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腰椎管狭窄症进行的一场战役

 H珠Q 2019-09-15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分型、症状、检查及诊断和治疗    来源 

脊柱是支撑颈部和躯干的中轴骨,主要作用是容纳并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其中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神经根从脊髓发出,经椎间孔穿出脊柱,形成神经丛和周围神经。

椎管位于脊柱内,由椎骨的椎孔、椎间盘和韧带环形围成,包含及保护脊髓、马尾神经及相关供应营养的动静脉。

任何原因引起的椎管、神经根管和椎间孔等的任何形式的狭窄,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迫,继而引发相应临床表现,都可称为椎管狭窄症。其中颈椎和腰椎椎管狭窄症最常见。

图片

今日重点讲解腰椎椎管狭窄症

一、流行病学

有报道显示,腰椎管狭窄患病平均年龄为66岁,且年龄的增长是患病人数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7%~8%,而且腰椎管狭窄(LSS)的发生率是颈椎管狭窄的 4 倍,每10万人中有约 5 例 LSS 的患者。因下腰痛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多达14% 存在椎管狭窄。

二、病因

1.先天发育异常

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椎管矢状径变小,脊髓、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引发一系列神经症状。

2.退行性变化

这种病因比较多见,退变发生的时间、程度,因年龄、职业、劳动强度、生活习惯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

3.创伤性

遭遇外伤时,破坏了椎管的骨性、纤维性结构,使得骨折块凸向椎管,从而引发脊髓神经受压迫的临床表现。

4.医源性损伤

主要因手术引起,如手术创伤,手术瘢痕、粘连压迫脊髓,椎板切除范围过大,造成椎体不稳,引起继发性、创伤性结构改变等。

图片

5.其他椎弓峡部裂并椎体滑脱等所致的椎管狭窄

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6.其他

如感染、肿瘤、脊柱侧后凸畸形等。

三、分型

1.根据病因学分型,可分为:

  • 发育性腰椎管狭窄

  •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 混合性腰椎管狭窄

2.LEE等将腰椎管狭窄分为:

  • 中央型椎管狭窄

  • 神经根型椎管狭窄

此种分类方法对手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SIMOTAS等将此病分为:

  • 典型腰椎管狭窄

  • 复杂型腰椎管狭窄

并以此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

图片

4.近年来,根据 MRI 横截面 T2WI 影像,马尾神经束在硬膜囊中的分布和硬膜外脂肪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分类:

  • A 型:

    A1 型:马尾神经束均分布在硬膜的后部,但所占面积少于1/2。

    A2 型:马尾神经束在后脑膜的后部,呈马蹄状分布。

    A3 型:马尾神经束在硬膜囊的后侧,占硬膜囊的1/2。

    A4 型:马尾神经束在硬膜囊的中部,占了很大的面积。

  • B 型:马尾神经占全部硬膜囊,但仍可见神经束分布。

  • C 型:硬膜囊腔呈均匀的灰色信号,不能区分脊髓液和神经束,但在硬膜囊后部的椎管腔中仍可看到脂肪信号。

  • D 型:在硬膜囊中呈均匀的灰色信号,而在背侧则没有明显的脂肪信号。

CT 可将腰椎管狭窄分为4 种类型:

  •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前后径≤12mm、横径<16mm、椎管狭窄程度大于30%;

  • 侧隐窝狭窄,前、后直径小于3.0mm;

  • 神经根管狭窄,该部位严重狭窄,压迫移位神经根,导致相关的症状;

  • 混合型是指同时存在以上类型狭窄 2 种或 3 种的病变

图片

四、症状

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功能障碍,包括间歇性跛行、坐骨神经痛等,严重者出现马尾综合征。

1.腰痛

是大多数患者所具有的症状,多数患者先有反复的腰痛,此后出现腿痛。

2.坐骨神经痛

疼痛多为逐渐发生,具有放射性,疼痛由臀部向足背部放射。

3.马尾综合征

椎管狭窄可压迫马尾神经 (马尾神经是指在脊髓圆锥以下的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急性发病时应作为急症手术的指征。

4.神经源性间歇性玻行

为腰椎管狭窄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一侧下肢或者双侧下肢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感觉,休息后可有所减轻,骑自行车运动不受影响。

图片

体征

主要是马尾神经受压而出现的多个节段损伤。主要表现为下肢、臀部和会阴部的感觉减少,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腱反射下降。

图片

五、影响学检查

1.腰椎X线片

判断腰椎有无骨质增生和侧突、腰椎前突是否存在、侧方是否有滑移、腰椎矢状面或侧方滑脱;

2.腰椎CT检查

观察腰椎有无峡部裂、骨质在矢状面和冠状面滑移程度、有无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

3.核磁共振

观察腰椎椎间盘有无退变、突出。腰椎管狭窄的程度来自于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肥厚,核磁共振可以看到椎体变化。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将病史、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其中临床表现是基本的诊断手段。

若仅是单纯的影像学上的狭窄,不能称为 LSS,而只是腰椎管狭窄。如果伴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例如间歇性跛行,则可被称为 LSS。

图片

腰椎狭窄症的诊断流程

鉴别诊断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脊髓空洞症

  • 周围神经炎

  • 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七、治疗

1.基础干预

基础干预以卧床休息、理疗和自主腰背肌锻炼等为主。

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除充血、水肿、增大椎管体积、减轻神经压力和缓解肌肉痉挛等症状。

图片

腰椎狭窄症的治疗流程

2.药物治疗

降钙素可通过降低血管内血液流动,降低马尾神经血液循环,进而有效地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等神经症状。

建议在入院早期应用加巴喷丁等神经源性止痛药,但由于疗效的不确定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建议长期使用。

3.封闭治疗

推荐影像引导下行硬膜外注射治疗,提高药物治疗的精准性。

在影像引导下,经椎间孔行类固醇多部位注射能缓解患者的下肢疼痛或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维持疗效3~36个月

4.手术

手术方案是对责任节段进行彻底减压,解除局部压迫,同时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图片

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有限减压手术上,既能消除临床症状,又能减少创伤,避免术后脊柱不稳定。

其中椎间孔镜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椎间孔镜的适应证也从软性椎间盘突出症发展到了对 LSS 的治疗。应用微创内镜技术治疗 LSS,尤其是侧隐窝狭窄症,疗效良好。

5.中医疗法

包括中药、针灸、手法等。

学习链接,请点击:改善腰椎管狭窄症的训练

八、康复注意事项

1.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

2.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等的强度,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和肌肉的保护。

九、预防

1.生活方面 

  • 生活要有规律;

  •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胸怀豁达,精神乐观;

  • 居住应避潮湿,防冷暗,通风透光;

  • 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调摄;

