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以,青铜器是五颜六色的?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9-15

最近文博界有个好消息

想必大家已经有所耳闻

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

流失日本多年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被成功追索

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

据了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组8件,包括1鼎、1簋、1甗、1霝、2盨、2壶,品类丰富,保存完整,从形制、铭文、纹饰、铸造等方面均体现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铜器的时代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

关于“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第一眼看去

先是被它们的颜色吸引

因为在小编的简单认知中

青铜器不应该是青、黑、绿、褐这样的色系么?

颜色发蓝的青铜器似乎是少见的

蓝色的青铜器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其实也很明显

青铜器本身虽然叫青铜,可实际上是一种以铜锡铅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埋藏在地下,会和空气、土壤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锈”。由于环境不同,锈的成分五花八门,也就形成不同的颜色。

所以,青铜器的五彩斑斓原来都是铜锈的手笔。

金石学时代的研究者们根据青铜器的这一特质,总结了如下一些规律:

  • 贴骨锈,锈层与器物本体浑然一体,几乎没有分离感,多呈绿色或者枣皮红。

  • 釉锈,即器物本体外表面被一层釉层所包裹,即所谓的“包浆”,北方多呈绿色、枣皮红或者黄红,南方多呈蓝色和红色。

  • 浮锈,即器物表面已经部分酥粉,甚至有“长毛”感,多呈绿色,夹杂有蓝色或者红色。

  • 发锈,锈蚀已经影响了器物原来的构型,形成凸起或者凹陷的锈块,要么和原色差不多,剥落的话多呈砖红或者黑紫色。

  • 糟坑锈,器物被锈蚀得很厉害,形成了由里及表的泡沫锈,多呈绿色。

  • 黑漆古,出土时间很长的传世青铜器,在传世过程中不断被把玩擦拭,就会成型一层光亮的不透明外壳,多呈黑色或者深墨绿色。

  • 水银沁,器物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光泽层,外观如挂了一层水银,所以叫“水银沁”。

时间进入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了科学分析法,发现了锈色斑斓的原因——不同的锈色,其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红色:氧化亚铜

黑色:氧化铜或硫化亚铜

靛蓝色:硫化铜

蓝色:碱式碳酸铜或硫酸铜

暗绿色:碱式碳酸铜

绿至黑绿色:碱式氯化铜;

淡绿色:碱式氯化铜;

白色:氯化亚铜、碳酸铅或碱式碳酸铜

不同的锈类,往往带有多种成分,譬如浮锈和糟坑锈,多是碱式氯化铜和氯化亚铜;枣皮红贴骨锈多是氧化亚铜,但是其上往往还附着着碱式氯化铜浮锈。有些青铜器腐蚀得严重了,形成了多锈层,不同锈层的颜色,甚至都是不一样的。

从前只听过五彩斑斓的黑

今天分享一波五彩斑斓的青铜

01

古朴黑:黑云压城城欲摧

▲颂壶,西周晚期

02

经典红:霜叶红于二月花

▲象首纹簠,西周末年至春秋初期

03

水银沁:镜面抛光舞银蛇

▲六山纹青铜镜,战国时期

04

健康绿:接天莲叶无穷碧

▲青铜甬钟,西周中晚期

所以,如果再被提问“青铜器是什么颜色”

所谓锈色斑斓

以后逛博物馆的时候

发现红的、青的、黑的、灰的,都能叫青铜器

也就无需讶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