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逗你玩儿”的皇帝不少,但像隋炀帝这样,用诏书“逗你玩儿”的,好像还真不多:
用诏书“逗你玩儿”:纳谏 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刚上台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公开表示,要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谏言,包括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在诏书中他这样说道:“听取和采纳众人的议论,商讨范围扩大到庶民,就能审察政刑的得失。”⑴说的非常恳切,显得非常亲民。
然而,诏书上写的,真的是他的本意吗?其实不是。那是说给人听,做给人看的,说白了那是“逗你玩儿”的。那么,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
有一次,隋炀帝看似很不经意地对秘书郎虞世南这样说道:“我的本性就是不想让别人劝谏。如果位高名重的人向我进谏,想以此获得在当代的名声,更是我所不能忍耐的。至于地位低下的人,我即使略微给予宽容,但最终还是不可能采纳他的建议。你要知道这一点!”⑵如此赤裸裸的表白,无疑是想告诉虞世南等臣子们:你们千万不要把诏书中的话当真,否则,吃亏倒霉,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们。
果不其然。大业十二年七月,隋炀帝可能在宫里呆腻了,要外出巡游,有个奉信郎叫崔民象的,上书劝谏,认为盗贼遍地,不宜巡游,隋炀帝于是大怒,先割下崔民象的下颌,然后把他杀掉;还有一个奉信郎叫王爱仁的,也提出劝谏,同样被隋炀帝杀掉。
两个人到死可能都没明白:我们以实际行动落实皇帝纳谏的旨意,怎么还被砍头了呢?应该受到表扬才对呀?!
用诏书“逗你玩儿”:宽恕 大业八年春正月,隋炀帝在征讨高丽前下了一道诏书,在诏书中他这样说道:“王者之师,本义在于禁断杀戮,圣人之教,关键在于遏制凶残。上天惩罚有罪之人,本在于首恶,民众多有偏邪,胁从的不予处置。”⑶说的非常明确:无论兵、匪,凡是与政府对抗的,首犯必惩,胁从则予以宽恕。
就其战略主导思想来说,这样的方针应该说制定的很高明,也很具有针对性。因为当时天灾、徭役不断,民不聊生,天下之人十分,九分为盗,杀是杀不过来的。所以,在严厉剿灭的同时,还需要招抚、瓦解,打击小部分,争取大多数。
然而,这条方针,同样是“逗你玩儿”的一纸华丽的空文,隋炀帝压根儿就没想执行它。大业九年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作乱,隋炀帝把他讨平后,对身边的侍臣这样说道:“杨玄感一声呼喊,跟从的人就像市集一样,可知天下的人不可多,多了就会做贼。不把他们全部诛杀,对以后的人无法显示儆戒!”⑷反思的似乎很深刻,然而,就是一丁点儿也没从自身查找一下原因。
于是,他采取了更加严厉手段:杀无赦。当时,辽东战士和供给运输的人拥塞在道路上,昼夜不断,苦于徭役的人开始成为群盗。隋炀帝下令都尉和各郡县互相告知,捕获后全部予以斩杀。结果,贼越杀越多。贼为什么越杀越多呢?道理很简单,只不过隋炀帝没明白:拿政策和老百姓开玩笑、老这么出尔反尔地“逗你玩儿”,把老百姓惹急了,管你是谁,你就是天王老子,他也不买你的帐。
用诏书“逗你玩儿”:爱才 大业元年四月,刚上台的隋炀帝就人才问题下了一道诏书,其中有句话这样说道:“我继承大业,想要弘扬伟大的古训,将要尊师重道。十步的距离之内,一定会有优秀的人才,四海之内,岂能没有杰出的人物!”⑸之后,于大业三年四月又下了一道诏书,这样说道:“天下大事,不是单独治理所能安定的,帝王的功业,哪能是一个士人的谋略所能建立。自古以来的贤明君主,确立政治治理国家,哪个不曾选用贤能的人、招纳隐逸的高士?”⑹表现出对人才多么的渴望。
隋炀帝真的那么爱才吗?非也,他其实是在做文章、装样子,说白了还是“逗你玩儿”。有一次,隋炀帝敞开心扉,对身边的侍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天下人都说我是继承先人的功业而拥有四海的吗?假设让我与士大夫比试,我也应当成为天子了!”⑺言为心声,显然,在隋炀帝看来,天下的人才,谁都赶不上自己,唯有自己才是顶尖的人才、真正的人才。
当时,有个叫薛道衡的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满腹经纶,引起了隋炀帝的嫉妒。有一次,薛道衡向隋炀帝进呈了一份《高祖文皇帝颂》,隋炀帝一看,薛道衡这不是貌似赞美文帝实则讽刺自己吗?于是,本来就对薛道衡满怀嫉妒的隋炀帝把薛道衡赐死,并派人把他勒死在家中。薛道衡生前曾写过一首题为《昔昔盐》的古乐府诗,诗曰: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⑻
其中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两句,最为时人称赏。薛道衡被杀后,天下称冤,而隋炀帝却这样说道:“你薛道衡还能作‘空梁落燕泥’吗?”⑼你看,人都叫他杀了,还不依不饶呢!像这样的皇帝,说他爱才,鬼都不信。
注:
⑴《隋书·炀帝纪上》:“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政刑之得失。”
⑵《隋书·五行志上》:炀帝常从容谓秘书郎虞世南曰:“我性不欲人谏。若位望通显而来谏我,以求当世之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于地。汝其知之!”
⑶《隋书·炀帝纪下》:“王者之师,义存止杀,圣人之教,必也胜残。天罚有罪,本在元恶,人之多僻,胁从罔治。”
⑷《隋书·食货》:及玄感平,帝谓侍臣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如市,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为贼。不尽诛,后无以示劝。”
⑸《隋书·炀帝纪上》:“朕纂承洪绪,思弘大训,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⑹《隋书·炀帝纪上》: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
⑺《隋书·五行志上》: 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当谓朕承藉余绪而有四海耶?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谓当世之贤,皆所不逮。
⑻《古诗源》卷十四(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版359页)
⑼《隋唐嘉话》上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