  • 女士尽量不穿高跟鞋。

2.工作方面 

  • 从事坐位工作的人,对腰部损伤最大,可定时做抱膝动作,以减少腰部劳损。

  • 以保持脊柱略微向前屈曲的体位为佳,尽量避免向后仰伸的动作。

  • 写字台以临窗、可使双眼平视为理想。

  • 头颈部亦不宜过度前屈。

3.体育锻炼 

腰背部的适当锻炼和按摩,如仰卧起坐等。每次10~15遍,3~5min,2~3次/d。

养成打太极拳或练气功的习惯,增强体质。

4.既病防变

如果患者已经患病,注意不要使其加重,比如定期复查、针对性的治疗原发病或者是避免诱因。



材料准备

①取巴戟天60g、杜仲40g、续断40g、牛膝40g、乳香30g、没药30g、独活30g、川芎30g混合后超微粉碎,所得药粉密封保存;②将纯艾绒搓捻成紧实的梭形(3cm×2cm);③取生姜1750g,用粉碎机打碎成细姜泥,挤压出多余姜汁(姜汁备用),使之干湿适中,加热至适宜温度;④准备30cm×4cm、20cm×4cm桑皮纸各1张。

操作

嘱患者取俯卧位并暴露腰背部,选取十字线(脊中至十七椎和双侧志室连线),沿施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均匀撒上药粉10g(宽约1cm),上方铺桑皮纸,用无菌干棉球蘸取姜汁并于桑皮纸上轻轻挤压使之浸湿整个桑皮纸,沿桑皮纸铺上细姜泥,垒成高约3cm、宽约4cm的十字形,并在中间压一个凹槽(深约1cm),将搓好的艾炷依次叠放于凹槽中,见图1。用线香点燃四端及中间,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燃,共施灸3壮,完全燃尽后撤去姜泥,用无菌干棉球擦净艾灰和姜泥,整个施术过程约1.5h。灸后嘱患者多饮温开水,禁食生冷辛辣食品,注意保暖,避受风寒。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图片

治疗结果

治疗后及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

30例DLSS患者治愈2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0%。

体会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病位在腰椎,肾主骨生髓,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与肾联系密切。《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贯脊属肾……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因此督脉、脊柱、肾、腰相互联系,故于脊中穴至十七椎和双侧志室连线施以灸法治疗本病。《神灸经纶·卷之一·说原》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督脉总领诸阳经,为“阳脉之海”,灸之能激发全身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充则筋骨调柔,故疼痛得除。命门穴属于督脉,作为十字灸的中心点,灸之可固本培元、调和阴阳,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玉龙歌》曰:“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于肾俞、志室处施灸能补肾强腰、祛寒除湿。而施灸所用药粉选用巴戟天、杜仲、续断、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川芎“为血中气药”,与独活合用可祛风湿、止痹痛。灸药结合共奏补肾强腰、温肾助阳、化瘀止痛、祛寒除湿之效。

推荐阅读

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痛

温针灸联合三步七法推拿治疗阳虚寒湿痹阻型腰痛

腰部隔药灸治疗产后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24例

不同针刀进针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蔷薇教授(曲阜李氏骨伤科第五代学术掌门人)正在分享“腰椎管狭窄的特效诊治”


  

与腰椎管狭窄症进行的一场战役

2019-09-15  来源

本人最近刚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医院临床实践,所以这段时间会陆续出品一些比较典型的临床案例,结合着一些热门话题分享给大家,还请各位老师多多赏脸,多多支持。那我们闲话不多聊,进入正题。

今天要给各位老师分享我的一个腰椎管狭窄患者的康复案例。提到椎管狭窄症,一定是很多私人教练从未敢触及过的一个领域,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根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包括软组织(如黄韧带肥厚、后韧带钙化等)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由于椎管狭窄造成对脊髓及神经、血管卡压和刺激从而引起椎管狭窄症的发生。腰椎管狭窄症早期表现为腰痛、腰胀、腰紧束感。随着疾病的发展,腰部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并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发凉、皮肤感觉减退、甚至肌肉萎缩。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后期出现下肢腿部肌肉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患者主诉:男性年龄43岁,职业为某企业管理人员。患者主诉腰部不适已有十余年之久,多年来四处就医,尝试过各种保守治疗方式,效果总是不太理想,症状易反复。在我接手病人时,病人主诉已无腰痛,只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站姿约15min,走路约300步开始出现左侧小腿外侧酸乏胀痛,坐姿休息即可缓解症状,如此反复。

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显示腰4、5椎间盘突出,为右侧旁中央型突出;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椎管狭窄。

常规实验:

直腿抬高(-),左侧椎间孔挤压实验(+-),颈静脉压迫实验(-),屈颈试验(-),四字实验(-)。

静态评估:

骨盆右侧移 右回旋 左侧髂骨旋后 右侧髂骨旋前

动态评估:

弯腰70º无疼痛,后仰45º无疼痛,左侧屈45º无疼痛,右侧屈45º无疼痛,左回旋30º无疼痛,右回旋35º无疼痛。各活动均未诱发下肢症状。

诊断结果:

患者非椎间盘突出症,为典型的椎管狭窄症状,无肌肉紧张和损伤。

接下来通过与患者交流得知,由于患者家庭条件不错,平时工作也不需要有任何体力劳动,所以除非患者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否则坚决拒绝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只要有效果就会坚持做治疗。

运动方案:

1、骨盆位置调整

2、髋关节屈曲能力强化

3、胸椎回旋调整

4、单腿站立模式调整

5、脊柱逐节屈曲能力调整

6、核心稳定性练习

三个月内,患者间歇性跛行的症状由300步诱发—600步诱发—1000步诱发—1500步以上诱发—不再诱发,目前这名患者已无任何腰部下肢的不适症状,步行3公里以上无任何不适。很多老师可能不敢相信,这么多年的症状,三个月就能练好?

在这里我要回答各位老师,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评估准确,思路清晰,康复方案有效履行,一定会出现你想要的效果!接下来给各位老师分享两个知识点:一、什么样的椎管狭窄病人可以运动康复;二、上述运动方案的设计原理。

一、什么样的椎管狭窄病人可以运动康复

1.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症状的患者

2.无明显的下肢肌肉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3.非急症期,症状较为稳定的患者

4.患者自愿同意接受周期较长的保守治疗

二、上述运动方案的设计原理

1.骨关节排列调整

我们都知道骨盆是腰椎的地基,当骨盆出现排列上的问题,势必影响腰椎的排列,所以骨盆的位置非常的关键,而很多时候骨盆的位置问题我们又可以追溯到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甚至足底。

2.通过干预相邻关节避免腰椎的代偿

关节相间原理定义腰椎为负责稳定的关节,当相邻关节出现功能受限时,腰椎容易产生代偿,为了避免这一点,应保证相邻关节髋关节和胸椎关节的灵活度,对其加以训练。

3.还原于生活的功能性训练

我们最终的治疗目的一定是想让患者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所以功能性训练一定是最后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功能性训练是需要我们精心去设计的一个环节,因为每一个病人的生活工作不同,所以每一个病人的功能性训练也是不同的,要针对于患者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去着重训练一些姿势或动作。该病人平时有走路的习惯,故设计单腿站立模式的调整动作。

4.脊柱逐节卷曲,适度牵张后纵韧带、黄韧带

从影像资料上可以清晰看到患者有后纵韧带、黄韧带的增生肥厚,而两者的增生可明显减小椎管容积,脊柱屈曲时,上述韧带会被牵张,减少褶皱,从而增加椎管容积,减少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的卡呀。

