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奇术:盛神四诀!

 丹阳论道 2021-02-24

【导读】

本章是《本经阴符七术》的首篇——盛神法五龙。南朝大贤在为本篇做注时曾经说道:“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文中着重论述游说者内在涵养上所应具备的一些条件,是为了让用计者“安神去躁,心静专一”。古人云“计谋者,存亡之枢机也。”而想要计谋成功必须有旺盛的精神,唯其如此,才能设谋应变、临事制宜。

如何才能长久保持身清体健、元气充沛?程颐、子思、孔孟对此都曾有过详尽的论述,后人将其总结为“四端”,所谓“四端”者:一曰慎独则心泰,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思诚则神钦。《盛神法五龙》在“四端”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佛、道两家的养生之术,譬如“五停心观”、“内外丹法”、“养生调摄”与及阴阳家“钦奉四时”、“顺天休命”的理念,以求“筑基炼己,填精化气”,从而达到内外双修的目的。

【原文】

盛神法五龙【1】,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2】。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化。九窍十二舍【3】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4】。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5】。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1】尹桐阳注曰:“五龙者,五行之龙,龙变化,神不测,故法之。”又有荣氏注曰:“五龙志在五方,为五行神。”俞棪、司马贞以为荣氏所言与后文不接,故不取。

2】笔者注曰:“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精、神、魂、魄、志也。《素问》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容蓄,故为之舍;德能调度,故为之大。圣人云‘道之在天者为日,道之在人者为心,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故曰养神之所,归诸道。盖言纵横家之入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苏秦其类也!”

【3】笔者注曰:“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故所谓十二舍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圣人云‘色奇则瞽,声悦则聩,香溢则冥,味欣则鲁,触多则瘁,意盛则繁’。故智者绝之。”

【4】俞棪引《中庸》曰:“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为天下至诚为能化。”又曰:“至诚之道,可以先之。福祸将至,必有所察。”

【5】笔者注曰:“尸子曰‘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韩非子之《扬权》亦曰‘圣人执一以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故曰‘执一’者,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译文】

要使人的精力充沛、健旺,要效法五行运行的理论来调养五脏。(心为五脏之君,惧劳累;肝为五脏之将,勿抑郁;脾为五脏之相,厌多虑;肺为五脏之后,忌悲伤;肾为五脏之佐,求寡淡。)在五气中(心之神气,肝之魂气,脾之意气,肺之魄气,肾之志气)心之神气是五气中最首要的,是君子进德修业的最大资本。养神之要诀所在,就是要遵循“道的纲纪”。(正如老子所说:“执古之始,与御今之有,是谓道纪。”)

“道”是衍生天地的本源。它包含广袤却无形无影,化育万物却难以名状,人们不知道它的名称,只好把它称为神明。所以说“道”是宇宙之源,若能以它来统摄五气,便可获得抱元守一的方术。方术的奥妙在于上下凝和,团聚中宫,气归元海,如此则精神便能受心脏所役使,互相应和,智意不绝。九窍、十二舍都是神气出入交汇的所在,受心脏所调配。

生来就聪明颖悟,洞悉宇宙和生命本源,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种人不经教化,便能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通过后天的不断修炼、内视返听而获得智慧的人,称之为圣人。所谓圣人,都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圣人和真人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却有一个相同的归宿。(《易经》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知道类物比象的方法,在于内功修炼的格物至知,穷性尽命。如果对此有所疑惑,都是通过内功养生术的修炼返观内视而得以解惑的。如果没有内功养生术的修炼之实践,必定有所不能通透而疑惑的地方。如果已经通达无碍,人的五气就会得到滋养,此时的关键务在聚精凝神,潜心笃志,这样就可以日臻化境。

