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明清两朝其实站在了历史大变革的拐点之上。虽然经济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却最终错过了发展和强大的“得海洋、得天下”的机会。小编要重点强调的是:明清时代原本有三次远航杨威的机会,可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了。明清时期都错过了哪三次远航机会,又都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应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在航海技术上还是有着明显优势的。从元朝起,我们的航海技术,航海事业,在世界上都始终是数一数二的。有的技术,如水密舱技术等,足足领先西方国家一个世纪左右。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必然会最先成为海上强国。可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显露头角的航海事业,却接连被耽误了三次大的发展时机,使得国内的航海事业一蹶不振。 明清时期华夏航海事业的第一次耽误,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共计七次。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至今仍有多种说法,比如寻找建文帝下落,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军事行动等等。不管是为了什么,这七次航行中,船队先后远航到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可是,这样大规模的远航却只进行了七次,到了明宣德年间,皇帝一道圣旨,船员遣散,船只任由腐烂,不仅再无远航事件,据说连远航的资料,海图都被人为毁掉了。而其中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靡费太多,眼界和格局都是差到了地沟里。 第二次耽误是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大清曾开始重开海禁。松江府上海县的大海商张元隆,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远洋商业船队已经拥有几十艘之多。张元隆迅速成为一方巨贾,而他并未满足于眼前的一切,而是提出了自己更雄伟的航海计划,就是要建一支百艘船队,并以姓氏分别命名——号称百家姓船队。正在张元隆踌躇满志,准备先富起来,并带动大家一起远航的时候,一位叫张伯行的朝廷命官,却向皇帝告了一状。状告张元隆与两江总督勾结,用军舰走私。案件最终无果而终,但张元隆却因为案件被捕,在监狱中受尽折磨而病死了,他的那个伟大的航海梦,自然也就胎死腹中。 第三次耽误还是在清朝。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已经用炮火撬开了大清的国门。可是,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清政府,仍然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家有什么样的能力,特别是航海方面的水平,清政府根本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结果,反倒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航海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浓厚兴趣。他们先是派人搜集了100多件中国船模,并都带回英国。在1846年8月,甚至偷偷买下一艘中国商船,改名为“耆英号”,从香港出发,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一直开到伦敦的泰晤士河。这艘中国第一艘远洋木帆船的最后命运是,被拆解,被研究。让人气愤的是,清政府方面,没有任何关于“耆英号”的记载,这艘代表着当时中国航海水平的船只的记载。清政府既对“耆英号”丝毫不感兴趣,更对“耆英号”所代表的中国航海力量无动于衷。 在闭关锁国的错误之下,明清两朝不仅耽误了航海事业发展,直接导致国内的航海事业落后于西方百年之多,更错过了席卷世界的海洋时代的经济浪潮。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在隐忍中学习,当我们把自己建造的航母驶入公海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向全世界大喊:聪明勤劳的中国人,在航海这条路疾步而来,终于迎头赶了上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