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疆史地】何艳杰|太原赵卿墓的狄族文化因素研究 —从新出行唐故郡墓谈起

 nzpeach 2019-09-14



▶太原晋国赵卿墓车马坑交汇处(图片源自本文)


▶ 本文原文刊载于《邯郸学院学报》(2018.3)。此次转载将原文脚注及参考文献从略。阅读全文,请以原文为准。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华民族认同视野下先秦白狄东迁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太原赵卿墓的狄族文化因素研究

——从新出行唐故郡墓谈起

作者|何艳杰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摘  要】:赵文化是华夏、东夷和戎狄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戎狄文化面貌本身不甚清晰,所以赵文化中的戎狄特色研究相当薄弱。新出行唐故郡墓群体现了北方白狄族葬俗特色。这为赵文化的戎狄特色研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比较,在墓向、墓圹、葬式、车马坑、棺椁、殉人殉狗、积石、随葬品种类、摆放位置等方面,太原赵卿墓与行唐故郡墓群(以M53为主)存在相当多的共同特点,但差异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殉牲,石椁,壁龛放置随葬品和以实用铜器随葬是狄族葬俗的特点。两墓丧葬礼俗中的共性再现了狄族与赵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和融合。赵卿墓墓主与狄族有姻亲血缘关系,并且该墓所处太原之地本为戎狄之地,戎狄之风盛行,这些应该是赵卿墓中出现众多狄族葬俗的原因。

【关键词】:故郡墓;赵卿墓;白狄;葬俗


“开放、进取、包容、融合”,这是众多学者公认的赵文化特色。沈长云等所著《赵国史稿》主要从文献方面阐述了赵国历史中多种文化的交融。著名考古学者张渭莲、段宏振合著《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一书,从考古学角度实证赵国考古学文化包含有不少中山文化因素和北方文化因素,反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更有学者试图从出土文献方面探索赵族历史与戎狄的关系。如李学勤试图通过对“戎生编钟”铭文的释读,构建赵氏与戎族之间的关联。但是,纵观目前赵文化的研究现状,华夏文化因素研究深入细致,戎狄特色研究则略显薄弱。究其原因,皆因戎狄族本身的文化特征目前尚不明了,无法确指其代表性文化因素。从历史文献研究方面来看,戎狄属北方民族,其历史非华夏正史之范畴,故文献史料或缺逸简陋,或主观偏颇,不足为证。至于考古学方面,因为某种考古学文化无法和具体的部族对应契合,目前对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要确证某种考古学文化即是史载的某一具体戎狄部族文化遗存还存在相当的难度。
 

以赵文化中最有名的太原赵卿墓而论,众多学者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体现的华夏文化因素,包括棺椁、列鼎、悬乐、车马、器物组合等华夏葬制特点。发掘者指出:“赵卿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遗物都是典型的晋文化风格” 。至于赵卿墓中的戎狄特征,有学者虽意识到却语焉不详。究其原因,概皆因狄族的文化因素、面貌特征本不清晰。由于缺乏对比的参照物,学者在研究中无法彰显赵文化中的戎狄特色。所幸2015年行唐故郡北方民族墓群的发现,为突破这一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试图以新出行唐故郡墓群的资料为基础,归纳总结其中体现的北方民族文化因素,并以此为参照物,与赵卿墓相关资料作具体对比,实证赵卿墓中诸多狄族因素,并分析其来源,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学界。

 

一、行唐故郡墓群简介

 
2015年-201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联合发掘行唐故郡遗址,该遗址定性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具有北方族群特征的贵族墓地与居址。行唐故郡遗址位于河北省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北,南距行唐县城1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唐河与滹沱河之间的山前地带,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目前清理东周时期墓葬37座、车马坑及殉兽坑7座(组)、水井50眼、灰坑520余座、窑2座、灰沟2条,出土青铜、金、玉、水晶、玛瑙、陶、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千余件(组)。
 
