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炎武《日知录》经典名句,积淀前贤的智慧,带给后人启迪

 文明Shiwenshan 2019-09-15

助读资料

顾炎武《日知录》经典名句,积淀前贤的智慧,带给后人启迪

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顾炎武极富民族气节,清兵入关,起兵抗清。失败后,从商,继之以漫游南北,其足迹踏遍了京歌、昌平、代州、蓟州、遵化、玉田、永平、山海关,还到过太原、大同、榆林。 67 岁时,始在陕西的华阴定居。他终生不仕清朝,竭尽全力于著述事业,写出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学术著作。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的精华。他从30岁起,每逢读书均做笔记。到60岁时,他对先前自己所做的笔录进行反复探究,长期思索,多次修订,做成此书。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32 卷本的《日知录》有条目1 01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 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 字。《日知录》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也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阎若璩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长于考据,但他服膺顾炎武的学识,曾说:“读顾炎武书,心花怒放,又汗流浃背。”

名句赏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出自《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六》。【译文】君子的学问,需要终身追求。

祖生多意气,击揖正中流。

出自《京口即事》。【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出自《秋风行》。【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出自《精卫》。【译文】我(精卫)宁愿填平东海,即使身体沉人海底,此心也不更改,只要大海没有填平的日子,我的填海之心就不会断绝。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出自《亭林文集·卷三·病起与蓟门当事书》。【译文】把苦难的老百姓拯救出来,为子孙后代开创太平盛世,这是我们的责任。志士仁人以国家太平为己任,直到死为止。

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

出自《日知录·卷十九》。【译文】文章因为少而繁荣,因为多而衰落。

水为地险,酒为人险。

出自《日知录·卷二十八》。【译文】水可以导致地势险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险。

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

出自《日知录·卷十三》。【译文】士大夫们的无耻,其实就等于国家的耻辱。

一国皆狂,反以不狂者为狂也。

出自《日知录·卷三》。【译文】全国都在发狂,反而把那些不狂的人当作狂人。

明主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人。

出自《日知录·卷九》。【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古人求没世之名,乡人求当世之名。

出自《日知录·卷七》。【译文】古人追求永久的名声,现在的人追求当代的名声。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出自《日知录·卷十三》。【译文】保卫国家,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出自《日知录·卷十六》。【译文】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格式,设定一个格式然后按照格式写文章,这样的文章已经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在寒冷的年末松柏也未凋落,风雨交加,天气昏暗的时候,鸡也照常鸣叫。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就会无所不贪;一个人如果没有廉耻,就会什么下作的事情都做。

名句集锦

1、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知识拓展

有关《日知录》的小知识

1. 顾炎武为什么把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

顾炎武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做废铜铸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非常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态度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对,对清初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来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2. 顾炎武的另一部著作—《肇域志》

《肇域志》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编纂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始纂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年)。顾炎武学识广博,征引丰富,为纂此书而参阅的明代及清初方志达100多种,这些方志中有不少今天已经失传。《肇域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方志文献,为今天的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此外,《肇域志》充分反映了顾氏的地理学思想以及他求实致用的一贯治学精神,因而也是研究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