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世纪阿拉伯语的发展

 孟溪ProbeT连山 2019-09-15

中世纪阿拉伯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一、贾希利叶时期,又称伊斯兰以前时期(475~622);二、伊斯兰时期(622~750);三、阿拔斯朝时期(750~1258);四、蒙土时期,亦称马穆鲁克——奥斯曼时期(1258~1798)。以下,本文就中世纪阿拉伯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作些或略或详的探讨和介绍。

一、贾希利叶时期

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由于经济、宗教、文化、政治诸原因,阿拉伯半岛北部希贾兹地区的古来氏方言在南北方言的融合过程中,发展成为半岛阿拉伯人的通语。这一通语经诗人学者的使用,也是阿拉伯人的共同文学语言。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口头创作的诗歌则是当时文学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

此外,各部落的方言作为日常用语而依然使用。这些部落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同通语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

二、伊斯兰时期

伊斯兰时期又分伊斯兰初期(622~661)和倭马亚朝时期(661~750)。

伊斯兰初期,阿拉伯各个分散的氏族部落在伊斯兰的旗帜下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并实行对外扩张。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给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带来深刻的影响。原来半岛阿拉伯人的通语,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阿拉伯人统一的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和宗教语言。651年,《古兰经》最后定本的问世,大大促进了这一共同的文学语言由原来的口头形式转向书面形式。

诗歌仍是当时文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政治生话,如哈桑·本·萨比特(?~674)的作品,主要歌颂穆罕默德先知,支持他的传教使命。这一时期阿拉伯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仍在麦加。倭马亚朝时期,阿拉伯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帝国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移至大马士革,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阿拉伯人的家族矛盾和伊斯兰教的派别斗争日趋尖锐,不少诗人和演说家也卷入了政治派别斗争。欧贝杜拉·本·盖斯·鲁盖雅特(?~694)是古来氏族诗人,支持祖拜尔派,主张哈里发的职位应限于古来氏族的祖拜尔人;提里马哈·本·哈基姆 (?~718)生于叙利亚,是哈瓦立吉派诗人,认为任何穆斯林都有权继位哈里发;库迈特·艾赛迪(679~734)是木达尔族诗人,生于库法,继承了阿里后裔的党派观念,成为什叶派诗人。同时,还出现了诸如扎耶特·本·艾比 (?~673)等著名的演说家。他们为了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争取教徒,鼓舞士气,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发表许多雄辩的演说词,使阿拉伯语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这一时期,在倭马亚朝统治者优厚的封赏下,政治诗非常流行,诗人艾赫泰勒(640~约708)、法拉兹达格(641~733)和哲利尔(653~733)都是政治诗的杰出代表,但他们又以写讽刺诗、辩驳诗而著称。此外,在希贾兹地区又出现了以吉米勒·本·迈阿麦尔·欧兹拉(?~701)、盖斯·本·穆拉瓦哈 (?~688,又名麦吉嫩·莱伊拉)、欧默尔·本·艾比·赖比阿(644~711)等著名的恋情诗人。上述这些杰出的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这一时期极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作为语言大师,对阿拉伯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文学语言是阿拉伯民族语的书面加工形成,具有全民性,各部落方言必然要吸收文学语言的词汇成分和语法成分来丰富自己。相对来说,方言本身的词汇和语法成分由于同所吸收的成分的重复而逐渐减少,故这一时期的一些阿拉伯贝杜因部落方言依然比较接近文学语言。

这一时期,被征服地区的阿拉伯化进程缓慢。随着民族关系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开始与被征服地区的语言发生广泛的接触,并吸收其词汇来丰富自己。这一时期末,阿拉伯语的语法制定工作实际也已开展起来,阿拉伯语增置了八个音符,加写三个柔弱字母,并且逐步确定了规范的统一的书写形式。

三、阿拔斯朝时期

公元750年,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阿拔斯人借助于反倭马亚朝统治的其他政治派别、以及波斯人和其他属地人民的支持,取得了政权,建立阿拔斯朝(我国史书上称为黑衣大食),巴格达(建于公元762年)取代大马士革的地位,成为帝国的一首都。