《遗址》、《收获》两文指出,M53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战国早期墓葬,极具北方民族特点。M53,土坑竖穴积石墓,开口南北长5.07-5.34米、东西宽4.96-5.58米、残深3.8-4.6米,卵石砌筑五个椁室并以卵石覆顶。主室居中靠东, 葬式仰身直肢,头向东,墓向东,葬具一棺一椁,随葬玉环、珮、玛瑙头饰、金盘丝耳环、青铜剑、镞、戈、镦、带钩、环首刀、贴金泡饰、磨石等器物40余件(组)。四角各有一侧室,葬具单棺,各殉年轻女性1名,仰身直肢,随葬角制工具、水晶项饰、绿松石串饰及陶豆等物。墓壁东南角积石上方设壁龛,卵石封口,龛内随葬鼎、敦、壶、盘、匜等青铜礼器组合。该墓东侧大约3米处发现有长达24米的车马坑(CMK3)及宽1米的殉牲坑。
 
综合考虑诸种因素,行唐故郡墓群应属白狄族遗存无疑。发掘者指出,行唐故郡墓群是具有北方族群特征的贵族墓地,这一观点是有充分根据的。从时间、地点和文化因素多方面来看,可以进一步认为行唐故郡墓群应属白狄族遗存。首先,此墓群的时代与中山国存续时间相合。《遗址》、《收获》两文认为故郡墓群的时代应为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晚期。《左传》等文献所载的白狄东迁和建立中山国的时间正是在此时间段内。其次,故郡墓群所在地行唐,在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属白狄鲜虞族所建中山国管辖。行唐一地曾发现李家庄、庙上村、黄龙岗、西石邱等战国墓,均为中山国墓葬,可证当时行唐是中山国重地。再者,行唐故郡墓群主要文化特征包括:以大量羊牛马的头蹄为殉牲;普遍的积石墓与土坑竖穴墓共存;墓葬中以北向和东向墓为主,共存于同一墓地中;以实用铜器纳于壁龛中随葬;多见绿松石等玉石串成的项饰、螺旋形耳环等北方风格的装饰品;出现了鍑、瓠壶等北方式器物等。笔者长期从事白狄族和中山国的相关研究,经过比对,发现行唐故郡墓群特征与已经发现确认的白狄鲜虞族所建的中山国墓葬文化因素基本相同。首先,都有殉牲,但殉牲的具体方式和数量不同;其次,多以实用青铜器为礼器随葬于壁龛中,且随葬青铜器形制特征相类,多为燕式、中原式和北方式器物共存;其三,墓葬中积石墓、东向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四,多出北方民族饰物如玉石串成的项饰、螺旋形耳环等。从以上证据来看,行唐故郡墓群不仅是北方民族贵族墓群,而且可以确指是白狄贵族墓群。
 
然而白狄族群规模庞大,成员众多,至少包括鲜虞、肥、鼓、仇犹、狄氏等族名号,要确指行唐故郡墓群的族属,还需更多的资料和深入研究。在墓向、封土、殉牲、墓葬和车马坑的排列方式、殉人的摆放位置、墓地规划等方面,行唐故郡墓群与以灵寿城中山王陵为代表的鲜虞族墓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行唐故郡墓群的族属不应该是鲜虞族。然而这些差距究竟是墓主的身份地位,时代流行因素,族属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新资料的发布。
 

二、太原赵卿墓简介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发掘一座大墓(M251)及附葬车马坑。大墓地处晋阳古城西北3公里龙山东麓缓坡地带,墓室呈东西向,头向东,墓主人为约70岁的老年男性。该墓是一座使用积石积炭的大型木椁土圹墓。墓中随葬了大量青铜器、玉器,最重要的是大牢七鼎,且棺椁及车马坑的规格也很高,墓主身份至少应为卿或上大夫。该墓一般被称为“太原赵卿墓”,年代为战国早期。
 