5.增加腹压、强化“软脊柱”

腰椎位于人体中间的位置,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既需要它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又需要它强壮有力量来完成各种负重动作,于是,神奇的人体在腰椎一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装置,叫做核心,核心围绕腰椎一圈,形成严密包裹,从而产生腹压,正是这样神奇的构造,使得腰椎既可稳定有力量,又可提供大范围的的灵活度。通过强化腹内压,可以帮助分担腰椎所要承担的压力,从而降低腰椎的载荷。


任何一个方案的输出都离不开“评估——诊断——治疗”的过程

所以务必鉴别清楚具体案例的真实缘由

在诊断清楚是什么原因之前

请务必不要动手

脑比手快才最科学   



全世界骨科和影像界的错误认识—腰椎管狭窄

中西医学资料 2016-07-23

脊近完美脊杰号

在这里说腰椎管狭窄是全世界的骨科和影像界的认识错误,不是狂妄,而是事实。

首先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什么是椎管和椎管里的东西。脊椎骨的椎体、左右两个椎弓根和左右两块椎板共同围成一个骨环叫椎孔。椎管是脊柱每个脊椎的锥孔连接起来与颅骨相通的骨性管道。骨与骨之间的间隙由椎间盘和韧带连接和弥补。这个管道中有硬膜包裹的脊髓神经。在胎儿阶段,脊髓与椎管是几乎等长的。脊髓在出生时就基本完成生长,随着脊椎骨的生长延长,脊髓在椎管内逐渐上移。成人时,脊髓的尾部基本与胸腰交界的脊椎平齐,比椎管短很多。包裹脊髓的硬膜囊比骨性椎管略短一些。因此硬膜囊的下半段里没有脊髓,仅有脊髓发出的神经根,这些根漂浮在硬膜囊包裹的脑脊液里。

再说一下临床上被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的病人的情况。这种病人都具有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一侧或双侧的下肢沉重感。甚至是一侧或双侧的疼痛和麻木。出现这种情况后,通过坐下休息或下蹲休息,疼痛或麻木能够消失,并能继续行走。这种情况可重复出现。去医院检查时,部分病人没有任何异常。另一部分病人直立位做身体后仰或保持后仰一定时间(大约行走几十米的时间),会出现行走时出现的疼痛和麻木感觉。临床对此还总结出:症状重、体征轻、直立后伸阳性的顺口溜。

影像科检查,在椎管内注入造影药物,可以看到椎管在两个椎体之间的位置造影药物有束腰样的改变。据此,有人提出黄韧带肥厚的诊断。认为黄韧带压迫硬膜囊引起疼痛和麻木。后来有了CT,可以从水平切面方向观察椎管,又有人根据腰椎管形态呈三角形,又提出侧隐窝狭窄的诊断。

骨科医生据此诊断设计了开门式手术。将病人的椎板全部切除,打开所谓侧隐窝。经过这种手术的病人仅有部分人症状得到改善,另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变化——手术白做——终生继续痛苦。

上面说了椎管狭窄的情况,下面逐一说明这个认识的错误。

一椎管狭窄的概念的提出,是一个解剖部位不清楚的含糊的诊断,本身就是认识错误。椎管狭窄致病产生的应该是持续的全身的体征,病人的表现却是时有时无的局部的神经根体征。我们已经知道椎管是一个与颅脑相通的管道。管道内的神经浸泡在脑脊液中。如果是急性椎管狭窄,根据液压传递原理,必然首先引起颅脑内压力增高。病人会出现脑、脊髓在压力下损伤的全身体征。如果是慢性椎管狭窄,必然引起脑脊液数量不足,脑和脊髓发育会受影响,脑和脊髓容易受到体位变换时的惯性冲击震荡,这在婴幼儿时期就会出现问题。青少年和成年人骨性管道不再变化,不可能出现局部骨性狭窄(骨折除外)。从这一点上说,对成年人而言,椎管狭窄致病之说不能成立。

二腰椎管的三角形形态是发育中逐渐形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不会引起任何不适。

腰椎管的三角形态是脊髓上移后,椎管内空虚,仅有脑脊液和漂浮的神经根,椎骨的椎弓根在周围肌肉的挤压下,椎弓根向中心线倾斜生长形成的。在幼儿时期形态已经固定,要发病那时候就开始了。因此不可能到成年才因此致病。提出侧隐窝狭窄的人,胚胎发育这门课没有学好。

三任何人的椎管形态都是自然发育的结果,不可能千僧一面。

曾经有人统计测量过人体骨性椎管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并以此来断定是否致病。他们不知道,统计的数值对每个具体的人没有意义。就像人有五官,同一对父母生出来的孩子,面目都不一样,怎么可能用一个单位的尺子量所有的人呢?任何人椎管的发育都适应其自身,若有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人。所以那些测量统计的数值仅能用来说明群体的属性,不能用来诊断是否有病。

四椎管造影所见的造影药物影像呈受压迫的束腰状,前面来源于椎间盘突出,后面来源于增厚的黄韧带瘢痕。这是硬膜囊的变化,不是骨性椎管的变化。这两种压迫都不是骨性和急性压迫,仅是下腰部局部的小变化,不会引起脑脊液压力变化。因此也不会致病。只有在前面的椎间盘突出碰触到硬膜囊前面发出的神经根时,与这个神经对应的部位才会出现疼痛和麻木。后面的黄韧带即使增厚,因为隔着硬膜囊,碰触不到前面的神经根,所以不会引起疼痛。

五据此理论设计的后开门手术或侧隐窝手术几乎没有任何效果。这“几乎”是说有时有效。因为这个“几乎”有时候会“歪打正着”地解决了病因。想知道怎样“歪打正着”请看后面解释。

六有人试图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椎管狭窄。广义的方面是任何骨性狭窄和内容的增多都是椎管狭窄。这真是一种糊涂思维。急性骨性狭窄除了骨的破坏(外伤、肿瘤、感染)不可能存在。慢性骨性狭窄是发育生长逐渐形成,是自然的本来面目,机体已经适应,不是病态。椎管内容物增多,都自有明确诊断,就像颅脑的血肿、肿瘤不会有人说颅骨狭窄一样。

关于“腰椎管狭窄”病人情况的解剖原理解释。

这种病人之所以会在行走一段时间出现一侧或双下肢疼痛和麻木,休息后能缓解,是由腰椎的解剖结构决定的。是人类直立行走后必然要出现的问题。

在解释之前再说说脊椎的解剖结构。

腰脊椎骨由椎骨体、左右两个椎弓根和左右两块椎板围成锥孔。两个椎弓根与两块椎板连接处分别生出向上和向下的关节突及向侧向的横突。两块椎板在中线聚合处向后生出一个棘突。因此椎骨有一个体,两个根,两块椎板,两个上关节突,两个下关节突,两个横突和一个棘突。

每两个椎骨体之间有纤维组织形成的椎间盘连接,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搭在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上呈叠瓦样连接。这样上下两个椎骨的椎弓根、关节突和椎骨体间的椎间盘组成了椎管开向侧面的孔——椎间孔。脊神经根就是穿过这个孔走向身体的。