阿拔斯朝最初的一百年间,即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不仅是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阿拉伯语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帝国疆域的扩展和伊斯兰教在各地的发展,阿拉伯语作为帝国的官方书面语言和宗教语言,通行于西亚、北非等广大地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用的口语(即方言);也开始逐步被当地人民大众所采纳。

这一时期阿拉伯语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的:

1、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

阿拔斯朝建立后,阿拉伯人开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文化发展是以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劝(750~847)为先导的。在哈里发的赞助与赏赐下,大批各国古籍被译成阿拉伯语。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和麦蒙都曾亲自派人四处搜集希腊、罗马有关哲学、数学和医学的大量珍本,组织人力翻译,使这场翻译运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这场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人大量起用来自各地既精通阿拉伯语又精通阿拉米语、希腊语、波斯语或梵语的学者,其中知名人物有叙利亚的叶哈亚·本·马赛维(857年卒)、伊拉克的侯赛因`本·易司哈格(欧洲人称他为Joannitius,809~873,曾主持麦蒙于830年创办的科学翻译机构——巴格达智慧宫的工作)等。在这些翻译家的努力下,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数学著作、亚里斯多德的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著作、欧几里德和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学、数学著作及波斯的文学、历史著作、印度的数学、天文等著作都被陆续译成了阿拉伯文。阿拉伯语从其他外国语(主要是波斯、希腊语)中吸取了大批新词,以适应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这些外来词汇进入阿拉伯语,受阿拉伯语语法规则的支配,并逐渐阿拉伯化,如根据词汇派生规则,可将引进的一个外来名词演变成为动词,从而由其词根派生出多种名词和动词。

2、标准阿拉伯语法的制定

由于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广泛的通婚、杂居,在共同的生活中,阿拉伯语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阿拉伯口语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地外来语的影响和干扰,其显著影响是阿拉伯口语中放弃了作为标准阿拉伯语的一个重要标志——词尾音符表现的三个语法格尾,而将词尾都读成静符音。为了维护阿拉伯语的纯洁性,便于人们学习阿拉伯语,准确地诵读《古兰经》,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语法学家,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以及古典诗歌和纯阿拉伯贝杜因人的口语,对阿拉伯语进行了极其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巴士拉派与库法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促进了语法体系的完善。到公元9世纪初,阿拉伯语法规则基本定型。这一时期,编写出阿拉伯语第一部完整的语法著作《西伯威息书》和第一部词典《艾因书》。

阿拉伯语法的编纂成书,是阿拉伯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一方面规定了标准阿拉伯语的正确形式,保存了大量的词汇和纯粹阿拉伯半岛的习惯用法,从新的角度重申了古代阿拉伯人对形式的重视,有助于阿拉伯语作为一个标准的稳定的艺术结构而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使阿拉伯语成为必须经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的一种标准语,这就使它增加了文化色彩,社会地位较高和明显的伊斯兰教等特色。

与此同时,书面语的使用只限于少数人,加上《古兰经》的权威性使得记载它的语言成了神圣不可更改的准则,因而这一时期的标准阿拉伯语与日常生活口语的差别日益扩大。

3、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文学也呈现繁荣的局面,著名诗人有白沙尔·本·布尔德(714~784)、艾布·努瓦斯(762~814,著有《吟酒诗》)、艾布·泰马姆(788~846,著有《坚贞诗集》)等;主要散文作家有伊本·穆格发(724~759,著有《小礼集和大礼集》、寓言童话集《卡里来与笛木乃))),以及贾希兹(775~868,著有《吝人传》、《动物书》和《修辞与阐释》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创新的倾向,而且还创造了新的语言风格,对阿拉伯语的发展无疑起了丰富和巩固的作用。

