,我们都只看见了自己的恐惧在对方身上的投射

Perspective其实是个注意力的设定,当你有了特定的Perspective,就会从眼前所有事物中第一时间注意到与自己这个视角有关的内容,而忽视其它的信息。“孕妇定律”就是这个原理--当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走在街上看到到处都是孕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样信息,不同人的敏感点不同,所接受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还有人“捕风追影”,读取到各种无中生有,甚至“说者”都没有想过的内容。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每个人接受的信息内容去推断这个人的Mind Set,他的思维逻辑地图,他所敏感所自卑的弱点,以及推断出他这个Perspective背后一整套的行为模式和各种背景。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就像灵魂的勾子当你灵魂上没有勾子的时候,任信息倾盆倒下,都挂不住任何东西。而当你对一些特定的事物有了心锚,就容易按照自己的Perspective过分解读信息,乃至疑人偷斧。

而这些勾子的形成,可能是业力,是过往经验带来的心理阴影和创伤。当相似情况发生的时候,很容易触发应激反应,就再也看不清真实,而是把自己的恐惧投射于其之上,从而互相影响,导致事情不可避免地走向相似的结果,从而印证了自己的预设,于是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这就是很多人旧有循环模式,心理学上叫“重复性创伤强迫”。

秋阳创巴写莲花生大师出生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感动了很久,他写He hasn't been touched by anything, so he is not afraid to touch anything'--他不曾被任何事物触碰过,因此他也无所畏惧地去触碰任何事物--他说这种“Infant-like(婴儿般)'的状态是非常宝贵的,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禅宗的方法是让人彻底抛开成见,拔下灵魂上所有的勾子,摘去你眼前的有色墨镜。这样,你才可以真正看清真实,才能获得解脱与平静。

有句鸡汤说“去爱吧,就像从未受过伤”,这句话,要想真正实践,真的很难。我们克服了任何一个自我恐惧,都不亚于一趟灵魂的英雄之旅。

这就是这套求证式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逐渐达到了巅峰,也让“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自负走向了顶点。从未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类如此依赖于头脑而轻视我们的“心”。我们都是在“科学思维”主导的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的,这套逻辑前所未有地深深禁锢着我们的想象力,排斥着其它任何一切可能性。

令人担忧的,其实并不是对头脑的依赖本身,而是这套逻辑变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思维,它伤害到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相信的能力

因为我们任何人都受到自己头脑思维模式那一套旧有模式的局限,受到我们认知的视角局限,而造成我们各种试探求证背后的,是我们“灵魂的勾子”--各种恐惧。生活里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当我们把恐惧投射到对方身上,因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因为害怕受伤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面,我们往往把对方放置在一个敌对的位置反复求证,而这种“不信任感”就会把人与人的关系推远。

因为人与人的连结不是用头脑,而用的是心

其实我们的恐惧是什么呢?是我们不相信自己能够被爱,害怕真实的自己无法被接纳,归根结底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以及爱自己。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其实一面自己与自己关系的镜子人间最大的慈悲就是永远以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意图,所谓的“善解人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