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悲观主义:找不到生命意义的人,比生命本身更可怕

 新用户3562FyZS 2023-06-30 发布于浙江

公元前500年的一天,老子驾着青牛行至函谷关外,老子放眼四周,崇山峻岭,祥云缭绕,大好山河,气象万千。这一走,便是巡游四海,天地为大,朝堂官爵,一去都不复还了。

老子没有犹豫,头也不回的准备走了,只是刚要走,却被关令尹喜沿路拦下。尹喜仰慕老子的圣名,不愿他就这么与世隐退,他死死缠住老子,好生款待,老子拗不过,皱了皱眉头,摸了一把胡子,举起笔洒洒洋洋写下5000字。这5000字传流至今,成为老子思想精髓的瑰宝,它就是《道德经》。

有人说老子是悲观的,因为他不堪这个世界的重负,所以隐退藏匿。但我想他并不是因为害怕这个世道,而是因为看透生死,看穿人事,看够了这个世界的游戏把戏。那些斗来斗去,争来争去的玩意儿对他而言没有意思,他想要的是追求生命本质的意义,以及一场精神的冒险之旅。

在《戴建业精读老子》一书中,戴建业老师对老子的思想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描述和理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便是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而人也不是规律驯化的一种。从生到死,财富、名声,事业,地位,所有的一切都不曾真正属于过我们,生命的终点,躯体也不过化作一堆灰土,随风散尽,毫无踪迹。老子也许是第一个敢于真正面对生命本身的人。因此同他把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哲理写进《道德经》的五千字中。

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道德经》中如何阐述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给予我们的启迪。

一、道德经中的生命美学

有学者做过研究,《道德经》中出现次数最高的字是“道”字,总共出现了73次。然而,排在“道”字后面,出现频率第二的是“生”和“身”字,两者加起来总共出现了52次。

“道”是老子崇尚的思想,它是宇宙的规律,也是万物的行为准则。当然,老子不仅仅推崇“道”,他也强调人,以及人生命本身的价值。

第一,他强调人不应以善恶之分。

比如第二章中写道,“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这其中的美与善,其实是相对的。我们说一个人美,或者是丑,往往是人类意识的主观性所判断的,这种思维的方式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片面会导致群体认知的偏差,这才是社会畸形发展的根源所在。比如有的人相貌丑陋,我们便断定,他的心灵也一样丑陋。可是心灵与外貌并不能等同对待,因此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他反对对人的善恶贵贱进行区分,他尊重每个人的个人价值,任其自然发展,顺应人的本性。

第二,他抬高了人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人生命的价值才更重要。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把人抬高到和天地一样的高度,这在前人之前几乎是没有的。商周时代,宗教神灵思想浓郁,人对神灵只有膜拜和敬重的份,可老子却把人的意志提到了与神灵同样的位置,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身的重视。

老子还说道,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唯有尊重自己生命价值的人,才会同样尊重别人的价值。第十三章中提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洛克托天下”。也就是说,珍惜自己生命的人,自身一定是有担当和能力的,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除此之外他还反对战争,也从侧面来强调了人生命价值的珍贵老子46章中提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骑士号还,师之所出,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老子对战争的反感。战争带给人类的,其实是无尽的伤害,将人的生命形同于蝼蚁,弃之不顾,这是老子所不愿意看到的。

总而言之,他将目光转向了人生命的本身,希望让人的个性能得到发扬,顺应人本身的发展,而不是以各种所谓的文化和手段戕害人的思维,使之失去灵气和光辉。

二、老子思想的起源及核心价值

为什么老子会思考人生命价值的这个问题,并试图寻求如何释放人性自由的方法?这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老子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时期,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一职。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要担当这个职位,那必须是学术界一流的人物才行,因此老子必定是饱读诗书的。他通过读书学习,以及对天文、地理、星象、朝代变迁的观察,从中感悟到这个世界的真谛。

另外,当时的周王朝动荡不安,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处境,整个国家都处在衰退之中。诸侯之间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而皇权已经无法有足够的力量来掌控整个国家的运行。这让他更加感觉到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渺小,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到底在哪里?对于精神和意志的探求,可能是老子更为在意的一面。

《庄子》《礼记·曾子问》《史记·孔子世家》等多部书籍中都有记载孔子向老子求问的故事。

孔子想要恢复周礼,为此到处奔走,大声告疾,却始终不得志。孔子跑去拜访老子,告诉老子,我担心国家这样荒废下去会衰败的,我该如何倡导仁义道德的制度啊?

老子便告诉他,你不知道天下是自有规律的,日月星辰都是自行运转的,人富贵贫贱都是命中有定数的,你一味推行礼乐有什么用呢?那是在违背人性啊。就好像我们击鼓叫唤逃跑的人过来,谁知鼓声愈激烈,人跑得反而越快。

老子倒不是完全反对礼乐教化,只是他认为,这种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欲望和念想的驱使,也是在压制人的个性和自由。

那么,他崇尚的是什么呢?他所倡导的是“自然无为”。这个“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大自然”的含义,更确切的说是整个宇宙和世界万物所存在的状态,以及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他关注的是人在这个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是否能够愉快的生活,精神世界是否饱满。

当然,顺应人本来的状态生活,才是最好的模样。老子的这个“自然”或许应该更理解为“真”。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纯朴天然的生活态度,一种朴素真实的生活作风。

三、老子生命美学对现代人的意义。

为什么老子的思想几千年来能够经久不衰。我想终归结底,每一个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便是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在哪里?然而几千年前,老子便已经转向生命哲学的探求。

人为什么会不快乐?为什么会找不到自我?精神的空虚和繁杂的欲望,也许是两大罪魁祸首。

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在他的代表作《遮蔽的天空》中写到了一对富人阶级的夫妻企图寻求精神自由,最终迷失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波特和姬特是美国上层知识分子阶级的一对夫妇,他们生活优越,家境殷实,但婚姻状况却面临堪忧。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所在的城市被摧毁,一切都处在一片废墟之中,战争破碎了家园,也同样销毁了人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来到了撒哈拉沙漠,一面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一面也希望彼此能够重修旧好。

然而,随着他们对撒哈拉沙漠境地的进一步探索,以及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入认知,两个人最终沦陷在撒哈拉沙漠中。

波特因为接触妓女,染上了传染病。最后病死在撒哈拉沙漠中。姬特抛弃了奄奄一息的丈夫,从高贵端庄的白人女子沦为受原始丛林首领摆布的行尸走肉。

当然,你可以说是撒哈拉沙漠吞噬了两人的意志,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内在精神的空虚和迷失,导致他们最终被黑暗所淹没。

波特想要触碰自己的欲望,而被欲望所反噬。姬特无法控制自己本能的兽性,最后陷入痛苦和麻痹中。

《遮蔽的天空》电影剧照

人最终都将走向死亡,但在生与死之间,我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便是直面自己的心灵。活着的意义便是最终的意义。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摆钟,游移于痛苦和厌倦之间。”

我们努力,奋斗,前进,刻苦,为了自己的人生看上去不那么无趣,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光彩夺目,无不是为了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归宿。而外在的一切,恰恰是我们所无法真正把控的。最终,我们还得转向自己,面向自己的心。

四、总结

如何让自己的心安逸快乐,如何去追寻生命本身的价值意义,这或许也是老子《道德经》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人的本真,尊重生命本身的意义,这本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懵懵懂懂地追寻。

《戴建业精读老子》一书,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得以让我们窥探老子《道德经》中精髓的一二。

人生路上,重在修行,望我们的一颗心,不会被世间万物所泯灭,愿智慧的光明灯,永久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