三、两墓葬俗的比较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赵氏与鲜虞中山不断争夺今河北中部之地。中山建国之后,中山与赵国之间的军事、文化、经济往来非常频繁,风俗习惯必然会互相影响。行唐故郡墓群和太原赵卿墓存在比对的基础:第一,时代相近,大致都属战国早期的墓葬;第二,均具有较多的北方民族特色;第三,地域相近,均处于冀州,属晋文化范围之内;第四,墓主身份相近,均为贵族墓。赵卿墓墓主是赵氏族长,晋国卿士,属高级贵族。故郡M53面积是整个38座墓中最大者,又陪葬4个殉人,附葬长约24米的车马坑,并有殉牲坑,因此墓主身份亦应属贵族无疑,但身份应低于赵卿墓墓主。可见,两墓存在比较的基础。
 
经过比较,两墓形制确实存在众多相似之处: 
(一)墓向相同,均为东向。
赵卿墓墓主为嬴姓,源自东夷,商周以来一直保持着特有的东向墓特点。
 
故郡M53为中山之地的高级贵族墓,却与中山王陵和高级贵族的北向墓特点不同,也是东向墓,耐人寻味。
 
(二)墓圹相同,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没有墓道。
赵卿墓墓主为赵国执政卿,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东西长9米,南北宽6.8米,面积达61.2平方米,属大型墓葬,没有墓道。上国之卿和封君,按周礼的规定应该有一条墓道,但竟然没有,颇不合中原礼制。
 
故郡M53也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东西最长5.58米,南北最宽5.34米,面积约30平方米,仅属中型墓,没有墓道。灵寿城中山王陵附近的高级贵族墓都没有墓道。这一点与中山国墓葬习俗相类。
 
(三)葬式和墓向相同。两墓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赵卿墓头向110度,故郡M53为东向。
 
(四)附葬车马坑均位于墓地东侧,车马坑面积大致在100平方米左右。
赵卿墓东7米,北2米处有一座面积110平方米的车马坑。殉16车,44匹马。
 
故郡M53东侧3米有长24米的车马坑和殉牲坑,车马坑具体资料尚未见到。根据已经发掘的附近车马坑(CMK2)宽一般在4米左右,那么此车马坑的面积大概在100平方米左右。
 
虽然两墓的车马坑都在墓室东部,但是在车马坑具体形制和车马埋葬方法上却有相当差别。首先,车马坑距墓室远近和角度不同。赵卿墓的车马坑距离墓室较远,且位于墓室东北方。故郡M53的车马坑距离墓室较近,且位于墓室东方。其次,车马坑的形制和车马埋葬方式也不同。赵卿墓是车马分别两坑埋葬,坑之间有土台隔梁,车马坑平面呈曲尺形。邯郸赵王陵2号陵已经发掘的5号车马坑,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车马同葬,车4辆,马14匹,车辀和马首都为东向。这说明赵族的车马埋葬制度是车马分葬和车马同葬都有的,但可能存在时代差异。
 
故郡M5、M58、M53、 M40、M33、M34、M28等七座积石墓东侧也附葬车马坑(CMK3)和单独的殉牲坑,车马坑平面均呈东西向的长方形。据《遗址》已经发表的两座车马坑(CMK1、CMK2)的资料,是车马同坑,即按照生活中的使用方式,车马一同下葬,并摆列成驾车的样子。《收获》一文介绍了故郡4-7号车马坑的车马分埋的现象。这说明故郡墓也存在车马分葬和车马同葬两种不同的车马埋葬方式。这些资料说明赵卿墓与故郡墓在车马坑的埋葬方式方面都存在两种方式:车马分葬和同葬,因此其共性是主要的。
 