椎间孔是近乎上下径大、前后径小的椭圆形。前面是上下椎骨体和椎间盘,上面是上位椎骨的椎弓根,下面是下位椎骨的椎弓根,后面是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

神经根从硬膜囊发出时(接近椎体上缘水平),比相对应椎体的椎弓根高,出椎间孔前与椎弓根有一定距离,进入椎间孔时靠近椎弓根的内下缘,进入椎间孔后位于椎间孔的中上位置,神经根周围有脂肪结缔组织衬垫,避免与上位椎骨下关节突、椎弓根、上位椎体的下缘和椎间盘的接触。

根据上面的解剖结构,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行走一段距离一侧或两侧下肢沉重、疼痛、麻木了。原因出在腰椎间盘(孔)的高度改变。

我们知道每两个椎体之间的最近距离由椎间盘的高度决定。不同脊椎节段的椎体之间的最近距离是不同的。颈椎、腰椎节段的脊椎呈前凸形态,椎体间的最近距离在椎体后部(有脊柱侧弯时,会有左右的偏移),胸椎节段在前部,颈胸和胸腰的交接部分是在中间。

青少年人的椎间盘含水量多,弹性好。成年后椎间盘含水量逐渐减少,弹性逐渐变差。椎间盘高度逐渐下降(这也是人老了身高降低的原因之一)。我们骨盆以上身体的重量从头部开始向下逐渐叠加,承重最重的就是最下面的椎间盘。所以出问题的都是最下面的一到三个椎间盘。通常椎间盘的高度等于基本高度(不变)加弹性高度(可变)。

长时间直立或行走时的上下颠簸震动,逐渐让椎间盘的弹性高度降低(比卧位时的高度),椎间孔上下径变小,上位椎骨的椎弓根向下卡压支配下肢的神经根,因此会出现一侧或双侧的下肢疼麻。这种椎间隙的改变不是固定不变的,仅在长时间直立或行走出现,卧位时则逐渐恢复原状。

为什么在出现疼麻后经过下蹲或坐一会儿就可以缓解呢。这与腰椎的生理弯曲有关。直立时,腰椎向前弯曲。腰椎的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关节面重叠接触比较多,脊柱后仰时接触最多,椎间盘高度最低,椎间孔上下径最小,椎间孔截面积小,椎间孔内容物间压力增高。下蹲或坐位时,腰的生理弯曲变直,关节突的关节面重叠变少,椎间盘高度接近卧位的高度。椎间孔上下径相对变大,椎间孔截面积大,椎间孔内容物之间压力小。神经根不再受到上位椎体的椎弓根压迫。所以疼麻可以消失或减轻。

根据上述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椎管狭窄”不是椎管狭窄,应该是下位腰椎的椎间孔的动态狭窄。

身体的任何不适,只要找到原因,就有可能改变。下面说一下这种不适的治疗(下腰部椎间孔动态狭窄的治疗)。

这种疾病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手术,二是随时保持舒适体位。

随时保持舒适体位的方法就是所谓非手术的保守方法。适用于发病时间不长或症状不严重的病人。

手术的方法适用于行走距离很短,比较严重的病人。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打磨掉)椎弓根的内下部分,扩大椎间孔截面的上部,使椎弓根下移时不压迫经此走行的神经根。

目前治疗的问题

这种疾病目前的治疗多是脊柱椎体融合、椎板切除和所谓侧隐窝扩大。由于认识的错误,使这种手术治疗不是经常有效,有效的也是歪打正着。

椎体融合,固然可以固定卧位时的椎间隙,但让脊柱活动范围变小,增加了活动的不适。指导理论是脊椎不稳的晃动,不是椎弓根的下移。因此算是歪打正着。

椎板切除和侧隐窝扩大,都要切除部分关节突,相对地扩大了椎间孔的上部,减轻了椎弓根下移导致的椎间孔内容物压力,间接地减轻了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其指导理论是侧隐窝狭窄和椎管狭窄,因此还是歪打正着。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通常的椎管狭窄的理论是错误的。只有在外伤或肿瘤引起脊椎骨折时才有可能出现某一节段的椎管狭窄(骨性改变)。

附言:

一个粗浅的常识,教科书上没有,所有医生都不知道(这可是我的发现哦)。骨头和椎间盘都没有长神经,因此骨头和椎间盘突出都不会疼痛。

群内专家点评:

柳健(中国椎间盘病专家):椎管狭窄这个称谓没有意义,它往往成为手术的借口和疗效不好的托词。其实是没有仔细研究造成的。比如:椎管横截面积小于50%就是手术指征,可是当是渐进性狭窄的时候即使狭窄达到80%也不一定有症状。这说明什么呢?其实是“宽容效应”的结果。临床还需要把发育性和获得性狭窄区分开来,还要结合病史、体征综合分析。如果真的想搞明白,仅仅靠影像学根本不可能搞清楚。

张宗恒(脊柱微创):衣服小,人也小,穿着就不感觉瘦。发育性椎管狭窄占少数,对获得性椎管狭窄,包括中央管、侧椎管狭窄及椎间管狭窄,现在处理这部分逐渐靶向化、微创化,更安全、更有效,并损伤更小。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策略

2020-01-06  H珠Q  来源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组慢性进行性脊髓、马尾及脊神经疾病。是由椎管发生的骨性和(或)纤维性狭窄引起的脊髓、马尾及脊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腰椎管狭窄症的基础和相关临床知识,主要从历史与解剖、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三个方面讲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概念

腰椎管狭窄症(1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处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退变性、先天性、峡部裂滑脱、外伤性、医源性、代谢及内分泌疾病等。临床上以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为主,多见于老年人。退变多始于椎间盘,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塌陷,使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椎间高度下降导致椎间不稳、小关节负荷增大,使小关节增生肥大,同时黄韧带可有褶皱、肥厚,这些因素导致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狭窄,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历史

Wiltse报道,首例椎板减压术是在1893年,由Lane医生主刀治疗一位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人。1900年Sachs和Frankel描述了增厚的椎板、增生的小关节和肥厚的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而造成的椎管狭窄。1910年Sumito 报道软骨发育不全发生椎管狭窄。Bailey等于1911年报道退行性变增生所产生椎管狭窄。Parker等于1937年报道黄韧带肥厚产生的椎管狭窄。Schlesinger和Taveras描述了由于椎间盘突出同时有多节段神经根受压造成的腰椎管狭窄,他们第一次提出在分析病人的症状时椎板的厚度比突出椎间盘的大小更为重要。真正阐述腰椎管狭窄症为独立疾病的是Verbiest。他在1949年报告了7例不合并其它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并提出除了发育性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以造成椎管狭窄,并首先对椎管狭窄引起的双下肢神经性疼痛、小腿感觉障碍与肌力减退、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进行了描述。使人们对腰椎管狭窄症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1954年Verbiest对椎管狭窄症作了比较系统介绍。1972年,Epstein[1]把腰椎管狭窄症划分为发育性和退变性,而退变性在临床常见,详细报道了关节突对神经根的卡压,并对侧隐窝的定义、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作了介绍。至此,腰椎管狭窄症(包括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症)从腰椎疾病中分离出来,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解剖