能否有效的化养五气,取决于人的志向是否高洁、思想是否纯正、精神是否振奋、德行是否高尚。做到这些的关键在于精神上“涤除玄揽,守雌抱一”。(《太上智慧消魔真经》云:“一无形象,无欲无为,贪欲滞心,致招衰老;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着不改,致招死殁。治救保全,唯先守一。”)宁静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培养五气,而培养五气反过来又有利于增加内心的宁静平和。如此人的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就会旺盛不衰,则会对四周形成威慑之势,从而无所不能,对方术的运用达到神乎其技的境界,凡是能把这种神化的境界归之于身的人就是真人。他们往往以“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为道本,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为策略,化育万邦,洞悉天意,养护百姓,最终让自己的名声和威势显于四方。作为出谋划策的谋士,只有通达《盛神法五龙》中所阐述的精神旺盛之理才能锻造出自己的意志。

【案例分析】

慈山居士曹庭栋的“盛神”四诀

鬼谷子将“盛神”的修炼要点归结为“静心,养和,持恒,无为,存舍,化归”,虽然提纲挈领、微言大义,但难免有失详实,难起圆木警枕之效。惟待后人绳其祖武、以阐其意。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又号慈山居士,于经史、词章、考据等皆有所钻研,尤精养生学,并身体力行,享寿近九旬。其所撰《老老恒言》一书,颇得“储精蓄锐”之要,堪称是对《盛神法五龙》的诠释和延伸。

曹庭栋是个琴学家、书画家,平时经常抚琴自娱,书画遣怀,除精心治学外,他在内功养生书术方面也独有见地,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他认为“盛神”之法有四:

一是慎饮食。他指出,如果饮食不加以节制,脾胃就会出现损伤。并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调理脾胃为要”。他主张,食物必须经过“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营养。所谓三化:一是火化(须烂煮),二是口化(宜细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动消化)。

此外,曹氏也很关注饮食之冷热适宜。他强调饮食之冷热,应顺从四时寒暑的自然变化,一般而言,寒冬宜热食,酷夏宜凉食,但因胃的秉性是喜暖厌寒,故热则害少,寒则害多。故他认为,饮食宁过热也不要过凉,并指出:“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他还在书中晓谕世人:调理脾胃不仅在于食量适中,冷热适宜,还应“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食,则磨胃而易消化。但也指出“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并告诫不要食毕即卧,是因此时“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故易伤胃之故。如食后必欲卧者,“宜右侧(卧)以输脾之气……食远(进食较久以后)则左右胥(都)宜。”

曹氏还提倡“进粥道以益寿”的措施,他说“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碗盏),能推陈致新(可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快胃(使脾胃机能顺畅),所益非细。”甚至认为“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餐次),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所以他辑录的药粥方有近百种之多,足可“备老年之颐养”。

二是重安寝。他在卷一中着力陈述“少寐而事繁”的危害,认为此举轻则导致头脑混沌、虑事不周,重则直接影响人的正常寿命。

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一直都是神经衰弱者的难题。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就此探讨,并希图给出合理化建议。《南华经》中便说:“寤则神栖于心,其魂交。”很多养生家也故作玄妙高深,道:“先睡心,后睡目。”所言笼统至极,让常人无法领会。相比之下,曹氏在《安寝》一篇的叙述就十分实在:“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曹氏还提供了“入眠”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不惟如此,其更在篇末提出了多种有利于高枕无忧的睡姿及禁忌,譬如“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向西”;“卧不欲载胁,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逆之则伤肾”等等。

三是防疾病。《老老恒言》卷二《防疾》一章说:“心之神发于目,肾之精发于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谓淆乱其耳目,即耗敝其精神。”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走入杂乱喧哗的迪厅,恣肆无忌的饮酒作乐,而后翩跹如蝶、流连忘返。当时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等到歌阑舞罢时,却身疲力倦、若有所失,由此恍然感悟到古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同时,《防疾》一章还提醒大家:“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无论是IT行业的才俊,还是奔波于工地上的白丁,为了养家糊口,都难免要触犯以上的五项禁忌。究竟怎么办才好呢?《老老恒言》将秦汉以来闻名遐迩的多种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华陀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等等)加以融合,形成了独具特效的“曹氏导引法”。现仅将其编摘如下,以飨读者:

