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9tx22v工人 2019-09-15

公元8世纪的时候,亚欧大陆自东向西分布着唐帝国、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

四个帝国当中,查理曼帝国仅控制了欧洲一隅;东罗马帝国此时也只能控制小亚细亚及周边部分地区;真正称得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是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后即将矛头对准了中亚的河中地区,而该地区是属于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羁縻区域。

限于后勤及兵力等因素,唐朝没有选择正规唐军出战的策略,而是扶持活跃在葱岭以外的突骑施来抵御阿拉伯军队的北进。

然而突骑施汗国壮大之后,却不甘臣服于唐帝国,选择了同时对两大帝国开战。

而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竟也出乎一致地选择了联合绞杀突骑施,最终将其彻底扼杀。

那么突骑施汗国具体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消亡的呢?本文就来一起了解下。

一:汗国初立

聊突骑施前,咱们先了解一下突厥汗国的发展情况。

《新唐书》载: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所谓的蠕蠕指的是柔然,阿史那氏为突厥的王系,到阿史那土门时,随着部族的强大,更名号为可汗,突厥汗国诞生。

任何新政权的建立往往都是建立在推翻旧政权基础上的,突厥汗国的崛起离不开其550年合并高车部之战和552年大败柔然之战。

新兴的突厥汗国在消灭柔然之后成为了东西控疆万余里的大国,不过统一的汗国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便在隋朝的离间下分裂为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

唐朝初立时,东突厥曾给其巨大的军事压力,不断以数万骑乃至十余万骑深入唐境,还曾派使者到长安放言“二可汗兵百万,今至矣”!

不过,东突厥没有嚣张很长时间便被唐军消灭;640年,唐军向西进发灭掉了高昌国,并正式设立安西都护府,自此开始与西突厥交锋。

657年,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军远征西突厥,唐军先是在曳咥河大破其十万骑兵,尔后又在金牙山斩俘西突厥可汗本部数万人,西突厥灭亡。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西突厥灭亡后其部众有十大姓,分为五弩失毕部和五咄陆部,唐朝分别设置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管理,两个都护府皆由安西都护府管辖。

其中昆陵都护府管理的五咄陆部分别为处木昆律部、胡禄屋阙部、摄舍提暾部、突骑施贺逻施部、鼠尼施处半部,由突厥王族阿史那弥射为可汗兼都护管理。

这些部落中,唐朝在突骑施索葛莫贺部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置洁山都督府。

唐朝本想通过阿史那王族来管理原西突厥部众,但无奈阿史那的都护们能力不够还内讧不断,逐渐失去了部众的支持。

尤其是在长安长大的那些后继的阿史那都护们“空降”任职后,地头蛇们就更不服气了,叛乱屡次发生,有的还与后突厥、吐蕃等暗通往来,让唐朝大为头疼。

在这一过程中,突骑施部崛起了,其不仅占据了西突厥故地的肥美草场,更成为了各部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突骑施崛起过程中,处木昆部和车鼻施部加盟了进来,形成了一个密切的利益联合体——突骑施联盟,但从联盟走向汗国还需要一段过程。

目前来说,普遍认为出身突骑施本部的乌质勒为汗国的创立者,虽然他本人在位时并未称汗。

此人在位时期为武则天统治后期和唐中宗时期,唐朝主要精力在后突厥、契丹和吐蕃方面,没有对西域过多关注;突骑施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联盟到汗国的转变。

691年,后突厥汗国向西进攻,打下了碎叶城。唐朝在此驻防的阿史那斛瑟罗抵挡不住,退回了长安。

而乌质勒凭借本部的精锐部队将东突厥打了回去,夺下了碎叶城,随后“即徙其牙居之,谓碎叶川为大牙,弓月城为小牙”。

当时突骑施有多少兵力呢?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新唐书》载:乌质勒能抚下,有威信,诸胡顺附,帐落浸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如此计算的话,其可动员的兵力高达十四万人,已经成为非常可观的一支力量。

而且当唐朝册封的可汗被赶走之后,为了能控制当地的形势,必然不会对这么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无动于衷。

