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学习成绩大概是先天智商和后天努力综合的结果,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可能最接近普通认知的表达是: 但是总结我自己求学的经历和观察,以及陪读孩子这些年,结合发展心理学,我认为,学霸真正拼的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其实当你的孩子入学的那一刻,从出生以来,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养育和培养的方式,已经在孩子这张白纸上刻画出了TA独特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而这正是左右孩子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因为父母缺乏好的管教,养成了放弃坚持枯燥的事物,倾向于寻求高刺激的娱乐的习惯。 TA的神经系统遇到高刺激的事物就会非常的适应,遇到低刺激,枯燥的事物就会特别的排斥,从而影响了TA的行为。 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一直是瑞敏特别反对孩子从事的活动,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这两样活动正是属于高刺激活动,五颜六色的画面,高频度的内容切换,激烈的音乐,被动的内容接受。 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高刺激活动,再让孩子去阅读,刷题,上课听讲,孩子的注意力很难专注,因为对他们来说相比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太枯燥,因此就很容易放弃或者敷衍枯燥的学习活动。 而从小学习钢琴,书法,绘画,棋类,阅读的孩子,他们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和枯燥的事物,习惯在枯燥中坚持,随之而来因为坚持会获得好的成绩,因此形成正向循环,激励孩子从枯燥的事物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等奖赏。 有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在教室里面对老师的授课,书籍的阅读和背诵,刷题的枯燥,他们就有更强的耐力专注而高效的完成。 因此,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智商和天赋决定了不同孩子的不同学习结果,其实背后真正决定的因素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差的人缺乏挑战困难和枯燥的教育,更习惯于放弃,放纵; 学习习惯好的人在坚持中完成难题,得到成就感,更习惯于坚持。 思维习惯 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理论的时候,往往是靠已知的知识,经验和理论进行比较,联系和推论。 所以学习的过程应当包括知识和理论的听看输入,记忆,理解,推理,演绎等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好坏直接由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所决定。 有些孩子知识的听看输入,记忆都没有问题,但是理解能力有限,只能做到死记硬背,这道题会了,换个样子就不会了。 好一点的孩子可以很好的理解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上更加灵活,可以举一反三,甚至可以推理,演绎出新的解法。 思维习惯的获取,后天教育中一个作用相当大的途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鼓励家长从小陪孩子做亲子阅读,避免过早,过多的看电视,打游戏的原因。 热爱阅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 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 所以,绝大部分学霸孩子,从小都有大量阅读的习惯。阅读不仅仅可以获取知识,愉悦精神,更刺激孩子的思考和推理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