一)腰椎管发育

出生时腰椎管在矢状面上呈卵圆形,但随着人体的成长发育、脊柱逐渐负重,且人体的运动使腰部负荷增加,促使腰椎椎管朝着增加力学负荷强度的方向发展,至成年时腰椎管大多呈三角形和三叶草型,以L5/S1层面最为明显。

二)腰椎管解剖

腰椎管是脊髓神经容纳和行走的通道。腰椎管前壁由椎体后壁、椎间盘后缘及后纵韧带构成,侧壁由两侧椎弓根内侧壁、椎间孔构成,后壁由椎板、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构成。椎管内有硬膜囊、硬膜外脂肪组织、血管及神经根走形,脊髓圆锥一般终止于L1椎体下缘,L1椎体下缘以下为马尾神经。

侧隐窝是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主要存在于三叶形椎管,即存在于下位两个腰椎处。侧隐窝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骨关节部,下部为骨性部。侧隐窝上部为骨关节部(盘-黄间隙),其前为椎间盘纤维环、椎体上后缘。后为上关节突冠状部、关节囊、黄韧带及下关节突前缘外为椎间孔狭窄部。内向硬脊膜囊开放。侧隐窝下部为骨性部,其前为椎体后面,后为椎板峡部,内侧为硬膜囊,外侧为椎弓根,外下延续椎间孔内口,呈一扁三角形间隙。侧隐窝内含有离开硬膜囊后穿出椎间孔前的一段神经。

引起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肥厚、骨化,椎间盘后突,也可以是关节突肥大增生,从后方造成侧隐窝狭窄,压迫神经根,也可以是黄韧带增厚,从侧方、侧后方及后方造成椎管狭窄。

A.正常椎管、硬膜囊与神经根

B.椎板及后方黄韧带增厚引起的椎骨狭窄

C.关节突肥大增生性椎管狭窄

D.椎体后缘增生性椎管狭窄

E.下关节突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

F.椎体后缘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

症状

1.间歇性跛行:当患者步行一定距离(数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和双侧腰酸、腿疼、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当弯腰、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有可继续步行,但距离较正常人为短。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跛行的间歇距离可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而逐渐缩短,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

2.腰部后伸受限及疼痛:当腰椎由中立位到后伸位时,椎管后方的小关节囊及黄韧带挤向椎管,椎管长度亦缩短,椎间孔变窄,以致椎管内及椎间孔内的有效空间变窄,并由此出现各种症状。

3.根性症状:当神经根管和椎间孔狭窄时,可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表现为放射性下肢痛、麻木、发凉或肌肉萎缩无力。L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小腿前内侧的疼痛及麻木,股四头肌萎缩、无力及膝反射减弱;L5神经根受累时疼痛和麻木出现在小腿前外侧、足背和第一、二趾,胫前肌萎缩,足背伸无力;S1神经根受累时疼痛和麻木出现在小腿后方、足跟或足背外侧;小腿三头肌萎缩无力,跟腱反射减弱。

4.腰背痛: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背痛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相比常常较轻微,并且有慢性加重的趋势。有些患者不活动时出现的疼痛,当活动数小时反而减轻,但当活动时间过久反而可产生较原疼痛更加剧烈的疼痛。而椎间盘突出产生的疼痛以活动时为主,休息时则可缓解。

体征

病人症状与体征多不一致,一般症状重而体征轻。尤其是住院患者经卧床休息后,往往无明显体征。病人可有腰椎屈伸活动受限、病处压痛。有根性症状的患者可有患侧受压神经支配区肌力及皮肤感觉减退。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

影像学表现

1.X线检查

在CT和MRI尚未问世或普及应用前,摄取腰椎正位片与侧位X线片进行椎管径的测量,是评估腰椎椎管狭窄的主要手段。其具体方法为:通过正位片进行椎管横径(双侧椎弓根内缘的间距)的测量和侧位片椎管矢状径(椎体后缘至椎板与棘突交界处的距离)的测量。以往认为横径小于18mm,矢状径小于13mm提示存在有椎管狭窄。

现在X线检查更多的是作为诊断的辅助检查,X线上可以观察脊柱曲度的改变,椎间高度的变化,有无椎体边缘骨赘,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无椎体不稳或滑脱。

2.椎管造影

腰椎管狭窄者椎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完全梗阻断处常呈幕帘状、笔尖状,弹头状样充盈缺损。完全梗阻断处常呈点滴状通过,其结果呈葫芦状、哑铃状或灯笼状等。椎管造影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患者在后伸、前屈等不同体位下进行拍片,从而能显示不同体位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这是其他检察方法所难以发现的。但椎管造影为有创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且侧隐窝病变不能清晰显示,不能显示椎管横断面骨和神经根形态。目前绝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可以通过CT或MRI准确的诊断,椎管造影检查在临床应用已经很少。

3.CT检查

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在横截面上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和软组织结构,通过选用适当的窗宽,可以获得椎骨、椎间盘、黄韧带满意的层面图像,这些是X线平片和椎管造影无法比拟的。CT扫描在诊断腰椎病是一项极好的检查手段,应用CT扫描所得结果与临床符合率高。椎管横径为双侧椎弓根的内侧缘距离,小于13mm时为绝对狭窄,矢状径为椎体后缘中央至棘突根部的距离,小于13mm为相对狭窄,小于10mm时为绝对狭窄,侧隐窝大于5mm者一般不会产生压迫症状,小于3mm约有50%的人会产生压迫症状,小于2mm为绝对狭窄。

以上测量仅限于椎管径线的测量,但人体椎管的形态并不规则,这就引入了二维的测量。Heggeness等在利用CTM对椎管横截面积进行了测量,认为正常人腰椎管横截面积为180mm2,小于100 mm2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Ullrich等报告椎管横截面积小于145mm2为椎管狭窄。

但CT检查不足之处在于对软组织分辨率相对较低,不能直接进行矢状面、斜面扫描。对纤维环膨出显示较模糊,有假阳性情况。

4.MRI检查

腰椎MRI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椎管、硬膜囊外脂肪、硬膜囊、脑脊液、脊髓等结构。它对软组织成像分辨能力比CT更高,除了能够横断面扫描成像外,还能够进行矢状位的成像。但MRI价格相对昂贵,黄韧带骨化及纤维环钙化的辨识能力差。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于手术治疗的研究很多,大多数研究显示手术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Weinstein等学者2008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著名SPORT(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保守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est, RCT)却有不一致的结论,显示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保守治疗无明显优势。Spine杂志2016年的一篇系统综述,纳入了5篇高质量的RCT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研究证据尚不能得出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的结论。但临床大部分学者认为,对于腰椎管狭窄严重,下肢疼痛、间歇性踱行、马尾综合征等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明显缓解,全身情况可耐受手术者,应行手术治疗。

一、减压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对责任节段进行彻底减压,松解受压迫的神经组织,同时尽量保证或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从而缓解患者症状。对于责任节段的确定,应结合临床症状、神经定位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获得准确定位。

