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米芾《吴江舟中诗》长卷完整版 ﹀ ![]() ![]() ![]() ![]() ![]() ![]() ![]() ![]() ![]() ![]() ![]() ![]() ![]() ![]() ![]() ![]() ![]() 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帖 纸本 31.3×559.8cm 美国梅多鲍利坦美术馆藏 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全卷31.3×559.8cm,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米芾大行书传世书迹不多,以吴江舟中诗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凡44行,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2.米芾《吴江舟中诗》长卷分段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卷首王铎题跋 王铎题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卷首释文: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公望郭四兄善藏,勿轻示不好书者。皇帝崇祯十六年八月初四日题于林秀亭中。同坦公都谏山图,公度、洙源、漱六观。王铎题书。 ![]() ![]() 孙鑛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 孙鑛(1543-1613),明朝大臣、学者。字文融,号月峰、湖上散人。余姚孙家境(今属慈溪市横河镇)人,孙堪从子。万历二年(1574),夺得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孙鑛一生著作宏富,多达四十余种七百余卷。著有《评经》十六卷、《今文选》十二卷、《评史记》一百三十卷。《评汉书》七十卷、《韩非子节钞》二卷、《翰苑琼琚》十二卷。《后越绝》十卷、《排律辨体》十卷、《居业编》十二卷等,并有《孙月峰全集》传世。书学欧阳询,瘦劲不凡。其书画理论著作,为《〈书画跋〉跋》六卷,论说极有精理。《两浙著述考》云:“此书《四库》著录,《提要》云:王世贞先有《书画跋》,矿又跋其所跋,故重文见义,犹非非国语,反反离骚例也。……。乾隆庚申刊板,任兰枝为之序。……王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盖拙于挥毫而工于别古者。矿以制义名一时,亦不以书画传,然所论时有精理,与王世贞长短正同,亦赏鉴家所当取证矣。” 3.米芾《吴江舟中诗》长卷单行放大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年月考 ﹀ ![]()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米芾大字行书长卷《吴江舟中诗》,纸本,高31.1厘米,长557厘米。诗卷由十纸接装而成。共计四十四行,每行三至四字,间有一字或二字一行。书成后尚余二纸,则低一字书款。诗云: ![]()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说:“自识作于吴江舟中,也可能就是元祐戊辰去湖州,过吴江时所书。论书法虽然苍率恣纵,比之《苕溪诗》等不甚相同,但字形笔法没有离开欧阳询一体……应属早中年之笔无疑。当时大约匆匆挥毫,所以见得苍率老健似为晚年作了,但细看仍属有别。”元祐戊辰即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 ![]() 方闻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英文版《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中说:“巨幅手卷《吴江舟中行诗》约作于1100年,当时米芾正在太湖。他的船行至江中,四下是瑰丽的自然景色,身为内在心源之主的米芾,挥洒大笔写下了这幅雄迈的行草书杰作。”(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文版)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 W. Hearn)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检视以上诸家所论,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他将《吴江舟中诗卷》与米芾的《苕溪诗卷》(1088年)、《留简帖》(约1094年)、《砚山铭卷》(约1102年)、《紫金砚帖》(约1100年)作比较,从书风方面,包括运笔、墨色层次、结字形态、笔墨变化的程度等,认为《吴江舟中诗卷》属于米芾书风转变时期的作品。另由米芾在江南一带活动时期来推断,此卷应在1094年末至1102年在润州家居时所书。 ![]()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何传馨先生认为:“《吴江舟中诗》卷的笔墨、结体与书体有着丰富的变化,其中可以看到颜、柳体的厚重宽博,或劲健险峭的欧体,也有流畅妍雅的二王笔意,显示出所谓‘集古字’的特色,从书法发展的历程来看,置于‘未能立家’的中年时期,也似乎较为接近事实。”(见《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 ![]() 再回看《吴江舟中诗》卷,其中的确有唐人书风痕迹,但二王书风的影响已开始显露。从整体来看,是从“集古字”向二王转变的过程中,即在“未能立家”之前。而此卷并不是在正常状态下所写,诗中“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应是当时实景。在风浪颠簸的舟中,加之匆匆挥毫,所以在字体大小和谋篇布局上难以考虑周详,有些字更显“轻飘”,其中“战”字似有笔从手中晃落之感。但要定此诗卷的确切年代,则几如“猜谜”,似无多大实际意义。大约可定为1082年左右所作,米芾时年约三十二岁。在五六年后,米芾书法日趋成熟定型,有绝代名迹《苕溪诗》和《蜀素帖》传世,皆天壤之瑰宝也。 ![]() 虽然米芾曾不止一次到过吴江,但在他的诗文和题跋中,仅有一次直接提到自己到过吴江的具体日期。在《海岳题跋》中的《跋殷令名帖》中有云:“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霅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五日,舣舟吴江垂虹亭。”元祐戊辰即1088年。如定《吴江舟中诗》卷为戊辰所作,但其书迹与同年的《苕溪诗》(戊辰八月)和《蜀素帖》(戊辰九月)又明显有异。按常理而言,一个人同年的大字与小字之间不应该会有如此大的悬殊。难道《吴江舟中诗》卷是米芾在风浪颠簸舟中的一件“游戏”应酬之作? ![]() 《虹县诗卷》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米芾中年小字神采丰腴,流美照人,远胜其大字。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尝云:“至其晚岁之笔,则枯干无韵,如《虹县诗》等,殆同朽骨,虽欲为贤者讳而有所不能也。”凡研学米书者,此不可不知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