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晚,这个名字终于点亮

 一犁_书馆 2020-08-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人杰地灵的淮安不仅仅养育了千古名将韩信,还有汉赋大家枚乘、枚皋,虎门抗英的关天培,京剧宗师王瑶卿,巾帼不让须眉的梁红玉等历史名人,同时,淮安还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当中秋晚会主持人鲁健如数家珍一般报出这一串名字的时候,“王瑶卿”三字时是不是觉得耳生?作为清江浦人,你对王瑶卿知多少?
王瑶卿是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改革家,戏剧教育家,杰出的编剧与导演。
在京剧舞台上,
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个;
旦角挂头牌,他也是第一个;
旦角创流派,他又是第一个。
王瑶卿的徒弟甚众。
他的教育主张又是“广大流派,有教无类”,
因而被称为“通天教主”。
 梅兰芳的“纯”,
程砚秋的”正”,
荀慧生的”柔”,
尚小云的”刚”,
四大名旦唱腔皆得益于王瑶卿的指教,受益于王派唱法。
 
七十三年人生里,
艺人中他为“无私”的楷模。
教育界他是“奉献”的榜样。“
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从失怙少年到青年才俊
王瑶卿生于1881年9月29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七)。幼年,父亲常给他说清江浦的旧事。
他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告诫他,清江浦,是我王家的根啊!

九岁,家中当铺失火,财物焚毁殆尽。王父见半生心血顿时乌有,一病不起,撒手离世。
家庭变故,王瑶卿九岁入伶界学艺。12岁,拜谢双寿为师,攻青衣。14岁正式登台,第一出戏是《祭塔》,这是青衣的看家戏。《祭塔》演出,奠定了他在伶人间的地位。
王瑶卿后又拜过张芷荃和杜蝶云。跟张芷荃依旧学青衣。随杜蝶云学刀马旦。不久,王瑶卿已具名声。
《梨园佳话》言:“王瑶卿旦中后起之秀也,号称状元王氏”。
《新刊鞠台集秀录》记:“怡云主人王瑶卿,甲午花榜第一人”。
1904年4月23日,领清廷升平署的“民籍教习”之腰牌,时年23岁。
1905年,谭鑫培邀请配戏,这是王瑶卿艺术人生的突破期和转折点。
谭鑫培被尊为京剧界泰斗。两人相配可谓天设地造,他们合作了许多出戏,如《武家坡》《汾河湾》等,演出时“观者如堵”。
他俩搭戏有“梨园汤武”之誉,成为京剧史上的绝唱。
1908年左右,王瑶卿有了“青衣最优等一人”之盛名。获“青衣叫天”称号。
王瑶卿被誉为“青衣叫天”,最终形成“王派”,改变了青衣是挑班老生附庸的格局。

这是一个腰牌,质地为金丝楠木。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长相肤色,以便进出宫验证。
王瑶卿和弟弟王凤卿都拥有腰牌,以便出入紫禁城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唱戏。
慈禧太后,是推进中国京剧成型和发展的一个主要人物。她的爱戏、宠戏与懂戏推动了京剧的完善。
“甚么都懂,甚么都会,昆腔、二黄全成。”这是太监对慈禧的评价。有时还能“拨正几句”,指导演戏的太监。
“西太后听戏很精,有时挑眼都挑得很服人。”这是王瑶卿对慈禧太后的感受。
慈禧太后看过王瑶卿的戏后发话“王大演得好”,而且重赏了他。自此,梨园各类唱工行当都努力把身段表演与人物唱腔相结合,京戏作为表演艺术的新根基,因王瑶卿创立、慈禧太后的认同而奠定。


2.与四大名旦亦师亦友
后来,王瑶卿因在上海连续数天上场演出,突然“塌中”。46岁那年,他彻底离开了他视为生命的舞台。
不,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舞台。他居住的大马神庙长长的巷道,走来了程砚秋,走来了荀慧生,走来了尚小云,走来了梅兰芳。
“四大名旦”到大马神庙,拜师学艺。
四大名旦,是中国戏剧的一个巅峰。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是峰顶上的四尊雕塑。

