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龙的传人,华夏肇始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有传说就有了历史。传说是口头化的历史,史书是文字化的历史。如果没有考古发现,万年前的长安就是沉沉的万古长夜,既没有传说,也没有历史。在公元前8000年前后,也就是距今大约1万年的时候,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华胥氏,她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出现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之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中华文明史之中。借助神话传说,“长安万年”开启,华夏龙脉肇始,长安有了人类自主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大幕也徐徐展开。

       公元前8000前左右,长安地区的东南的灞河河谷地带(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及临潼区骊山一带),活跃着一个繁荣的母系氏族部落,即华胥古国。华胥氏是华胥古国的杰出女首领,她有两个对中国文明史具有深远影响的儿女:伏羲和女娲,她也是后来著名的炎帝和黄帝的远祖。据传说,有一次,华胥氏外出,在雷泽(又名雷夏泽,首见于《尚书·禹贡》,在今天山东省河泽市南部)中无意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便好奇地用自己的脚去比较大小,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感应受孕,怀胎12年(看仔细!是年,不是月)后,生下了伏羲和女娲。原来,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雷泽中脚印的主人是雷神,雷神其实也就是龙神(龙之声音是雷声,龙之形状是闪电),因此,伏羲和女娲便有了不凡的身份背景,一跃成为龙神的儿子和女儿,这就是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的最早源头和文化诠释。

       神话是现实的升华,正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东方智人”大荔人之后的那段慢长岁月(大致20万年左右),原始人群开始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些先进的社会变革都体现在神话故事中。母系氏族是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氏族出现之前,原婚人群实行“血缘内婚制”,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近亲结婚”,而且非常非常亲近,即兄弟姐妹母子父女都可以婚配,只讲男女,不讲伦理。《左传》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fān)”,这种婚姻制度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母系氏族的出现,是原始人群克服“血缘内婚制”的弊病,逐渐向“氏族外婚制”转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内部不能婚配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便产生了,从而实现了社会性质的重大变革和质的飞跃。

       华胥氏可谓是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华胥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社会完成了原始人群向氏族制度的过渡,而这时,正好是公元前8000年左右,“长安万年”的起点。长安地区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的高度成熟,表明当时长安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的水平。为了生存和发展,她带领部族民众不断地迁徙,踏遍了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在今天山东的济宁、四川的阆中、甘肃的天水、陕北的延川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这种整个大陆式的“旅游式”生存方式,是需要雄厚实力的支撑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之母的华胥文化随之传播到华夏大地,正因为如此,而华胥氏被视为中华“民族之母”。

       放眼中华大地,中华文明最古老的传说来自于长安,而神话传说的主人公也生息于长安。华胥氏的一只脚正好跨进了“长安万年”的大门,她和她的一双优秀儿女共同创造了作为中华民族之源的“华胥文化”,这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龙的传人”的精神家园。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仍然有一个叫华胥镇的地方,位于西安市中心和蓝田县城之间的灞河河谷地带,这里就是中华始祖母“华胥”的故里和归葬地,华胥镇西侧还有“华胥陵”《陕西通志》记载:“骊山巅三皇祠(今仁宗庙)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因为华胥氏繁衍了伏羲氏女娲氏等部族,经过几千年后的繁衍,到春秋时期,汉族的祖先已经被称作“中华”或“华夏”。泱泱中华的“华”字由此而来

       按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来看,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华胥氏所处长安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因而,作为生产关系体现形式的文化和社会形态较其他地区发达,才有可能占得先机,最先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后代,从而成为中华文化雏形的塑造者,成为中华文明的渊源的开创者        

        华胥氏是“长安万年”的发端,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端。想要真正了解长安,有机会移步华胥镇,感受中华始祖母的华胥氏的气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