除了上述原因外,值得指出的是8世纪下半叶造纸术从中国经撒马尔罕传入巴格达,撒马尔罕与巴格达生产的纸张代替了原先昂贵的羊皮纸和埃及纸草纸,这对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经过这一时期的全面发展,阿拉伯语发生了空前的新奇变化,由原来反映贝杜因社会特点的语言演变成以反映城市生活为主的语言,变成了一种易于适应的媒介,可以用来表达最高深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概念,能细腻而准确地表达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题材,从而成为传播阿拉伯文化的有力工具。

阿拉伯人在继承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吸收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作出了独创性的科学贡献,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使阿拉伯文化在中世纪时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看,世界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与社会之间文化传播的历史。”根据这种动态的看法,阿拉伯文化无疑是一种极其贪婪而且消化力很强的文化。正如美国史学家希提所说:“在九至十二世纪之间,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待方面的各种著作,比较用其他任何语言写成的还要多些。”

中世纪阿拉伯文字所凝聚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与结晶,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可以从阿拉伯语对东西方语言的影响中找到验证。

由于长期以来文字的使用只限于少数人,大多数人处于文盲状态,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统一的标准阿拉伯书面语有利于异时、异地的交际,在人为的干预下,贾希利叶时期和伊斯兰初期的文学语言、《占兰经》和《圣训》所记载的语言便成了语言的楷模,阿拉伯语的两种变体——书面语与口语发生了严重脱节,各有自己专门使用的场合,不相混淆。古典阿拉伯书面语用于政府公文、契约文书、宗教文献、文学创作、科学论述等方面,阿拉伯各地的方言只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交际。伊历3世纪末,就连语法学家本人在日常交谈中也操方言,这就表明,书面语变体与口语变体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此外,从阿拔斯朝后期(约公元10世纪末前后)起,阿拉伯语开始先后取代各地语言而广泛地通行于整个西亚、中亚、北非和西班牙等地,开始成为上述地区的全民语言。同时,由于民族、阶级、宗教矛盾的激化而爆发起义,阿拉伯帝国又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封建割据局面出现,各地封建主与哈里发矛盾加深,导致帝国衰落和分裂,西班牙、北非、埃及、叙利亚等地相继摆脱帝国而独立,进入11世纪,这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已名存实亡。这时各地居民彼此间的联系相对减少,而各地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波及其他地区;各地区原先使用的不同语言,如沙姆地区的阿拉米语、埃及的科普特语、北非的柏柏尔语、伊拉克的阿拉米语,以及波斯语、西班牙的哥特语,这些语言分别给各地区的阿拉伯语尤其是方言留下各自的语言成分,加上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差异,这样一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地区相对集中,而又互有差异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六大方言区,即半岛(希贾兹——纳季德)方言区、叙利亚(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东部)方言区、伊拉克方言区、埃及(包括苏丹)方言区、北非马格里布方言区和西班牙方言区;另一方而,标准阿拉伯语作为稳定统一的书面形式,依然是社会威望最高、可用于一切正式场合、并且是各方言区之间相互交际的共同语言。

四、蒙土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蒙古人阶段(2258~1526)和土耳其人阶段(1526~2798)。

1、蒙古人阶段

1258年,蒙占人在旭烈兀率领下,攻入巴格达并杀死哈里发,历时五百多年的阿拔斯朝从此覆灭。阿拉伯伊斯兰东部地区,遭到外族空前的劫掠,大量宝贵的阿拉伯文典籍被不懂阿拉伯语的蒙古军付之一炬,科学文化设施被摧毁,学者文人遭杀戮。随着阿拉伯人的势力和文化在这一地区的衰落,阿拉伯语也日渐衰败,使用地区也缩小了。此时的伊朗地区(公元8~10世纪通用阿拉伯语)已完全摆脱阿拉伯语,而通用伊朗民族语达里波斯语。甚至在伊拉克,阿拉伯语也遭到废止,除了伊斯兰经学方面的著作外,从事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学者已少得可怜。旅行家伊木·白图泰(1303~1377)曾经生动地描写过阿拉伯语研究工作的衰退情况。1327年,他在巴士拉旅行时写道:“有一次,我出席了星期五的清真寺聚礼。讲经者在宣讲中出现了许多明显的语法错误。我大为惊讶。之后跟宗教法官谈起这件事,他回答我:‘这座城里,已经找不到一个懂语法的人’。这实在是发人深省的警告——创造万物、全能的安拉真了不起呀!巴士拉是阿拉伯语语法权威——西伯威息的故乡,阿拉伯语语法就在这里诞生,在这里成长。过去这里的人们精通语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今,也还是这个巴士拉,却找不到一个能在讲经时不出语法差错的讲经者!”