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赵卿墓和故郡墓中似乎都存在一种特意将车輈越过车坑和马坑之间的隔梁相连的现象。赵卿墓发掘者指出:赵卿墓“车坑和马坑深度不同,交界处马坑一侧有宽约1,高约0.4米的土台隔梁,但车輈和马头骨分别越过隔梁,交错埋葬。” …… “处在最东面的12号车輈伸入马坑,压在马骨之上。”如下图所示。最为明显的是一辆车的车輈特意穿越横梁连通马坑。非常巧合的是,故郡4-7号车马坑,也是车马分别埋入不同坑内,车坑与殉牲坑共用生土梁,生土梁中部留槽,槽内充填卵石,车輈通过横梁上的槽通到殉牲坑内。相似现象是《遗址》载二号、四号车马坑与殉牲坑之间也专门辟出槽相连。如下图所示。《收获》一文特别指出:“在车马坑前单独辟出以槽通连的殉牲坑,坑内分层埋放大量牛、羊、马头蹄,形制独特,系考古中首次发现。”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不应该是巧合,而是一种共同葬俗的反映。先秦墓葬遵循象生以送死,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车坑和马坑(或殉牲坑)应该是墓主生前车库和马厩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车库和马厩一般相邻,并中间以墙相隔,墙上有门相通,方便往来。那么,墓葬中的车坑和马坑(或殉牲坑)两者之间的隔梁象征着隔墙,墙上的槽应该象征着墙上开的门。为了强调这一效果,所以故郡墓中特意将车輈放在槽内,有时虽然没有槽(或发掘时没有发现槽),如赵卿墓车马坑,也特别将车輈和马头伸过横梁,加以示意。

图1.太原晋国赵卿墓车马坑交汇处 

图2. 故郡二号车马坑及殉牲坑中间隔梁和留槽

图3.故郡四号车马坑(M26)车、马分坑埋葬,车輈放在隔梁留槽内

(五)葬具相似。墓主均有棺有椁,且均有殉人,殉人均有棺,且椁室的布局相似
两墓墓主均有木质棺椁,殉人也均有木棺。墓主之棺椁位于正中偏东,殉人棺位于主棺周边。如图:

赵卿墓的殉人棺受到倒塌的积石积碳的冲击,位置略有错动。据发掘者测量,原来的殉人棺应该紧贴椁室摆放,位置如校正图(赵卿墓墓室平面图(校正后)。
 
(六)殉人和殉狗
两墓墓室内都有殉人,且数量相同,均有四个殉人。殉人的摆放位置相同,都是围绕主棺放置。殉人的埋葬方式相同,都有棺,并且有少量随葬品。
 
两墓都有殉狗。殉狗出土的位置相同,都出于车马坑。《收获》载故郡墓一号车马坑中的车有殉犬。赵卿墓1号、8号和7号车右侧轮舆之间轴上各有一殉犬。发掘者认为:1号、8号车的殉犬是軷祭用牲,7号车的殉犬颈有铜箍革带项圈,是猎犬。
 
不同之处在于,故郡墓的车马坑中还有殉人两个,而赵卿墓中没有。
 
(七)二墓都有积石。二墓墓室四周堆积积石,并以卵石覆盖墓顶。积石都是以鹅卵石堆积而成。
 
赵卿墓为积石积碳墓,积石在椁室之外。主棺和殉人棺之间没有积石。
 
故郡M53的积石不仅在椁室之外,且主棺和殉人棺之间也填满积石,形似以卵石砌成了五个椁室。故郡墓群中积石墓众多,形制分棺椁四周砌石、顶部及四周砌石、底部及四周砌石及象征性放置少量积石四类。
 
(八)随葬品种类和放置位置大体相同。
1.两墓的棺内随葬品中都包含装饰品(带钩等)、武器(剑、戈、镞等)、工具(环首刀等)等种类。
 
赵卿墓棺中随葬有戈、剑、镞等武器,身体遍布297件玉石装饰品,腰部有4件金带钩。
 
故郡M53棺椁之内随葬日常所用的玉环、珮、玛瑙头饰、金盘丝耳环、青铜剑、镞、戈、镦、带钩、环首刀、贴金泡饰、磨石等器物40余件。
 
2. 随葬礼器的组合方式和摆放位置相似
 
赵卿墓套棺外椁室内头部以东,放置礼器和生活用具。礼器的主要组合是鼎、豆、壶、盘、匜。需要特别指出的,礼器的摆放遵循东南为上的原则,墓内最大的鼎及其内的十几件礼器就摆放在东南角。
 