武则天神龙年间,册封其为怀德郡王。同时为了压制突骑施的崛起,唐朝再度启用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主持大局。但这位大爷也实属烂泥扶不上墙,刚到位部下就发生叛乱,703年更是被突骑施打回到长安,再也不敢来西域了。

唐朝的代理人被突骑施赶回来后,其实非常不爽。

706年,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跟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会面,这是一次非常戏剧性的会面,因为乌质勒被冻死了。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史载: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

亲爹被冻死后,乌质勒之子娑葛大怒,称“汉使杀我君父,今须复雠”。

不过郭元振可是位心理战大师,他拒绝了部下请求逃跑的建议,反而穿着素服直抵突骑施大营吊唁;一头雾水的娑葛还没反应过来什么情况时,郭都护“大哭流涕,因抚定其嗣,蕃人大喜”。

就这么搞定了娑葛,这还不算,郭元振又“留数十日,助其葬事”。娑葛实在不好意思,又“献马三千匹,牛羊十余万,移居千里”,此事后“诸蕃闻之,遣使归降者十余国,西域无事,道路肃清”。

乌质勒去世后,唐朝封其子娑葛为左骁卫大将军,算是认可了其地位。当时突骑施能控制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三十万人,实际上统治了原西突厥绝大部分部族。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不过,唐朝在这里羁縻统治的阿史那家族依然存在,名义上的突骑施要服从阿史那王族。如唐朝诏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持节册命(突骑施),(并)赐宫人四。

但是在崇尚实力的游牧民族眼中,没有实际力量的阿史那王族此时已经不能凭借高贵的血统和唐朝的支持就能随意指使强大的突骑施汗国了。

于是娑葛就想除掉在西域的阿史那忠节,而后者也是同样的想法。

无论谁除掉谁,都必须得到唐朝的支持。而在支持谁的问题上,唐朝内部发生了分歧:冻死人家老爹的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认为应该扶持实力派的突骑施,而诏阿史那忠节入朝宿卫,面子里子都能照顾到。

但是当阿史那忠节率部经过播仙时,播仙镇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建议其贿赂当朝宰相宗楚客,发安西军讨平突骑施。

阿史那忠节照办后,果然得手,唐朝“遣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以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发甘、凉以西兵,兼征吐蕃,以讨娑葛”。

突骑施一怒之下选择了跟后突厥联合,后“发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拔换城,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入寇”,阿史那忠节被擒杀,冯嘉宾也被杀掉;不久之后安西副都护牛师奖也战败被杀,史载“进陷安西,断四镇路”。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这时还是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出马,“表娑葛状直,当见赦,诏许,西土遂定”。郭元振上表把实情陈述给皇帝后,唐中宗下诏赦免了娑葛,其就此退兵并与唐朝交好。

在此之前,娑葛自封为十四姓可汗;唐朝在战后正式册命其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赐名守忠;娑葛之弟遮弩赐名守节。

由此,实至名归的突骑施汗国算是真正形成了。

二:大唐利剑

娑葛得到册封后,立即与后突厥断绝了联系,并被唐朝规划到了大举进攻后突厥的军事计划中。

710年的《命吕休璟等北伐制》中所称,唐军将出动瀚海、北庭、碎叶等汉兵及骁勇健儿五万骑;朔方道蕃汉兵募健儿十五万骑;赤水军与十六卫蕃汉兵募健儿七万骑;丰安军蕃汉兵马六万骑;临洮军所部两万骑以及建康军、玉门军、墨离军、伊吾军所部大举攻击后突厥。

这个作战计划中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吕休璟所部为主力军,因为该部除了汉兵五万骑之外,还有突骑施所部的二十五万骑。

此文中对娑葛评价很高,称其是“金山道前军大使特进贺猎毗伽钦化可汗突骑施守忠,二庭贵绪,万里威声,忠而善谋,勇则能断。自膺殊礼,名宠于外藩;思立大勋,志勤于中国”。

很显然,唐朝是计划以突骑施为主力部队拿下后突厥。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不过由于娑葛分给其弟弟的部众很少,后者直接率部投降了后突厥。后突厥得悉突骑施汗国内部情况及唐军部署后,以精兵两万突袭突骑施牙帐。

