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氏是传说中最早的始祖之一,生有伏羲。关于她生伏羲的经过也颇为传奇。 华胥氏生伏羲与“感生神话”华胥氏
这段儿就讲述了华胥氏有孕到生下伏羲的过程。华胥氏在雷泽用自己的脚丈量了一个大脚印,然后就有孕了,之后据说是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因此伏羲的出生地就名成纪。因为在古代正好把十二年为一纪。 伏羲 华胥氏在无夫的状态下,只是用脚丈量了一个大脚印就怀孕了,这种异乎正常方式的生育的方式就叫做“感生而孕”,这种神话因此叫“感生神话”。“感生神话”指的是有感于动物、植物、无形的生物等,然后离奇而孕生子的神话,一般为女性。这种神话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常见。 在先秦时期,感天而生的可不只有伏羲。黄帝的出生也颇为传奇,传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附宝有感于“大电光绕北斗枢星”而生下黄帝。大禹的出生也有类似的传说。大禹的母亲女喜吞意坎而生大禹。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解释“姓”字时说:“姓,人所生也,古者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感天而生子”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先祖的非同寻常,也是为了神化他们,以此来巩固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这类神话的源头当与史前母系氏族的婚姻状态有关,“只知其母而不知父”是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所以,女性,这一原本极少出现在史书上的性别人物,才能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母系氏族产生的同时,还出现了图腾崇拜。图腾一般选择与各个氏族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或无生物。它是氏族群体的徽号和象征。如,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而玄鸟就是商人的图腾。 在母系氏族这种“知母不知其父”的状态,对应的婚制有“杂婚”与“伙婚”。 杂婚,《吕氏春秋》中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这便是杂婚的真实写照。 伙婚,这种婚俗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通婚,使一个群体的姐妹与另外一个群体中的兄弟通婚,这便是伙婚。如从仰韶时期的墓葬发掘来看,这一时期的男子大部分都经过二次迁移的集体葬,并且有母子葬,但是却没有成年男女之间的合葬,同时也没用父子葬。再比如比较典型的半坡遗址,半坡人就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它氏族的男子,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而杂婚与伙婚之间的过渡期还有一种婚俗,即血缘婚。血缘婚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伏羲女娲的对偶神话。 伏羲女娲成为对偶神并生子的神话所谓的对偶,就是成为夫妻。伏羲女娲原本是分属神话中的两个体系,也就是说是不相干的两个人。而且最早的女娲的地位当比伏羲的地位要高一些,直到汉代才在画像石等图像中合体,地位上是趋于平等了。如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并且二人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有兄妹说,有夫妻说,并且很多人以为二者是对立的。还添油加醋的演绎出了一番神话。如唐代的:
这个版本中,女娲与伏羲是兄妹,二人想做夫妻,但是又觉得羞耻,于是二人就打了个赌,让天来决定,最后上天显示的是准许二人为夫妻。其实,这里写“又自羞耻”,完全是不符合史前的婚俗观的,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有血缘关系的人不婚的观念。血缘婚在史前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血缘婚的典型特征还有以男子长辈为共父、以女子长辈为共母的特点。 经过了杂婚、血缘婚及伙婚,便是“对偶婚”。对偶婚也不是一夫一妻制,一般的也是多夫对多妻,但相对固定。并且在这之后或期间也产生了一夫一妻的观念。在对偶婚中,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间,有一个主妻,同样的,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间,有一个主夫。根据传说,舜、象共妻娥皇、女英,但其中舜和娥皇还分别为主夫和主妻。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会有母系氏族?古代的女性地位不是一直很低吗? 其实,在氏族形成的早期,人类是经过了母系氏族,随后才经过父系氏族的。在这个时期,食物的来源已经不是以捕猎为主了。但社会的生产水平依然低下,农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女性由于体力上的弱视,从这段时期之前就是从事采集等较为精细的劳作,同时女性又是农业生产中如播种、锄草、收割、粮食加工等劳作的一把好手,所以,相对而言比男子渔猎所获得的食物更为稳定可靠。再者,从古至今,哺育子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女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也为早期的女性地位加分不少。 从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演进来看,一般有杂婚、血缘婚、群婚、对偶婚及一夫一妻制5个阶段。其中的转变基本都是在史前的母系氏族阶段完成的。母系氏族也是人类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是在这之后,女性的地位就没落了,男性便长时间的占据了社会上的主导地位。 |
|
来自: timtxu > 《心灵、婚恋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