虽然,蒙古人的入侵,结束了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中的主宰地位,然而,正统哈里发政权的灭亡并没有使伊斯兰教及其语言阿拉伯语宣告结束。富有意义的是,在波斯定居的旭烈兀的蒙古人后裔,在13世纪末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他的曾孙马哈茂德·合赞在1295年变成了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并为复活这一文化,贡献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时期,伊拉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阿拉伯方言,书面的标准阿拉伯语则主要在少数宗教文化人士中使用。

与此同时,阿拉伯语在西班牙等地的境遇也不佳。在操阿拉伯语的摩尔人(主要指原在北非的阿拉伯人)几乎全部占领西班牙的八个世纪(711~1492)里,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通行于西班牙。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西班牙民间曾普遍使用摩尔一阿拉伯方言和拉丁方言。到了1492年,阿拉伯一摩尔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被收复。西班牙人驱逐了摩尔人,从而结束了阿拉伯语在该地区的使用。

应当指出的是,早在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人在埃及就先后建立过图伦(868~905)、伊赫什德(935~969)、法蒂玛(969~1171)、艾尤布(1171~1250)等王朝。特别在法蒂玛朝时期,埃及的经济、文化、外贸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法蒂玛朝建立的爱资哈尔大学(清真寺),至今仍是穆斯林和阿拉伯学术交流的最大中心。萨拉丁(1138~1193)统治时期,在阿拉伯世界东部各省代表伊斯兰教世俗权力的哈里发国家即将灭亡之前,伊斯兰教的中心自然而然地从巴格达转移到了开罗。

1249年,艾尤布王朝最后一位素丹死去,国家政权落入马穆鲁克素丹手中,从而建立了马穆鲁克王朝(1250~1571)。这一时期,埃及已胜利地摆脱了十字军与蒙古人的双重侵扰,成为阿拉伯世界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马穆鲁克统治者出于宗教和民意的考虑,依然将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在马穆鲁克人的赞助下,加上北非、安达卢西亚等地的学者旅居埃及,以及埃及从对印度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资金,使埃及和叙利亚的科学活动大大活跃起来,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文学家。他们中有提出肺血循环理论的伊本·奈菲斯(约1288年卒),他著有《医典解剖学注》;有传记学家伊本·赫里康(1211~1282),他所著的《名人简历》记载了历史上865位伊斯兰名人,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第一部民族传记辞典:有当时最优秀的史学家泰其丁·麦格里齐(1364~1441),其成名作是《新居住地和古迹中的教训和殷鉴》,又译《埃及志》。文学方面,出理了诗人蒲绥里(1213~1295),他作的歌颂穆罕默德告知的著名宗教长诗《先知的斗篷》被译成多种文字。著名的语言学家有伊本·马利克、伊本·阿盖勒、伊本·海夏姆、伊本·曼祖尔、费鲁兹艾巴迪等。当时伊斯兰最著名的多产作家还数吉米勒丁·苏尤蒂(1445~1505),据记载,他的著作超过五百种,涉及古兰经学、圣训学、教律学、语言学等阿拉伯学科领域,其代表作有《古兰经学精解》《语文学明鉴》,又译《华枝集》《埃及史》。

这一阶段,标准阿拉伯语在埃及、叙利亚不仅得到了保护,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兴起的方言文学又使埃及、叙利亚的方言得到发展,不少方言成分进入标准阿拉伯语,一度促使标准阿拉泊语走向通俗、活泼的道路。