这次斩首行动大获成功,竟然直接将娑葛活捉了。后突厥可汗默啜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对背叛哥哥的遮弩说“汝兄弟不相协,能尽心事我乎”?随后便将这兄弟俩全部杀掉了。

突骑施汗国可汗和可汗之弟都被杀之后,出身于车鼻施部的苏禄收拾余众,自立为可汗,兵力达到了二十万人。

苏禄得势后,唐朝先册封其为右武卫大将军、突骑施都督,但是苏禄却“所献不受”;之后又封其为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赐锦袍、钿带、鱼袋七事,为金方道经略大使。

了解到苏禄诡滑之后,“天子羁系之,进号忠顺可汗。其后阅一二岁,使者纳贽,帝以阿史那怀道女为交河公主妻之”。

当时苏禄同时娶了后突厥和吐蕃的公主,“三女并为可敦”,骑墙之意非常明显。

而唐朝也没有坐视苏禄一直壮大下去,而是试图扶持阿史那献重新整合西突厥部族。阿史那献除了有兴昔亡可汗的名号外,还先后兼领北庭大都护、碛西节度使、四镇经略大使等职位,有指挥西域唐军的权力。

阿史那献的能力比起前辈们高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但是苏禄实际上整合了原西突厥大部分部族,阿史那王族历经多年后的号召力已经不复从前。

经过内部讨论之后,唐朝最终在717年撤回了阿史那献,改为直接扶持突骑施新的可汗。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唐朝之所以迅速做出了改变是因为中亚出现了新的劲敌——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

阿拉伯帝国稍晚于唐朝建立,之后则横扫西亚、北非,不仅灭掉了萨珊波斯帝国,还将东罗马帝国打得连连后退。

唐高宗时,波斯王子卑路斯向唐朝求援。唐朝在疾陵城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662年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

虽然如此,但唐军却没有出动救援波斯,待其彻底亡国后,卑路斯等人流亡长安,本人与其子被封为右武卫将军和左威卫将军。

阿拉伯帝国吞并波斯帝国后,在呼罗珊地区(伊朗东部和阿富汗西部)设置总督管辖,并驻有重兵。之后呼罗珊军团继续对吐火罗和河中诸国进攻,掠夺财富、征收重税。

吐火罗的主体在今阿富汗地区,而河中诸国则是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中国称为是昭武九姓。

这一区域的国家大都是唐的属国,国王分别兼任羁縻州的都督,面对阿拉伯军队的步步紧逼,便纷纷向唐朝求救。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715年,阿拉伯扶持阿了达为河中地区拔汗那国的国王,原国王遏波之逃往安西求救。正在安西都护府巡察的张孝嵩认为“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于是率万余名安西军翻越葱岭,长途奔袭数千里,打掉了阿了达傀儡政权,帮助遏波之成功复国。

战后张孝嵩传檄诸国,大食、康居等八国莫敢与之争锋。

唐军出现在河中地区令当地国家大为振奋,此后一些小国对待阿拉伯帝国的威逼都敢于不从。

718年,唐玄宗遣使册立乌长国王、骨咄国王、俱立国王;三国在安西之西,与大食邻境,大食煽诱为虐,俱守节不从,潜布款诚于朝廷,帝深嘉之。

但是此后阿拉伯历经试探后发现唐军不再轻易出兵,于是便放大了胆子在当地展开猛攻。

720年,康、安、俱密、吐火罗、石和曹诸国上《请讨大食表》,称: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尽管如此,唐军还是没有出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域唐军数量有限,实际上不具备长期翻越葱岭与阿拉伯打拉锯战的本钱,因此没有轻易出兵。

但是正牌唐军不出动却不代表唐朝坐视阿拉伯在河中地区的扩张,因为到了出突骑施这张牌的时候了。

唐玄宗命突骑施可汗苏禄为金方道经略大使,负责抵御阿拉伯军队。

突骑施当时已经占据了碎叶城,最大动员人数可达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力量很强大。