故郡M53墓壁东南角积石上方设壁龛,卵石封口,龛内随葬鼎、敦、壶、盘、匜等青铜礼器组合。因此礼器的放置位置应在头部之东的棺外东南角。故郡M2腰坑内的器物组合则为鼎、豆、壶、甗、舟。
 
两墓随葬礼器的器物组合基本上都是鼎、豆(敦)、壶、盘、匜。这是一处相似之处。
 
另外,两墓都在棺外头部(即东部)放置礼器和生活用具。特别要指出的是,赵卿墓发掘者认为,将大量礼器和生活用具堆置于棺外头部之东,并非是因为墓中没有空间,而是遵循着严格的葬制,必须“把所有的青铜礼器放置在一个严格的范围之内” 。根据图片和发掘者的描述,最大的鼎和十几件铜器集中套合放在东南角,因此赵卿墓中众多礼器摆放位置明显遵循着以东南为上的原则。故郡M53的礼器放置在墓室东南角的壁龛中,位置也是棺外头部之东南方向。这显示出将礼器放置于棺外头部之东是两墓共同遵守的一项礼制。虽然两墓墓主身份地位有差异,随葬礼器数量也多寡悬殊,但礼器放置位置相同,这反映出这种葬制是相当严格的,无论墓主地位高低,墓葬中都要遵循这一特定的葬制。随葬铜礼器置于棺椁之间,且多数置于墓主人头顶周围的棺椁之间,这一葬制早在西周晚期已经流行。因此,此种葬俗应该是中原周文化对狄族的影响。
 
因此,两墓都随葬以鼎豆壶为主要器物组合的青铜礼器,并且都放置在头部棺外,这些明显是相同之处。这些葬俗来自于中原礼制。
 
3.两处墓葬都出土了典型的北方式青铜器。如赵卿墓出土了鸟盖瓠壶、铜鍑等北方式青铜器。行唐故郡墓群中也出土了鸟盖瓠壶(M2腰坑)、铜鍑等。而且,两墓中出土的鸟盖瓠壶形制极为相似,铜鍑都是形制很小,制造粗糙的明器。此外,两墓都出土了形制纹饰都非常相似的铜戈、铜鐏等铜器,铜器装饰纹样喜爱用鸟等动物纹,这些方面也都反映了两墓的相似性。

图7. 行唐故郡墓出土鸟盖瓠壶(M2:41)

图8. 太原赵卿墓出土鸟盖瓠壶(M251:599)

图9.行唐故郡墓出土铜鍑(ZJ:4)

图11.故郡墓出土铜戈鐏(M53:23)

图12.太原赵卿墓出土铜鐏(M251:278-2)


总之,两墓所在之地同属古冀州,分属不同地区:一为晋中,一为冀中,具有相当多的共性。这些相同之处共有十三点,大致为:一,墓向东向;二,仰身直肢葬;三,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四,无墓道,有积石;五,墓主均有木质棺椁;六,均有殉人,殉人均有棺;七,长方形椁室,椁室中主棺和殉棺的摆放位置相似;八,棺内随葬装饰品和武器;九,棺外头部摆放礼器和生活用品;十,礼器组合以鼎豆壶为主;十一,出土典型的北方式铜器鍑、瓠壶;十二,东部有陪葬的车马坑;十三,车马坑中有殉狗等。可以看出,在墓葬的布局,形制,方向,木质棺椁,殉人殉狗,积石,葬式,随葬品的种类和位置等大的方面,两墓都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设计理念和葬制要求。
 