除埃及和叙利亚外,标准阿拉伯语作为宗教的、科学的、文学的统一语言继续在半岛、北非马格里布等地区使用。13世纪的突尼斯与14世纪的非斯,相继是马格里布地区伊斯兰文化的活动中心。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游记(已译成汉语),记载了当时欧亚各国的社会情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伊斯兰文化、社会和语言等情况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突尼斯的史学家伊本·赫勒敦(l332~1406)的名著《绪论》,提出了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基本理论,被誉为是当时“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学的宝库”。然而,这一阶段阿拉伯人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并未能挽救整个阿拉伯文化和语言日渐哀落的局面,阿拉伯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更大的灾难——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

2、土耳其人阶段

这一阶段以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叙利亚起,至1798年法国拿破仑占领埃及止。土耳其赛里木一世(1512~1520在位)开始征服阿拉伯各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在阿勒颇附近的达比格草原打败马穆鲁克军队(1516),吞并了整个大叙利亚,嗣后攻入埃及(1517),马穆鲁克王朝灭亡。苏莱曼一世(1520~1566在位),继续对外扩张,掠夺也门(1525),占领亚丁(1547)和马斯喀特(1551),并利用希腊血统的海盗的势力攻占阿尔及尔(1518),侵占突尼斯(1534),攫取的黎波里(1551)等地,从而把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纳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问,土耳其统治者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无情的掠夺和残暴的统治,横征暴敛,致使村落破败,民不聊生。到18世纪末,仅叙利亚一地,人口下降到只有150万人,曾一度兴旺发达的麦加、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等文化名城,都变得萧条冷落了。

与此同时,土耳其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阿拉伯各地竭力推行愚民政策,不支持学术活动,并强令国家机关、法庭和学校必须使用土耳其语,企图人为地消灭阿拉伯语。阿拉伯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几乎被完全窒息了。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等大城市,几乎找不到一家阿拉伯文的书店。阿拉伯文的出版物少得可怜,寥寥无几的一些宗教学校教授的是土耳其语,不少阿拉伯科学家和文学家失去了自由,生活也无依靠,有的被迫迁移到伊斯坦布尔,有的则默默无闻地呆在家里,再也作不出任何新的科学和文学成就。就是在爱资哈尔清真寺,文化活动也是微弱无力的。此外,尊崇古人、墨守成规之风束缚了阿拉伯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学者讲究修辞的韵文和晦涩费解的语法教条,他们大体上只是反复地重复着一些纲要和节本,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有为纲要作注释,或者为注释作边注或评论……他们过多的纲要、注释、边注和评论,以及他们在编写中所使用的晦涩不清的语言等,使知识更加复杂化,有些句子变成了费解的谜语,学者的任务就是解开这些谜语,解这些谜语不但没有增加新的知识,反而损害了语言。

这一阶段著名的阿拉伯诗人、作家、学者,寥若晨星。比较有点影呻的是赛义德·穆尔台达(1732~1791),他在开罗编成的大型词典《新娘的皇冠》,只是为菲鲁兹阿巴迪的不朽著作《辞洋》作了些有价值的评注。

总之,蒙、土时期阿拉伯人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趋于停滞状态,曾经放射异彩的阿拉伯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故这一时期,通常被阿拉伯人称作“衰落的时代”。标准阿拉伯语因受到土耳其统治者的限制,也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衰微,与阿拉伯人的日常用语严重脱节,而仅局限在少数诗人、作家和宗教人士之间使用,阿拉伯各地的方言亦不同程度地受到土耳其语的影响。

“自公元5世纪中期到阿拔斯朝时期,阿拉伯语由原先一种不起眼的氏族部落语言演变成为其地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语种。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又步入低谷,面临衰败的厄运。综上所述,充分体现了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中世纪阿拉伯语的发展及其兴衰,实际上是阿拉伯社会的发展及其兴衰在语言中的反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