河中诸国上表后,突骑施军队则进入了河中地区与阿拉伯军队交战,并将后者击败;呼罗珊总督赛义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率军弹压,但被突骑施军队打的大败而逃,河中地区掀起了反抗阿拉伯的大起义。

哈里发震怒之下命令穆斯林·本·赛义德为新任总督,率精锐部队稳定河中局势。

724年,穆斯林·本·赛义德大军征掠河中诸国,很快便打下了史国并逼降了康国,随后兵锋又指向了拔汗那国。

拔汗那国向唐朝求援,突骑施再度出兵。这次阿拉伯军队是精锐尽出,突骑施也不敢掉以轻心。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在费尔干纳盆地,突骑施骑兵围歼了阿拉伯军队的先锋军;见势不妙的赛义德迅速收缩主力部队,两军在锡尔河畔交战,阿拉伯军团抵挡不住突骑施骑兵的冲击,死伤大量兵士。

入夜后,突骑施再以骑兵冲击阿拉伯军队营地,后者大乱,士兵四散狂奔,被突骑施骑兵和当地民众斩杀殆尽。阿拉伯军队指挥官赛义德据说是裸身出逃,仅以身免,真的是输得连裤衩都没有了。

此战被称为是渴水日之战,战后阿拉伯在河中的统治动摇。

727年,突骑施军队大举进攻河中地区的阿拉伯军据点,迫使其势力退回到了阿姆河以南,河中诸国纷纷复国。

不甘失败的阿拉伯军队在729年卷土重来,突骑施击败阿拉伯军队后又打到了撒马尔罕,迫使新任呼罗珊总督朱奈德·阿卜杜拉·赫尔曼率军来救,然后将其包围,后来以断水加火攻方式几乎将其全歼。

这一年,突骑施遣使向长安报捷,唐玄宗在丹凤楼招待突骑施和各国使节。期间还发生了突骑施和后突厥争上位的事件: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后突厥使者亦来,与争长曰:突骑施国小,且突厥臣,不宜居上。苏禄使者曰:宴乃为我,不可下。遂设东西幄,而苏禄使者西席,乃克宴。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突骑施自己眼中还是在唐朝眼中,其已经成为能与后突厥并立的一大力量了。

力量的庞大有时候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也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把双刃剑既能成就自己也能毁掉自己。

三:与唐交恶

突骑施在唐朝的支持下成长为当初西突厥一般的庞然大物,其不仅占有了碎叶城,更在河中痛击阿拉伯帝国的过程中,缴获大量物资,并在河中诸国中影响力甚大。

阿拉伯帝国将这个难缠的对手称为是“狂奔的公牛”,而突骑施可汗苏禄本人也愈发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到了无视唐帝国存在的地步。

唐朝和突骑施苏禄之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发生在724年。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突骑施铸造的铜钱

这一年,唐朝嫁到突骑施的交河公主派使者到安西互市,并向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杜暹宣读公主教令。

杜暹大怒:阿史那女敢宣教邪?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阿史那的女儿算个什么东西,敢向我宣读教令?

苏禄得知这个情况后也非常生气,竟然“阴结吐蕃举兵掠四镇,围安西城”。当时杜暹已经入朝,赵颐贞代为都护,乘城久之,出战又败。苏禄略人畜,发囷贮,徐闻暹已宰相,乃引去。

仗打完后,苏禄脑子清醒下来,觉得这么做不妥,后派使者到长安解释情况,唐玄宗没有太计较。

唐玄宗不计较的原因也很简单,724年正是突骑施与阿拉伯帝国渴水日之战的时候,这时候唐军出兵干掉突骑施,谁去抵挡阿拉伯呢?