减压手术方式根据减压的部分及范围主要包括椎管减压和神经根管的减压。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强调有限减压手术,不主张大范围减压手术。主张采用较小或微创手术的方式,对责任节段受压部位进行有限的减压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脊柱结构,以维持术后腰椎的稳定性。

二、植骨融合和内固定

并非所有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都必须辅以内固定治疗,目前对融合内固定的指征仍存有争议。一般认为当存在以下情况时需行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存在腰椎不稳,术中减压广泛、小关节切除>50%等。经典的固定方式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典的融合方式是后外侧融合及椎间融合。以椎间自体骨移植融合率最高。椎间融合术操作相对复杂,但可更好的恢复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融合率高,能很好地维持脊柱稳定性。

三、非融合弹性固定

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多年来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经典手术方式,然而随其应用增多,一些并发症如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断裂、相邻节段退变等报道也逐渐增多。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椎弓根螺钉系统的脊柱非融合技术。基于椎弓根螺钉系统的非融合固定,是指用特制的有一定活动度的或弹性的椎弓根螺钉连接系统代替传统钛棒的一种固定方式。代表的内固定装置有Dynesys、PEEK棒、ISObar TTL等。非融合固定的手术操作相对融合手术简单,且具有保留脊柱部分活动度,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潜力。但目前文献报道的结果来看,弹性固定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四、棘突间撑开器

棘突间撑开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新方法。分为静态固定系统和动态固定系统两种。静态装置包括X-Stop、Rocker和Wallis等,主要通过刚性结构维持棘突间的高度。动态装置以Coflex、DIAM为代表,利用带有弹性的置人物来维持棘突间的高度和柔韧性。棘突间撑开器可恢复椎间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可限制腰椎后伸,避免黄韧带褶皱、缓解椎间盘负荷,从而减轻椎管狭窄以缓解症状,同时能增加腰椎稳定性,尽可能保留运动功能。主要适用于中央型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椎间孔狭窄等。相对于传统的椎弓根螺钉系统,棘突间撑开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患者也恢复较快。但近年来对棘突间撑开器的一部分随访研究结果却显示棘突间撑开器的中远期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对于棘突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五、椎间孔镜

近年来脊柱内镜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椎间孔镜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的设备器械也有了较大进步与提高。椎间孔镜的适应证也由最初的软性椎间盘突出,逐渐发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尤其是侧隐窝狭窄症的微创内窥镜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精准的靶向技术使得椎间孔镜的通道到达致压位置,骨性环锯及镜下磨钻,提高了椎间孔成型的效果及骨性狭窄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开始应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的内镜治疗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治策略及经验分享

2020-05-23    来源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原因引起的椎管管腔、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从而刺激、压迫脊髓神经根、动脉血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本病是一个综合征,所以又称腰椎管综合征。神经受压迫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节段性的或广泛性的;压迫物可能是骨性的,也可能是软组织。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管狭窄,因有其独特性,不列入腰椎管狭窄症内,但腰椎管狭窄症可合併有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症状是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所以属于中医「痹証」及「腰腿痛」的范畴。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约80%发生于40-60岁,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见,体力劳动者多见。

一、病因病机

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先天性狭窄和继发性狭窄,导致椎管前后、左右内径缩小或断面形态异常。1.先天型椎管狭窄。多由于椎管发育狭窄、软骨发育不良或骶椎裂等所致;2.后天性椎管狭窄。主要是腰椎骨质增生、黄韧带及椎板肥厚、小关节肥大、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腰椎骨折恢复不良和脊椎手术后等。先天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青年病人,后天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病人。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衰退,以及劳伤肾气,耗伤气血为其发病的内在因素;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外因。其主要病机是肾气不足,气血虚弱,以及风寒湿邪痹阻,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通,筋骨失养,发为腰腿疼痛。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病情为进行性加重。

1.主症。腰痛、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2.腰腿痛的特徵。腰痛位于下腰部和骶部,疼痛在站立或走路过久时发作,躺下或下蹲位或骑自行车时,疼痛多能缓解或自行消失。腰腿痛多在腰后伸、站立或行走而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缓解。

3.间歇性跛行是本病的重要特徵。在站立或行走时,出现腰痛腿痛、下肢麻木无力,若继续行走可有下肢发软或迈步不稳。当停止行走或蹲下休息后,疼痛则随之减轻或缓解,若再行走时症状又会重新出现。

4.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下肢不全瘫痪,马鞍区麻木,下肢感觉减退。


5.检查主诉症状多,阳性体征少是本病的特点。

(1) 腰部后伸受限,脊柱可有侧弯、生理前凸减小。

(2) X线检查:常在腰4-5、腰5和骶1之间见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及椎间孔狭小等。

(3) CT及MRI扫描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清楚地显示狭窄的部位、范围、狭窄的严重程度,已经成为评价腰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治疗

(一)针灸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症状轻而又无特殊体征者,针灸治疗可收到一定疗效。本病腰部及下肢部的症状表现多与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关係密切,选穴时应局部取穴与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针灸治疗本病,当以补肾强腰,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为法。

1.取穴。(1)主穴:肾俞、气海俞、腰阳关、次髎、命门、白环俞、环跳、委中。(2)配穴:阿是穴、上髎、秩边、承扶、阳陵泉、承山。

2.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针治1次。肾俞用补法,其馀穴位用中等刺激或强刺激。肾俞穴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1.5寸。腰阳关直刺0.5~1寸,使局部及下肢酸、沉、胀。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3~3.5寸,使局部酸胀,并向下肢放射。

(二)推拿治疗

适用于轻度椎管狭窄的患者,根据其腰痛及腿痛情况,可选用点穴舒筋、腰部三扳法、抖腰法等手法,但手法应和缓,且不可粗暴,以免加重损伤,对于脊椎滑脱患者应慎用此手法治疗。推拿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可以舒筋活络、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

(1)掌按揉法。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一侧,在腰骶部施掌根按揉法或揉法,沿膀胱经而下,经臀部、大腿后部、膕窝、直至小腿后部,上下往返2-3次。然后点按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委中、承扶、殷门、承山等穴。弹拨骶部两侧的竖背肌及揉拿腰腿部。可将按揉法与点按穴位交替使用,若双下肢均有病痛,则需双侧治疗。②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掌揉法自大腿前、小腿外侧直至足背上下往返2-3次,再点按髀关、伏兔、血海、风市、阳陵泉、足三裡、绝骨、解溪等穴,拿委中、昆仑等。

(2)腰部按抖法。助手握住患者腋下,一助手握住患者两踝部,两人对抗牵引。医者两手交叠在一起置于患者第4、5腰椎外行按压抖动。一般要求抖动20-30次。

(3)坐位直腿屈腰法。患者两腿伸直端坐于床上,两足朝向床头端,医者面对患者两足底部,然后以两手握住患者的两手或前臂,用力将患者拉向自己,再放鬆回到原位。一拉一松,迅速操作,重複8-12次。最后屈伸和搓动患者下肢,结束手法。

(三)、中药内服治疗 

中药内治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风、寒、湿、邪内侵后引致痹证,或外伤后引致瘀血症。法当祛邪为主。慢性期,则当治本为要。辨证应抓住间歇性跛行这一特点,同时应注意其病理环节为肾气虚衰,肝肾不足。

