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墙:记忆中的美

 江山携手 2019-09-14
 记忆从仰观一座城开始我们这里说的北京大城墙,是明清北京城城墙。说北京的“城墙”,我们会想到它的三道“墙”:宫城(紫禁城)墙、皇城墙和大城墙(大城又分内城与外城)。北京的大城巍峨壮观,建制庄严。当年,徜徉在北京大城墙之下,这一伟大建筑的空间和时间纵深感,曾令我深深陶醉。如今,北京大城的城门和城墙几近消失,但它的科学美、艺术美、城市设计美与历史文化美,永远铭刻在记忆之中。
  说北京的城墙,我们会想到两个人:中国人梁思成和瑞典人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上世纪50年代,在关于北京城城墙存废的争论中,梁思成反对拆除北京城墙,并且提出开发利用的方案。梁思成对北京城的热爱和对保护古城的执着,让我们想起一句名言:“城市是石头写成的书。”这册书实在太宝贵了,我们要悉心珍藏它才是。
  奥斯伍尔德· 喜仁龙是美术史家、瑞典国家博物馆的学者,曾经在1920 年代初考察北京,于1924 年在伦敦出版《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在这本书里,喜仁龙以美术家的眼光鉴赏北京城,称赞这些城楼的时空意义和美学价值:对古城的景色来说,它是美妙的衬托;对古城的空间来说,它是地理的界标;对古城的时间来说,它是历史的碑记。雄奇壮丽、无与伦比、目不暇接、赏心悦目、别具一格、趣味盎然,喜仁龙对北京城墙、城楼的赞美之词,是一位美学家心声的表露。《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于伦敦出版以后,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经常被引用的资料。在北京筹备复建永定门城楼的时候,专家曾经拿这本书来作参考。
  北京的城墙消失了,城墙的生命却没有终止。拿起当下的北京地图,你就会发现,这些城门的名称仍然驻留其中,一个也不少。北京地铁2 号线(环行线)基本上是在内城的护城河下方开挖建设的,很多地铁站的站名就是城门名称。外城七座城门的名称也都在途经的公交车的站牌上出现。它们的名称,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内城共九座城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外城共七座城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东便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北京城的城墙、城门依然活着,活在我们城市的日日夜夜,活在北京生命的每一天。
  有了城门,古城就能获得生命的营养,还能控制运行的节奏。当年,内城的九座城门,对于城市生活和社会运行,各有自己的功能。那时,老百姓依据这些功能,给九个城门分别取了别名。正阳门仅供皇帝龙辇出入,称“国门”,又俗称“前门”。在平时,正阳门箭楼的门总是关闭的。皇帝出巡或到郊区祭祀,才经过此门出城。现在,正阳门的城楼上有个常设展览,在展厅西侧有一巨幅画作,反映了明英宗正统皇帝经由正阳门箭楼去郊祀的情景。阜成门走煤车,称“煤门”。西直门走水车,称“水门”。东直门走运送木料、砖瓦的车,称“木门”或“砖瓦门”。朝阳门走粮车,称“粮门”。崇文门是北运河的终点,商船都要到这里缴税,因此称“税门”,此门还走酒车。崇文门人多、船多,关闭城门之前要敲钟警示。在大钟寺,一位老人指着院子里陈列的告诉笔者,内城九门,有八门是敲,只有崇文门要敲钟,因为钟比的音量大。“九门八一口钟”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宣武门走囚车,称“虎门”、“刑门”或“ 死门”。德胜门走兵车,称“出兵门”;将士凯旋归来,进安定门,因此安定门称“进兵门”。朱元璋于1368 年建立大明王朝以后,200 余年内,北方边境战事不断。正统十四年(1450 年)的“土木之变”,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的“庚戌之变”,都是北京地区遭受边患而发生的事变。知道了这段历史,就能理解,为什么北京的两座北城门,被分别称为“德胜”和“安定”。“德胜”和“安定”,反映了明朝廷对北方边境安全的关切。德胜门取“以德取胜”之意,或谐音“得胜”之意。元大都的北城墙,也有两座城门:健德门与安贞门。“健德”与“安贞”,便没有出兵打仗的意味。元大都11 座城门的命名,则提倡崇仁、和义、顺承、文明、健德,鲜明地反映了元朝廷对稳定局面的关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