之后数年,突骑施屡次大败阿拉伯军队,河中诸国纷纷重归于唐,局势得到了很大改观。

但势力壮大的突骑施对唐也不再那么恭顺,而唐朝也在想如何遏制突骑施的进一步壮大,否则必将威胁到自己在西域的统治地位,两者关系在730年后即陷入互相猜忌的紧张状态。

导火索终于在734年被点燃了。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这一年,突骑施俟斤阿悉吉阙到北庭进行马匹交易。北庭都护刘涣接见了一位名叫何羯达的人,他提供的情报是“贸易是假,图谋庭州是真”

刘涣轻信后擅自截杀了突骑施商队。

巧合的是,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另一支突骑施商队在从吐蕃返回的时候,被唐朝的葱岭守捉拦了下来,货物退回吐蕃,而人员则被扣了下来。

这两起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却说明唐朝安西守军此时对突骑施已经非常警惕了,而发生了杀人和扣人事件后其实便将矛盾摆到了明面上。

突骑施可汗苏禄立即发兵安西,唐朝中央并不想因这点小事就在西域与突骑施全面开战,再加上刘涣等人确实也是有错在先,神经过敏,于是下令责罚刘涣并释放扣押的突骑施人员,以示缓和之意。

刘涣这时又神经过敏了,他又联合沙陀部希望据兵自保,结果被诛杀。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唐朝处置了刘涣之后,一方面敕令安西、北庭诸军提高警惕,提防突骑施的进犯;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和平的机会,向突骑施示好,以求免予兵戈。

但是火上头的突骑施不吃这一套,在734年开始兵犯安西,并在第二年展开了大规模进攻。

前面提到突骑施可动员兵力为二十到三十万人,而唐朝在安西、北庭的常驻兵力为四万四千人,因此只能凭坚城坚守之。

四:联合绞杀

唐朝在西域经营多年,兵力虽少,但是却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并在要隘处筑有城池。而且由于施行军屯的缘故,城堡内的存粮也比较充沛。

最初,唐朝不以为突骑施会对西域进行长期的围攻,因此只是敕令守军坚守作战,以待其师老兵疲之际将其逐出即可。

但突骑施此时已经与吐蕃相互勾结,对西域的进攻从734年一直持续到了736年。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由于唐朝采取军堡战术,攻坚能力较弱的突骑施军队难以攻下城池,仅在735年的拨换城之战中射杀了守将朱仁惠,算是一大战绩,此外则被唐军多有杀伤。

突骑施为了困死唐军采取了火烧屯田的战术,希望将城堡内的唐军饿死,尔后再行攻占。

眼看着战争一天天持续下去,唐朝终于失去了耐心,决心彻底解决突骑施问题。

为了达到作战目的,唐朝派出了使者前往大食,见到了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商讨联合军事行动,剿灭突骑施。

唐朝的看法是这样的:

此虽远藩,亦是强国,观其意理,似存信义;若四月出兵是实,卿(指安西节度王斛斯)彼已合知之。还需量宜,与其相应,使直此者计会,不是空言。

且突骑施负恩,为天所弃,诃密(呼罗珊总督)若能助国,破此寇口,录其远劳,即合优赏,但未知事实,不可虚行。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也就是说,唐朝认为阿拉伯帝国是强国,而且看起来也是讲信用的,如果安西军确认阿拉伯军队会出兵的话,可以与其呼应;彼方有功的话,还可得到奖赏;如果不能确认阿拉伯出兵的话,则要慎重一些。

按照唐朝规划,如果阿拉伯军队自吐火罗方向进军的话,安西节度王斛斯将率精兵直捣突骑施大本营碎叶城(此时已被其统治多年),“取其家口”。

唐朝这种直捣老巢的打法意图在于彻底解决突骑施问题。

当然,仅仅依靠安西、北庭的驻军还不够,于是唐朝又敕令河西节度牛仙客及朔方沿边等镇抽调兵马,准备赴西域远征作战。

唐军初步计划是“河西节度内发蕃汉二万人,取瓜州北高同、伯账路西入。

另已敕朔方军、西受降城、定远城及灵州,兼取大家之弟,并丰安、新泉等军,共征两万,于瓜州、北庭招抚,就中简择骁健五千人先入,直赴北庭。

五千精兵抵达北庭后,北庭都护盖嘉运立即转入了反攻。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史载:嘉运至突厥施店密城,逢贼便斗,多有杀获,苏禄遁走入山出界者,今日奔亡,诚是震惧,圣威及远,氛口坐销。

