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治的四大辅臣与咸丰的八大臣,哪个对皇权威胁更大

 江山携手 2019-09-15

顺治驾崩前安排的“四大臣辅政”和咸丰驾崩前安排的“赞襄政务八大臣”没有根本区别,它们都是:皇权(并非皇帝本身而属后宫势力)与满贵族间的权力斗争。只不过,康熙所代表的孝庄太皇太后和两后一王在权力“欲望”上是不同的。

在本质相同的基础上,有两大不同:

(1)清初皇权不稳贵族势力颇大,皇权只能依靠部分贵族势力打击嚣张贵族,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视之为“掌握兵权”的权臣与皇权的斗争;晚清的贵族势力已经不能控制兵权,对于“不掌兵权”的权臣只能依靠汉族地方武装

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顺治,八旗内部各旗主的势力颇大,皇帝更不能“一言九鼎”。

t01801536175c71d2e5.jpg?size=502x261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利用各种手段从八旗各旗主、贵族强权力。例如顺治皇帝“复活”明朝的“巡按制度”,重用汉人官员削弱满贵族权力。最终,顺治亡故后,康熙年幼“辅政四大臣”掌权,乃是贵族权力占据上风。

在此情况下,孝庄利用“四大臣”间的不合拉一部分打一部分,直到康熙亲征。也争气,皇权逐渐稳固,又经过雍正“铁腕”,皇权终于压制住了贵族权力。

(2)顺治康熙时期,清朝处于上升期,面对巨大的汉人势力,虽然皇权与满贵族间有斗争,但总体上依靠“汉八旗”,皇权和大部分贵族仍然比较团结和上进;同治光绪时期,清朝已经进入朝代末期,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经腐朽没落、已经被“儒家化”,只能依靠汉地方武装

“被儒家化”的典型特征就是讲究天地君亲师、讲究规矩秩序、崇尚虚谈侈谈实效。“提笼架鸟”是绝大部分“八旗子弟”的作为,整日无所事事,听书看戏。

t01858d9a322c644042.jpg?size=530x262

为什么乾隆以后,子弟书以及各类曲艺、戏曲兴盛的一个原因就是“八旗子弟”因素。各种“爷”文化兴盛。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化后的满人既失去了祖先的勇武,又沾染了我们汉人在朝代末期的通病——腐化堕落,更有了一种“爷”文化——表面强梁,为了个人面子儿可以什么都不管。那么,前者的腐化堕落是主体,如果想腐化堕落那就需要听从皇权。

皇权内部分皇帝、后宫、外戚、太监、宗室五大部分,那么,慈禧作为后宫势力完全有资格代替皇帝。只要皇帝不亲政,慈禧就可以永葆权力。这也是为何她喜欢让“小皇帝”出现的原因。

t0107b50bf21f110cdd.jpg?size=774x409

相反,“八大臣”时期的满贵族势力,因为“八旗”已经腐化、对皇权倚重化,由此只能依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地方武装。慈禧、奕?等人则依靠传统“忠君”思想,利用汉地方武装间对于“荣华富贵”地希望心里各个击破,从而汉地方武装也无法形成合力,如此,“八大臣”轻易地被慈禧、奕?等人消灭。

“四大臣”被消灭的历程更复杂一些、其对皇权也更危险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