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生财大掌柜 2019-09-15

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也认同下面这些看起来很正确的观点:

  • 假如一个人一天有60%的时间是开心的,40%的时间是不开心的,为了使自己多开心一会,多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 在教育水平一样的前提下,规模较小的学校或班级,能实现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而优秀学生的比例会更高;
  • 对于一个企业,为了避免养“小白兔”,就要多招收一些好员工,从而减少坏员工的比例;

我想说,以上这些观点看起来很正确,但其实本质上都是错误的。

多做一些开心的事不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缩小学校或班级规模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没有多大关系;提高好员工的招收人数,并不能保证公司坏员工比例一直比较低。

我们之所以一直认同这三个错误观点,主要是因为我们将很多事物简单看成了因果关系,从而被表象迷惑误导,忽略了事物本质和发展走向。(对于为什么说这三个观点是错误的,本文第二部分也会给出相应论证说明。)

再进一步分析,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老犯这样类似的错误,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缺乏运用“思维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思维模型”?三大思维方式:“代表性思维”、“抽象性思维”、“替代现实思维”分别是什么呢?它们与“思维模型”又有什么关系?

如今说起“思维模型”,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穷查理宝典》,都是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理论。

查理·芒格曾谈到他之所以能一直拥有超强的投资能力,就是因为他有100多种思维模型。正是这些思维模型,帮助他从事物表象中抓住了本质,从而进行价值投资。

在查理·芒格看来,宇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类全部的知识都是在尝试对这个复杂整体进行研究,各学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用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错误。

这是查理·芒格对“多元思维模型”的理解。

其实说简单点,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抽象描述,通过思维模型来分析问题,我们就能弥合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鸿沟,从而更为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现在要估算一头活牛的牛皮面积,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呢?

由于牛是不规则的立体形状,为了估算简便,我们会忽略牛头、牛尾以及牛腿,把它想象成一个长方体,从而估算出它的牛皮面积。

这整个过程就是用到了“思维模型”的概念。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过程其实用到了三种思维方式:

第一,代表性思维

排除现实中那些不重要的细节,比如对牛头牛腿和牛尾巴上的牛皮忽略不计,只选取了一头牛身上跟牛皮产量最相关的部分,即用牛的躯干部分代表了整头牛,这种思维方式叫代表性思维;

第二,抽象性思维

我们知道哪怕只留下牛的躯干也肯定不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长方体,但在计算的时候还是把它想象成了一个长方体,即在估算的时候对现实中的牛进行了一次抽象处理,这是抽象性思维;

第三,替代现实思维

利用牛的躯干代表整头牛,把牛的躯干当成长方体之后,我们就认可了一种在现实世界里完全不存在的情况,而且还根据这种情况计算出了一个数值,并且认为这个数值对现实世界是有指导意义的,即我们拿一个虚拟的数字替代了现实中的情况,这种思维方式是替代现实思维。

为什么要分析这三种思维方式呢?它们跟思维模型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代表性思维、抽象性思维、替代现实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一切思维模型的支柱。由它们发展出来的“代表型模型”、“类比型模型”和“替代现实型模型”是大多数思维模型的三个基本分类。

对于怎样运用这三种思维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说明。在这之前,先来看看缺少运用思维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是怎样被表象迷惑的,以本文开篇三个观点为例。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需要“思维模型”?缺少运用思维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是怎样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的呢?

还记得我说本文开头的三种观点都是错的吗?

关于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美国就曾犯了一个错误。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机构对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根据全校学生的成绩来看,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比例更高。

这个结果还影响到了比尔·盖茨,导致盖茨基金会也主张把大学校拆分成规模更小的小学校,通过这样来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成绩。

但事实上那个调查数据有一个误导性很强的结果,完全可以说这个结论就是假的。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司各特·佩奇就就对“学校规模小,学生成绩好”的观点进行过建立思维模型来分析。

这个模型是用一个数轴建立起来的:纵轴是学生的成绩,从最下边的零分一直到最上面的满分:横轴是考出这个分数的学生人数,从最左边的零到右边逐渐增加。

将考试分数和人数的数据填进去之后连成线,教授发现这条线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山峰—中间高,两边低,而且两边基本上是对称的。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那这张图到底能说明什么呢?

其实,这张图满足了数学上的正态分布规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90%以上的数据会集中在中间凸起的山峰部位,两边的数据都很少。

在我们这个案例中,就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在中间突起的那个区间里,就代表他们的分数都是中间状态既不是特别低也不是特别高,那考的特别好的学生能考的特别差的学生一样。人数都很少,都是一些极端情况,

第二,在正态分布里,如果一旦样本的数量足够多,那数值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变小。

也就是说如果样本的数据比较少,数值内部的差异性就会增大,这就会导致在山峰两边的数据比较多,两边的数据多,就意味着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考试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比例都增高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的这次调查当中啊,规模比较小的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会更高的原因。

而这并不能代表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学生成绩更好。因为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学生的数量更少,正态分布的样本变少而已。

事实上,学校规模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很模糊的,把规模大的学校分成小学校,学生的成绩未必会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说“学校规模小,学生成绩好”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原因。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马尔可夫模型

再来用思维模型分析一下“多做一些开心的事并不能让自己更开心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原因。

对思维模型或统计知识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马尔可夫模型”。

什么是“马尔可夫模型”呢?