经此一战“吐蕃纵实西行,苏禄不得相应,其败可必,又无可忧”;不过唐朝同时也认为“将士用命,虽有诛锄,凶党尚多,时有抄掠,兵疲矢尽,为弊亦深”。

要想解决突骑施,必须继续进兵。

736年4月,阿拉伯军队如约进攻吐火罗,并杀掉了依附于突骑施的叶护;但是唐军却没有如约协同作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河西与吐蕃的战事再度燃起,原定用于西域方向的四万军队,除了先前开赴北庭精锐五千人外,再于河西诸军中选精锐五千人赴安西,另外增加开元十八年兵募五千四百八十人。

其余约三万军队则“此但声援而已,可大张威势,远使震慑”。也就是说这三万人只能给你壮声势,但是不能轻易动用。

因为与规划兵力相差较大,因此安西、北庭军没有如约与阿拉伯军队联合作战,后者看到唐军没有出动后,也就随即班师了。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不过唐朝虽然开赴西域的援军不多,却大都为精锐,另外还运送了存于凉州的二十万段物资用于赏赐官兵,西域驻军军心大振。

突骑施在唐朝这边碰了壁,而阿拉伯帝国则趁机侵占了河中诸国,并进一步向北进攻。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突骑施向唐朝请和,转而应对阿拉伯军队。

但是由于在安西、北庭的作战中精锐损失惨重,突骑施军队与阿拉伯军队的交战并不顺利,737年在吐火罗决战中,突骑施军队大败而逃,苏禄只能回到本部重整军队。

此时的苏禄历经多次惨败,已经没有了当初“公牛”般的威势,突骑施内部分化严重,矛盾重重。

738年,突骑施部落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率部众夜袭苏禄牙帐,杀掉了苏禄。

前面提到,突骑施实际上是分突骑施、处木昆、和车鼻施三部分的,汗国奠定者乌质勒及其子娑葛出身于突骑施本部,而苏禄出身于车鼻施部。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这几位首领能力较强能压制部众,但是苏禄被杀后,突骑施则分裂了:苏禄长子尔微特勒占据怛罗斯城为可汗;苏禄别子骨啜在都摩支部支持下占据了碎叶城,称为吐火仙可汗,这两系都是黑姓突骑施。

而莫贺达干则拥立乌质勒后人为可汗,称为是黄姓突骑施。黑黄两姓之间内战不断,莫贺达干抵挡不住便向唐朝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求援。

碛西节度使可统辖安西、北庭唐军,得到皇帝命令后,盖嘉运率两镇精锐西征。

盖嘉运的计划是征发河中的石国、史国兵以及突骑施莫贺达干部围攻碎叶城;另外派安西军及拔汗那军潜兵偷袭怛罗斯城。

两路大军全部取得了胜利,吐火仙可汗和尔微特勒可汗都被抓获。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740年,盖嘉运将军押解着俘获的突骑施贵族抵达了长安。唐玄宗大喜,将盖嘉运提拔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并赦免吐火仙可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修义王;另外封莫贺达干为右骁卫大将军。有功的石国、史国国王也多有赏赐。

这一战,突骑施元气大伤,战后唐朝重新启用阿史那家族为“十姓可汗”。

被封为右骁卫大将军的莫贺达干此时师突骑施的实际首脑,其对于阿史那家族的到来十分不满,竟然在俱兰城截杀了有唐军护卫的的阿史那昕。

744年,唐将夫蒙灵察击败了莫贺达干,并将其斩首,再度荡平了突骑施叛乱。

但是突骑施之后的叛乱依然频频,748年,北庭都护王正见率军踏平了突骑施在碎叶城的牙帐;750年,高仙芝讨平石国之战中顺便又俘获了一位突骑施可汗。

此时突骑施已经四分五裂,原本臣服于突骑施的葛罗禄部开始在唐朝扶持下强大起来,并为唐所用,承担起了原突骑施所担负的一些任务。

同时跟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开战,“中亚公牛”突骑施底气何在?

不过葛罗禄部并不可靠,751年怛罗斯之战时,葛罗禄部临阵倒戈导致唐军兵败;不久之后安史之乱发生,唐军在西域坚守了近半个世纪,但只能自保,而无力影响葱岭以外的地区。

至于突骑施,此时已经完全依附于葛罗禄和回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