但是,在众多共性中,某些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最明显的区别之处有四:首先在于故郡墓有大量殉牲,而赵卿墓没有。其次,一为木椁,一为石椁。此外墓室面积方面,一大一小;棺椁方面,主棺一为三层,一为二层,随葬品数量和种类的差别等等,是细微之处的不同。其三,随葬礼器具体放置地不同,一为棺外椁内,一为壁龛。其四,赵卿墓体现了列鼎制度、悬乐制度等,但M53虽随葬以鼎豆壶为基本组合的礼器,却是实用器,且数量稀少。这四大差异不仅体现了两墓在身份等级上的差别,更是因族属不同而造成的不同葬俗的反映。殉牲,石椁,壁龛放置随葬品和以实用铜器为礼器随葬这四处差异应该主要是狄族葬俗的特征。其中以实用铜器为礼器随葬的现象,既是两墓主人身份高低不同的体现,也是狄族以实用铜器随葬风俗的反映,还是狄族效法中原以礼器随葬的葬制变形。
 
除此之外,在其它细微之处两墓也有许多不同,形成原因主要应该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差距所致。比如赵卿墓主位高,墓葬规格高,墓室面积大,棺椁多,随葬品种类数量多,应用了列鼎、悬乐、棺椁和车马制度。故郡M53墓主人相对来说地位较低,墓葬规格明显要低一级,因此墓室面积和车马坑面积小,棺椁层数少,随葬品少。
 
总之,两墓的相同之处颇多,但在大的墓葬礼制方面的共性却很少;在具体的细节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卿墓与故郡墓群(以M53为主)异同之处比较表


赵卿墓

故郡墓群

(以M53为主)

相同之处

主要不同之处

1墓向

东向

东向

相同


2葬式

仰身直肢葬

仰身直肢葬

相同


3墓室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相同,但面积大

小有别


4墓道和积石

积石积碳,无墓道,积石防盗

积石砌椁,无墓道

部分相同,无墓道,有积石

一为积石防盗

一为积石椁

5棺椁

木质一椁三棺

石椁,木质二棺

墓主均有木质棺椁

一为木椁

一为石椁

6殉人及棺椁

殉人4,有木棺

殉人4,有石椁木棺

殉人数同为4,且都有木棺


7棺椁形状及布局

长方形椁室,主棺在中部偏东,殉人棺环绕

长方形椁室,主棺在中部偏东,殉人棺环绕,以石椁相隔

长方形椁室,椁室中主棺和殉棺的摆放位置相似


8棺内随葬品

装饰品、武器

装饰品、武器、工具

棺内随葬装饰品和武器

M53多工具


9礼器和生活用品位置

棺外椁内头部之东摆放礼器、生活用品

东南角壁龛中摆放实用礼器

摆放位置都在头部以东,以东南角为上

棺外椁内

壁龛

10礼器组合

以鼎豆壶为主

礼器组合以鼎豆(敦)壶为主

礼器基本组合相似,但数量、种类一多一少

列鼎、悬乐等礼制用礼器

实用器

11出土北方式铜器鍑、瓠壶

鍑、瓠壶

鍑、瓠壶

相同


12车马坑(故郡墓2号、4-7号车马坑)

墓室东北

车马分坑,车辀连通

曲尺形

墓室之东,平行

车马同坑(或分坑,车辀连通)长条形

相同

形状不同


13车马坑殉狗

殉狗3(猎犬1)

殉狗1,殉人2

相同


14殉牲坑


不同

总计



13

4

四、赵卿墓狄族葬俗来源探析

 
以上分析表明,赵卿墓和故郡墓遵循着一些非常相象的丧葬礼俗。如果仅仅把这种葬礼的共性归于时代相近(都是战国早期),地域相邻(山西、河北同属冀州)的原因,比较勉强。这不禁让人怀疑,故郡墓群与赵卿墓在族属方面应该存在某种关系。
 