1.急性期

(1)风寒湿盛型。慢性下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症状突然加重,腰部冷痛,阴雨天加重,得温则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方药:活络通痹汤。组方:独活15g,续断15g,川乌6g,草乌6g,熟地黄15g,桑寄生20g,丹参20g,黄芪20g,细辛3g,牛膝9g,地龙9g,乌药9g,炙甘草9g,土鼈虫6g。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

(2)气滞血瘀型。慢性下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突然腰痛剧烈、拒按,活动受限。舌紫暗,脉弦。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组方:秦艽15g,川芎12g,红花12g,当归10g,桃仁10g,香附12g,甘草6g,五灵脂6g,羌活8g,没药8g,牛膝10g,地龙10g。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

(3)风邪入络型。慢性下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麻木,有时感觉有蚁行走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祛风胜湿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味。组方:羌活、独活各12g,藁本、防风、甘草、川芎各9g,蔓荆子12g,续断12g,杜仲12g,桑寄生15g。若湿邪偏重者,可加生薏苡仁30g,萆薢12g。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

2.缓解期

(1)肝肾亏虚型。腰腿酸痛,喜按摩,疲倦乏力,缠绵难愈,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调补肝肾,通络止痛。方药:壮腰补筋汤。组方:杜仲12g,续断12g,当归12g,牛膝12g,枸杞子10g,威灵仙12g,桑寄生15g,女贞子9g,墨早莲12g。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

(2)任督失调型。腰腿疼痛,尿频或失禁,大便困难,阳痿,马鞍区麻木,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肾阳,调理二便。方药:八味肾气丸加减。组方:肉桂3g,制附子6g,山药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2g,龟板20g,肉苁蓉、熟地黄各15g,鹿角胶12g,白芥子6g,杜仲12g,牛膝12g,益智仁12g,狗脊10g。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

四、典型病例

黄某某,男,68岁。2019年3月19日就诊。

主诉:右下肢放射疼痛及麻木1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放射疼痛伴有麻木,休息后可缓解,未予重视。随后症状反复发作,近3月来,患者感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明显,疼痛可由右臀部放射至大腿及小腿外侧,夜间疼痛加甚。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经MRI检查可见:腰4-5双侧神经根受压,腰4-5相应节段椎管狭窄。专科检查:患者步态跛行。腰椎屈伸、侧屈及旋转活动受限,腰椎棘突及椎旁压痛、叩击痛(+),疼痛无放散。左侧直腿抬高试验45°(+),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左侧小腿外侧、足底部浅感觉减弱。伴有四肢无力,夜尿3-4次,舌质紫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中医:痹証。西医:腰椎椎管狭窄症。

辨证:肝肾亏虚、气滞血瘀。

治则:调补肝肾、活血化瘀。

治疗:

(1)针灸治疗:主穴:肾俞、气海俞、腰阳关、次髎、环跳、委中。配穴:阿是穴、秩边、承扶、阳陵泉、承山。操作:每次选用3~5穴,隔日1次,均取患侧,各穴用强刺激或中等刺激,使传感向远端放射。

(2)推拿治疗:先用掌按揉患侧腰臀腿部3-5分钟。用点穴法点按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委中、承扶、殷门、承山等穴。弹拨骶部两侧的竖背肌及揉拿腰腿部。可将按揉法与点按穴位交替使用。再用腰部按抖法抖动20次。最后用直腿屈腰法结束手法。隔日进行。

(3)内服中药:服用调补肝肾、活血化瘀的中药,方用壮腰补筋汤。组方:杜仲12g,续断12g,当归12g,牛膝12g,枸杞子10g,威灵仙12g,桑寄生15g,女贞子12g,墨早莲15g,川芎12g,红花12g,桃仁10g。7剂,日1剂,水煎服,分二次服。随后复诊时,视其症状的变化,进行辨証加减。

    经过10次的治疗,右下肢放射疼痛明显减轻,麻木程度亦减轻,间歇性跛行改善。经过20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右下肢放射疼痛消失,麻木程度明显减轻,无间歇性跛行现象。半年后随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五、经验及体会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管狭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静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方能继续行走。随著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本病属于中医「痹証」及「腰腿痛」的范畴,病机是肾气不足,气血虚弱,以及风寒湿邪痹阻,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通。因此治疗以调补肾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

1.针刺治疗方面:(1)补肾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治本之法本病属于脊柱的病变,与肾有密切的关係,因为足少阴肾经贯脊内,足少阴经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所以肾虚可导致脊柱发病。补肾的主要穴位:肾俞、关元俞、太溪。(2)督脉经穴和夹脊穴是治疗本病的主要穴位本病属于脊柱的病变,隶属于督脉,督脉“并于脊裡”,督脉络“挟膂上项”,故督脉的穴位和夹脊穴是治疗本病的主穴。主要穴位:命门、腰阳关、十七椎、腰部夹脊穴。临床上常用腰4、5夹脊穴,因为椎管狭窄常发生在这个部位。针刺手法均採用龙虎交战法,补泻兼施。针夹脊穴的深度在25~40mm之间,得气后有胀感、电麻感向臀部和下肢扩散,然后行龙虎交战手法,手法不宜过强。

2.推拿方面:①腰椎管狭窄症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一般2~3周。症状严重者可採用屈曲型支架固定,减少腰骶后伸。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加强局部保暖,可用腰围保护。②嘱患者锻炼腹肌、腰背肌,恢复正常腰部姿势,防止骨盆倾斜,以利于椎管静脉回流。③推拿可与针灸等疗法综合使用。④对本病的治疗手技疗法以充分而柔和的手法为主,切忌腰部强力后伸、斜扳挤压等不恰当的手法和过猛的被动运动。⑤经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较长,而且临床症状逐步加重,行动困难、二便失禁等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3.中药内服方面:临床上分急性期及缓解期二大类进行治疗,其中急性期按三种辨証分型:(1)风寒湿盛型。(2)气滞血瘀型。(3)风邪入络型进行治疗。缓解期按二种辨証分型:(1)肝肾亏虚型。(2)任督失调型进行治疗。临床上以缓解期的患者为多见,証型方面以肝肾亏虚型及气滞血瘀型为多见。因此治法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为主。

4.预防方面:腰椎管狭窄症的预防实际上是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预防。(1)腰的保护。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2)腰的应用。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3)腰部保健运动。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

2021-10-26  来源  

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腰脊神经各段损伤在临床上是什么表现?神经损伤和脊柱单元各组织间的补偿效用和治疗方案有哪些?

