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统治的后期,蒙古国已经强大起来,并且到处征战,扩大自己的统治领域,周边诸多的强大地区都被蒙古国先后灭亡,而当时的南宋在众多的地区当中,整体实力相对来说是较弱的,但是南宋却能坚持到最后一个灭亡,是与南宋国家内部的各方面原因有着直接的联系的,也展现出南宋自身的独特能力。 ![]() 将领的优秀指挥才能。 在进行战争当中,很多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是军队的人数,而是在于军队的领导者,尤其是在前线指挥的将领,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是战场中的重要作战策略。而南宋的所选派的作战将军首领,大部分都具有比较优秀的作战的智慧才能,能够正确的判断的战争的局势状况,并且及时的根据战争的状况进行军队作战的调整,使得南宋军队在作战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化解各种不利的局面,在对抗蒙古军当中,这些军队的优秀将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宋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优秀指挥的军事人才,这是与南宋朝廷注重人才的吸纳以及为人才提供宽松的环境是紧密相关的,从而使得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名将,比如孟拱、余阶等,他们的存在为南宋在战争中争取了很多的时间。 军事防御体系较为完善。 南宋在进行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方面,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地形特点,将长江地区中的天险部分作为中心,以两淮地区作为东部线路的缓冲地带,并且充当水路方面的交通输运线路,中间有襄阳地区作为天然的阻隔,而西面依靠的是大散关,虽然后期南宋的防御体系进行了变动,当时在设计方面都是将东边的作为水路,并且控制水路的运输,阻断蒙古国的水路交通,从而阻断蒙古国对于南宋地区的包围,这样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南宋对抗蒙古国当中,确实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强大的军事实力。 ![]() 南宋在军队建设方面,是与北宋时期并不是相同,根据脱脱等在《宋史》记载:“提举兴国宫吕师夔请募江州,诏知州钱真孙同募。”南宋所实行士兵制度被称为募兵制,在全国招募自愿报名成为士兵的人员,并且对于所招募的士兵都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验,经过检验合格之后的士兵则需要对于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确保军队能够在战斗实力方面保持很高的水平,国家政府每年对于军队训练方面的支出也占了朝廷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这就相对于北宋对于军队的战斗力训练较少,士兵战斗力较差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南宋对于来自北方地区因为失去土地而变成流民的群体也十分的重视,统治者将他们称为归化人,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这部分北方人的身体素质和作战的能力相比较南方人民来说更为勇猛,因此南宋在招募军队过程中,也十分的重视这部分归化人,并且设立专门的归化营来专门训练这些归化人,大批较强的归化人加入了南宋的军队,也进一步增强了南宋军队的总体军事实力。 ![]() 此外,南宋还十分注重民兵的建设,所谓的民兵,就是将全体人民都作为士兵进行训练,他们与军队训练不同,民兵主要是在地方上进行设置,并且当时南宋几乎大部分的行政地区都有民兵组织的存在,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当地的安全,同时在战争发生时,能够及时的对于军队进行支援,在南宋与蒙古军作战的过程中,民兵在其中就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南宋的整体军事实力来说也是一部分重要的组成力量。 先进作战武器的制作。 北宋时期是我国各种科学技术发明的重要时期,到了南宋时期,这种发明创造的氛围依旧存在。由于蒙古军队的士兵具有作战灵活,并且速度很快的作战特点,因此南宋的相关人员针对于蒙古军队的特点,制作了许多攻城和守城的工具,并且应用后对于其中的不足也及时的进行了改进,比如说采取火攻方式的连弩进行攻击等,统治者这对于这些武器的制造十分看重,制作过程也要求十分严格,如果达不到质量,宁可将这些丢弃,也不会用于作战当中。这些作战武器的出现大大的加强了南宋军队的整体的作战实力,不仅减少了自己军队的伤亡人数,并且进一步对于蒙古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 正确的军事作战理论。 在军队作战的过程中,要想胜利,不是凭借的蛮力进行对抗,更多的是采用各种战术进行对战,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三十六计存在的原因。宋朝的统治集团由于多年的作战经验,以及从前朝各种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争当中吸收经验,总结教训,创造出来了许多作战的先进的军事理论,并且在与蒙古国作战的过程中,这些军事理论都被应用到实际的战争当中,比如说往蒙古军队的水里投毒,采用夜袭的战的方式攻其不备,打心理战等等措施,这些措施也十分有效的帮助宋朝军队打击了蒙古国,为南宋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进行了延长。 ![]() 虽然南宋相比较其它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实力较弱,但是南宋凭借自身清大的军事实力和正确的指挥才能,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留存的时间进行了较长的延长。但是南宋自身的发展状况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即使延长的时间再久,最终也会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最终被元朝所消灭,根据宋濂在《元史》中的记载,当时在南宋的陕南地区双方的进行交战,宋朝军队和百姓阵亡的数量就达到了“数十万人”。所以说,即使南宋自身有着许多方面的实力,但是最终还是只能顺应时代发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参考文献 《宋史》,脱脱等 《元史》,宋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