《左传》等文献证明,赵卿墓墓主确实与狄族有姻亲血缘关系。赵卿墓墓主一般认为是赵简子或赵襄子。史载赵襄子之母为狄婢,即赵简子曾与狄族联姻。因此,无论墓主是赵简子或赵襄子,两人都与狄族有姻亲或血缘关系。如果墓主确是赵简子,那么简子的葬礼应该是由其继承者赵襄子主持。襄子之母为狄女,母以子贵,狄女必然也会参与简子的入葬事宜。由狄女和其子操办的葬礼,建造的墓葬中当然不可避免的有狄族葬俗,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赵卿墓墓主为赵襄子,其本身即为狄女之子,在其葬礼中出现一些狄族葬俗更是合情合理。而且,赵氏有与狄族联姻的传统习俗,如赵氏之祖赵衰也曾娶狄女为妻,与狄族联姻,赵盾即是赵氏与狄族合婚而生。从继承问题上看,赵盾、赵无恤都不是嫡子,本来无缘赵氏族长之位,但似乎狄女所生之子都比较贤能,所以最终被选为继承人。这种“尚贤”的继承观念反映出赵氏对狄族并无歧视之观念。因此赵氏族长之墓体现了某些狄族葬俗是合乎情理的。
 
再者,赵卿墓所在之地晋阳,本为戎狄之居地,戎狄之风盛行。太原盆地自商周以来,一直是戎狄盘踞之地。西周初年晋国始封,偏居于晋南百里之地,戎狄环绕其外。直到春秋晚期,赵简子才施行东进北扩之方针,在太原盆地建立晋阳城,作为赵氏根据地。晋国赵氏占领戎狄之地后,一般的作法并不将戎狄之人杀死,而是将狄土和狄俘作为奴隶赏赐给功臣。这在晋国侵略狄地后瓜分战利品的文献记载中比比皆是,而且赏赐的幅度相当大。《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最多可达“狄臣千室”。所以,即使是晋阳城修筑之后,以赵氏为首的华夏族人在当地只是少数统治者及其下属军队,数量众多的普通百姓依然是狄族人。修建大型墓地所用的设计师、劳力大部分应该来自当地的戎狄部族。这也应该是赵卿墓虽为华夏赵氏族长墓地,却在某些细节方面存在相当多的狄族葬俗的原因之一。
 
这些相同的葬俗应该是狄族文化、华夏文化、东夷嬴姓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如以车辀连接车坑和马坑;随葬品主要摆放在头部之东,并以东南角为上;积石(包括石椁和积石);随葬北方式青铜器;车马坑中殉狗等习俗,应是狄族文化对赵文化的影响。而以鼎、豆、壶的组合为随葬品,以全车、全马随葬,木质多层棺椁等葬礼,则应该是中原周礼对狄族葬俗的潜移默化。墓向东向,殉人等习俗,既可能是东夷嬴姓葬俗的延续,也有可能是狄族葬俗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与新出行唐故郡北方狄族墓群(以M53为主)的比较,我们揭示出赵卿墓包含着相当多的狄族葬俗。比如,以车辀连接车坑和马坑;车马坑中殉狗,墓圹中殉人;随葬品的放置位置:装饰品、武器主要在墓主身旁棺内,随葬礼器主要摆放在头部之东,并以东南角为上;积石;随葬北方式青铜器等等。赵氏本身与狄族为姻亲,并且该墓所在地太原本是戎狄之地,盛行戎狄之葬俗,这些因素应该是赵卿墓中呈现众多狄族葬俗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赵卿墓的葬俗特征和来源更加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赵卿墓体现的葬俗是多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如随葬礼器的列鼎制,悬乐制,棺椁制度,车马陪葬制应该源自华夏周礼。赵卿墓以车辀连接车坑和马坑;随葬品主要摆放在头部之东,并以东南角为上;积石;随葬北方式青铜器、车马坑殉狗等等习俗,应是受狄族葬俗的影响。赵卿墓东向的墓向、殉人的习俗可能是嬴姓葬俗的延续,也可能是受狄族葬俗的影响。赵卿墓葬俗的多源性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东周绚丽多姿的文化交融态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