这些问题,在近期的一次直播课——《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预后疗效评估因素散谈》(脊近完美公益栏目《康复名家中国行》第二期)中,海南三亚中心医院疼痛脊柱科荣雪芹主任为我们做了解答。

本篇笔记梳理自上述直播课程,供大家交流讨论,期待我们的共同进步。以下为学习笔记——

01 

腰椎管狭窄症定义

椎管狭窄原发性或者继发性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容积概念,CT和核磁显示不来,可以反应椎管的严重程度)内变窄,出现以脊髓或者双侧神经根(腰椎脊神经从马尾神经分出)受压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双下肢/双脚无力)的临床一系列症状,是患者到医院求诊的主要诉求。

📝   原因

① 先天性椎管狭窄:遗传有关, 因发育问题引起的骨性狭窄。

② 退行性变引起的椎管狭窄(多见):受年龄劳损影响,椎板增厚,小关节肥大,黄韧带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缩小。

图片

如图可以发现:椎板是椎管的后壁,小关节是椎管的侧壁,黄韧带弥补椎板和小关节的空缺的韧性结缔组织,前缘椎体骨赘,椎间盘引起的体积缩小。

③ 外伤性和术后形成的椎管狭窄(多见):椎体滑脱或应力性骨管和软组织的修复引起的继发性狭窄、瘢痕黏连、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等。

📝  分类

① 中央管狭窄:马尾神经,双侧神经根硬膜的压迫。

② 侧隐窝狭窄(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为狭窄,5mm以上为正常)

图片

02

神经根性病变

图片

腰椎管狭窄后会在神经穿行处对神经造成卡压,进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产生损伤使得感受器异常兴奋,产生异位放电的情况,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

03

腰椎椎间孔及神经根解剖

① 腰椎椎间孔:前部由上位椎体的椎体下后缘和下位椎体的上后缘及椎间盘后缘组成;椎间孔后缘由关节突关节组成。

腰椎椎间孔由上至下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图片

② 椎间孔容易损伤:腰椎从上到下承受的压力是逐渐增大的,腰椎的退化、外伤、过大的应力和各种腰痛都可以导致脊柱单元的退变,从而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对于脊柱单元各个结构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就会相应的增大。

③ 腰椎退变:严重者会压迫从其下穿行的神经根

04

椎间盘、椎间孔和神经根的关系

① 腰脊神经从马尾神经发出,经椎间孔出椎管,腰神经后根神经节大部分在椎间孔外,在椎间孔外分前后支;骶神经后根神经节位于骶管内。

② L1-3神经后外侧支皮神经构成臀上神经,L4、5无皮神经发出。

③ 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最易受压,上下径大于前后径,(Lammn L4 1.9/0.7,L5 1.2/0.7)

④ 行走根,出口根

 一般情况下,L3-4(L4);L4-5(L5);L5-S1(S1);突出物较大:马尾神经;L3-4巨大突出压迫L4、5。

⑥ 腰椎间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L1-3椎间盘与腹主动脉相连接;L4-5髂总动脉,左侧髂总在中线偏左与L4腰椎、椎间盘接触。下腔与髂总静脉L1-4腰椎椎间盘接触;腰大肌内侧缘有输尿管,紧贴腰椎侧方有交感神经链。

05

临床诊疗总结

📝  全程治疗过程

早期腰椎会发生椎间盘退变和纤维环内破裂,进行消除炎症介质和机械刺激来达到治疗效果。

中期腰椎会髓核膨出和突出的病变,进而压迫神经根,这时通过阶梯治疗(药物/体疗/介入)来达到治疗目的。

📝  进阶治疗

从保守治疗依次到微创、常规减压手术、非融合固定最后到融合固定的治疗阶梯。

图片

晚期就会进一步发生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及小关节增生,进而导致腰椎不稳,小关节炎和椎管狭窄等症状,主要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减压术和融合固定技术。

06

神经各段损伤的临床表现

神经各段损伤的临床表现有:骨性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软突出)、腰椎管狭窄(减压入路L3-4侧路、L4-5后路)。

本期我们先就第一个临床表现——骨性腰椎管狭窄展开介绍:

图片

椎体间形成骨桥和骨连结,侧位上出现左右对称性骨连结和骨桥(是指两个相邻的骨质之间,因某种因素导致的,骨质的异常增生,而使两骨质部分融合,融合的部分称骨桥)表明承受了过大的压力。

治疗方法:椎体侧方形成骨桥的软组织的功能恢复和提升(腰方肌缓解疼痛)

图片

对于腰椎疼痛的治疗一定要学会看片子,观察椎间盘和椎间隙的位置和有无发生病变。


图片

△镜下腰椎不同位置的脊神经图片

在治疗过程中要讲究时间窗:在神经根出现炎性反应时,表明其所受到的压力和刺激已经完全承受不了,VAS评分达到8-9分时,要及时进行治疗,保证快速地恢复。

👩‍⚕️ 经验分享

腰脊神经康复等同于神经周围内环境的康复,即周围软组织压力和张力、骨以及与结构和生物力学以及运动相关的软组织康复。

康复手段都会有效,但对于退变性腰椎病来说,医疗和康复会有同步性,人体的代偿不仅仅表现在疼痛、功能障碍上,有些结构、组织变化在悄悄进行着。

腰椎间盘突出表现在康复期椎体单元的相互代偿上。

07

椎间管狭窄预后疗效评估因素

✔️ 患者的就医时间

✔️ 医生的诊疗方案(发病阶段、病理分型等)

    ·性别

    ·年龄

    ·性别骨结构动力性稳定因素

    ·软组织稳定重建能力(global muscles)

    ·狭窄单或多阶段

    ·狭窄严重程度

    ·治疗方式

    ·术式(减压术式)

    ·内科合并症及其他因素

✔️ 康复方案

    ·围术期康复

    ·家庭康复方案及患者依从性

✔️ 性格及社会家庭因素

08

评价指标和随访

📝   评价指标

·主要疗效评估指标:VAS评分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触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步行能力,SLR,肌力,ADL,ODI等评分

📝   随访

·主要次要疗效评价指标首次评定于住院当天内完成并完成术后家庭康复方案,出院时做第二次评定调整训练方案,随访12周时第三次评定调整家庭训练方案,手术后半年随访调整家庭康复方案。

调整运动方案的原则:稳定和运动合理性原则

📝   疗效评估标准

① 痊愈:疼痛主诉,躯体主诉,疼痛行为(呻吟、步态、姿势)消失

② 显著好转:疼痛主诉,躯体主诉明显减少,无明显疼痛行为

③ 好转:疼痛主诉,躯体主诉疼痛行为减少

④ 未愈:与干预前无明显变化

📝   整体康复思路

保守治疗

呼吸+局部肌肉系统激活(腹内压机制)—胸腰筋膜收紧—TPC激活—不至于过度使用四肢,保持关节的灵活性

外科治疗

规范化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再进入外科

围术期疼痛康复

缓解疼痛为主的康复治疗,尽快回归生活

👩‍⚕️ 经验分享

老年退变性腰椎病术后康复辅助手法训练(腹横肌激活,调整呼吸)

图片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双手放在患者腹部,引导患者吸气将腹部鼓起,吐气到最末短端感受到腹横肌收紧(咳嗽感),小心地呼吸,肚子一直保持收紧。通过调整患者呼吸模式加强核心,保护脊柱。

📝   对预防颈肩腰腿痛的理解

·“受限”(代偿性紧张)保护脊柱

·脊柱稳定性是基线

·生理曲度是表象

·骨盆稳定是前提

·呼吸畅通无阻

·注重习惯养成,习惯成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