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仰卧,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两手用力攀至左,及胁,攀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竖两膝,膝头相并,两足身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着力向外数遍。

仰卧,伸左足,竖右膝,两手兜住右足,底用力向上,膝头至胸,兜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伸两足,两手握大拇指,首着枕,两肘着席,微举腰摇动数遍。

正立,两手叉向后,举左足空掉数遍,掉右足同,轮流行。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

正立,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宛转顺逆摇动,不计遍。

正立,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钧重物,左右肩俱耸动,数遍。

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重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手轮流行。

趺坐[盘膝交叠双腿],擦热两掌,作洗面状,眼眶鼻梁耳根,各处周到,面觉微热为度。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目随头左右瞻顾,如摇头状,数十遍。

趺坐,伸腰,两臂用力,作挽硬弓势,左右臂轮流互行之。

趺坐,伸腰,两手仰掌,挺肘用力,齐向上,如托百钧重物,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状,数遍。

趺坐,两手握大拇指向后托实坐处,微举臀,以腰摆摇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腰前纽后纽,复左侧右侧,全身着力,互行之,不计遍。

趺坐,伸腰,两手开掌,十指相叉,两肘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来,数遍。

趺坐,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后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臂及腿,取快而止。

趺坐,两手按膝,左右肩,前后交纽,如转辘轳,令骨节俱响,背觉微热为度。

四是节七情。《老老恒言》曰:“六淫之邪,其来自外,务调摄所以却之也。至若七情内动,非调摄能却,其中喜怒二端,犹可解释。傥事值其变,忧、思、悲、恐、惊五者,情更发于难遏。”所谓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都来自外界环境,如果善加调养,可以抵御其侵袭。至于“七情”,即使高僧大德、圣贤之人也很难完全抛开,更遑论普通人。因此要求大家都“守静去欲,见素抱朴”也不合理。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激烈或持久的情绪变化,超过人体承受能力,则会造成体内气机失调,内脏功能紊乱,甚至引发疾病。《黄帝内经》讲:“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确是至理名言!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笔者在文中讲述两则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第一则故事几乎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讲的是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怕盐受潮卖不出去;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怕雨伞卖不出去,所以经常生病。一位智者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所以说,凡事都有好和坏两个侧面,人的快乐与否,常常就在一念之间,你往积极的方面多想一些,就快乐了;你死钻牛角尖,就忧伤了。智者劝谕老人,用的就是最朴素的辩证法。

古典医学对情志调节还有一种高明的策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流传开来,即情志相胜法。如怒伤肝,以悲胜怒;喜伤心,以恐胜喜;思伤脾,以怒胜思;忧伤肺,以喜胜忧;恐伤肾,以思胜恐等。清代有这样一个医学案例:“青龙桥王某,患病喜独居暗室,不近灯火,偶出则病愈盛,遍延名医皆治,乃延建昂诊。诊毕,并不处方,索取王所作文章,乱其句读,朗声而诵。王叱问为谁声,李则声益高。王忿然夺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读,何其狂妄?’因就灯面坐,顿忘畏明之习。此时建昂再与一方,一服竟愈。或问其故:‘此病郁也,得怒则郁解,故有此为。”医案是说:王某思郁不舒,闭门造车,卧于暗室,形成了恶性循环,一般的治疗策略难以见效。四川大足名医李建昂认为这个人朝思夕计,寂然独居,早晚会得大病。他认为,“脾主思,久思伤脾,脾为土;肝主怒,亦属木。当采以木克土,以怒胜思之法”。遂乱读其文,激其怒气。后来王某果然痊愈。

曹氏的“盛神四诀”是保养身体、生发活力的基础,只有先了解了这些,才可以学习建功立业的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