王瑶卿谭鑫培是“梨园汤武”,王瑶卿梅兰芳则堪称京剧史上的绝代双娇。
1911年王瑶卿与梅兰芳拱手相交。1953年王瑶卿与梅兰芳握手永别。
42年间,他俩一直相互帮衬,互为影响。
1950年1月28日,新中国戏曲实验学校成立,田汉为校长。
1950年春,田汉走进大马神庙,诚挚邀请王瑶卿走出庙巷,走进新中国戏曲的殿堂。
1950年至1952年,于王瑶卿而言,是他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当选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他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田汉为他设宴表示祝贺。
1951年4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更名为中国戏曲实验学校,王瑶卿任副校长。任命书颁发至王瑶卿手中时,他对学校的老师们说:“政府任命了我,是咱们戏剧界的光荣。”

从此,他致力于新中国戏曲艺术教授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一个人改变了一个词的意义
王瑶卿天生幽默,爱开玩笑,又极富有自嘲心态。加之曾出入宫廷,与众多名伶搭戏,阅人无数,见识广博,每每在吸了几口大烟后会侃侃而谈。
那日,他与人闲聊,对一个正打火点烟的徒弟说,我封你为火灵圣母。拍着另一个徒弟肩膀说,你台上再直不起腰来就成龟灵圣母了。对另一个有着一双大耳的徒弟说,你是长耳定光仙。有来宾再问,那你呢?王瑶卿答,我是通天教主呀。
这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智慧。从废跷到创立花衫,一直有人说王瑶卿走的是“歪门邪道”,但无一不被戏迷所认可,同行所学习。他以“通天教主”对应“歪门邪道”,是一个自我认同,也是对各种议论的最终回应。那日,人称“吴忙子”的立言报记者吴宗祜正好在座,回到报社将王瑶卿加了一个通天教主的头衔予以报道。
一个小报记者既不懂王瑶卿的睿智,也无法理解王瑶卿的情怀。但这一报道,让王瑶卿拥有了一个“绰号”。
通天教主原为贬义词,但自王瑶卿始却成了褒义词,因为他的改革和创新,门徒众多,有教无类。一个人改变了一个词的词性,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罕见的。
1963年北京重勘地名时,为纪念王瑶卿,政府将大马神庙胡同更名为培英胡同,意为这条胡同培育了众多戏剧英才。
王瑶卿宅邸,大马神庙胡同28号。
王瑶卿故居,培英胡同20号。
4.永恒的怀念

“伫立于王瑶卿墓前,‘戏魂’二字镌刻在石头上,墓碑就是丰碑,巍巍于我们心中。
“百年京剧,伶人无数,有鼻祖,有泰斗,有宗师,大师更是代有人出,而他为“戏魂”----京剧之魂,国粹之魂。
“‘戏魂’,至高的评价,神圣的定位。令我们肃然,更使我们敬仰。
“从清江浦出发,
循着大运河上‘西皮流水’的音律而行,
我们走进北京城,
在京腔京韵里寻找王瑶卿。”
以上是已故吴渭清大师执笔的《王瑶卿画传》一书开头的文字。


戏圣王瑶卿,在生活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吴渭清先生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王瑶卿的一生,通篇就是一出戏。诗人赵恺亲自为文字的架构出谋划策,并言此画传集集出版“是一项辉煌巍峨,震今烁古的人文事业”。老艺术家纽骠先生为画传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亲自为画传作跋语。

5.乌龙花絮

我骄傲,我是王瑶卿大师的故乡人。面对照片上的大师,优雅宁静的仪态、洞穿世事的淡然,常肃然起敬。然而,乌龙的是,我在网上竟然看到这样一张介绍王瑶卿的图片:


俺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皆与王瑶卿大师八杆子打不着。慎重起见,联系了王瑶卿大师后代确认后:
此非通天教主王瑶卿。
此片主人名叫程长庚。
此为程饰演《群英会》之鲁肃剧照。
是晚,做完公号后,依然难以入眠。半夜叫醒自己的孩子,告诉她,身为大师故乡人,要记住王瑶卿大师,但不能认错,不能看到长袍马褂就都认作王瑶卿。这是对大师的不恭,枉了大师每每念叨:我本清江浦人……

喜欢就点个在看
你会更好看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