简单来说,这是前苏联数学家安德烈马尔可夫曾经提出的一个动态状态如何变化,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的思维模型。

司各特·佩奇教授就曾用这个模型来分析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和走神的人数变化情况。

首先假设一个班级有100名学生,认真和走神这两种状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并且假设每过一天这个班里好好听讲的学生90%的概率是继续处在认真听讲的状态,只有10%的概率会变成走神的状态。

同时已经进入无聊状态的一些学生里,有70%的概率会一直保持这种无聊的状态,但也有30%的概率会重新打起精神。

设置一个起始状态--认真听讲和走神的学生各是50个。

然后按照上面假设的概率进行下去,最终结果是:

认真听课的人会变成75个,感到无聊的人会变成25个。到了这个人数之后,从认真听课变成走神的人数就会从走神变成认真听课的人数一样多了。

不管怎么变,认真听课的人数和无聊的人数都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永远都是这么多,而且只要转换状态的比例不变,不管一开始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到最后都会是相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只要学生状态转换的比例不变,不管你一次性使用多少外力,让其中的多少个学生变好,其实都不会影响最终“上课认真和走神学生人数”的结果。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影响学生状态变化的核心因素并不是某一个具体学生的状态,而是学生从认真到无聊以及从无聊到认真的转化率。

所以老师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针对个别的学生进行短期的干预是没有真正的作用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办法降低认真的学生便无聊的可能性,同时提高无聊的学生变认真的可能性。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一个人一天的时间里有60%的时间是开心的,40%的时间是不开心的,很多人觉得多做几件让自己开心的事自己的幸福水平就能提高。

看了上面的马尔可夫模型之后,我们明白了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情状态,真正决定心情状态的其实是我们心情在开心和不开心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的概率,只要这个概率不变,开心和不开心的时间总是会回到原来的比例下,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你的开心和不开心时间还是最初的比例。

同理,对于一个企业,让企业里面的好员工就必须降低好员工变成坏员工的概率,同时提高员工变成好员工的概率,而不是多招好员工就能解决的。因此,比招收好员工更重要的是制定好制度,比如奖惩制度,促进坏员工向好员工进化,防止好员工退化。

是不是颠覆了你以往的一些认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思维模型来分析问题的原因,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实在太迷惑人了。

正如查理·芒格就说的:

“人们太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所以人们非常容易被误导,甚至被别人操控。”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思维模型”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本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叔本华曾说:

“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利用“思维模型”来分析问题,就是为了避免我们被表象迷惑,从而更准确地抓住事物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前面说到,“代表型模型”、“类比型模型”和“替代现实型模型”是大多数思维模型的三个基本分类。那么下面就分别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三种思维模型。

①运用代表性思维模型,对现实简单化处理,排出不必要、不重要的因素,只留下代表性最强的一部分。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的天气预报,使用的气候分析模型就是代表性类型,一般气象学家发现一个气旋之后,就会把这个气旋单独拿出来,在电脑上模拟它的轨迹。

从而预测它会不会变成台风,什么时候会走到哪,能不能带来降水,但是实际情况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要更复杂,这时候使用代表性模型目的就是排除细节的干扰,让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

②运用类比型思维模型,用抽象出来的模型或者已有的模型来类比现实中的情况,帮助我们理解现实。

比如说你想要了解一个广告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情况是没办法用任何孤立的事件来代表整个过程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能模拟整个过程的模型。

科学家发现一些传染病扩散的模型跟广告宣传的扩散就有点像,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用传染病扩散的模型去类比广告的宣传效果。

近几年大火的HBO巨作《权力的游戏》为什么以前一直没火?很多专家就分析得出,这和他们类似于病毒式宣传方式是分不开的。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病毒式营销

③运用替代现实型思维模型,就是完全假设出一种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情况来模拟现实。

欧拉曾说:

“虽然不允许我们看透自然界本质的秘密,从而认识现象的真实原因,但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一定的虚构假设足以解释许多现象。”

囚徒困境就是经典的模拟假设现实的案例。

囚徒困境并不是我们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是我们抽象某一个案例的结果,它更像是我们假设出来的一款游戏,游戏的结果和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我们研究现实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就是替代现实性思维模型。

运用这种思维模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和分析真实情况,而是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些启发。

以上就是三种思维模型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下面再说一下正确使用思维模型的两个注意事项:

第一,不必过度关注思维模型的结果,而是要通过思维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为很多问题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很有可能运用单一的思维模型得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很正确,所以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运用思维模型来找到问题的关键。

第二,是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如果使用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澳大利亚就曾经犯过一个典型的静态目光、因果关系的错误。

金融危机时,澳大利亚政府也和很多国家一样认为稳定存款,就能稳定整个金融体系。于是,澳大利亚就在恐慌当中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结果导致货币市场的投资减少,货币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而风险的增加又导致更多的资金从货币市场撤出。最后甚至使得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

学会这三种思维模型,能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容找到问题的关键

最后强调一下:

当我们提起“多元思维”的时候,一般会把它当成一种方法论,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这个态度是包容的、系统的,也就是芒格说的,多元的。

查理·芒格经常引用的那句谚语说的,“在手持铁锤的人看来,全世界都像一颗钉子”。

运用思维模型对我们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摆脱凭感觉看待事情的习惯,以及避免被一些表面的数据所误导,让我们能够通过事情的表面看到本质所在,掌握这件事情的本质,从而把控整件事情的走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