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陷入“学习”状态?名师名家谈“学习”!

 长沙7喜 2019-09-16

在之前的话唠老师中,我们曾经收集了“中学记忆”。在大家各种各样的记忆之中,有求学的艰难,亦有读书的欢愉。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名师、名教育家的“中学记忆”,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No.1

姐姐送给了我一支钢笔

常生龙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记忆。

我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还可以,初中毕业参加县一中的招生考试,全校有两个同学被录取,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 

考入高中的那一年是一九七八年,虽然是县城的学校,但依然不能保证电力供应,遇到临时限制供电,或者晚上熄灯之后要继续学习,自然需要照明工具。

我家里比较贫穷,没有钱购买蜡烛,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县化肥厂的下水道旁,用小木棍贴着水面,固定好,拦住飘浮其上的机油,汇聚到一定量之后,设法收集在空墨水瓶中,再用废纸或者棉线做一个灯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油灯了。

每到停电时,这个油灯就是我学习的照明工具。机油的烟很大,每用一次,鼻孔都会粘上一层厚厚的 油灰,黑糊糊的,有时连续几天擤鼻涕,那些残留物都清除不干净。

由于油里掺杂着不少水分,经常会在燃烧的时候爆出火星,一不留神头发就会烧焦几根。这样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学习自然需要工具——笔。

高中学习期间,我几乎没使用过自来水钢笔,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奢侈品”。

那个时候,笔对我来说,是个“奢侈品”

我用的笔,基本都是自己制作的。

三分钱购买一包墨水粉,捡一个废墨水瓶,用水一冲,一瓶墨水就有了,再花两分钱购买一个蘸笔尖,做一个笔杆,装上去就成了一支蘸笔。因为简陋 , 所以经常闹笑话。

每每写作业,手指沾得都是墨水,有时下意识地用手擦擦脸上的汗,弄得脸上也时不时会“出彩”。

为了鼓励我认真参加高考,我姐姐给了我一个礼物 :一支质量较好的钢笔。

No.2

人天生是有好奇心的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我读中小学的时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父母的注意力主要是生存关切而不是学习关心。

但即便在那样的处境下,人还是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由此而来的学习热情的。

记得我的隔房叔叔名叫陈基右——看到这名字以后有了“左右” 的联想,于是我缠着父亲问“我会写‘右’了,‘左’字怎么写”;因为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中共中央”的“央”字,知道“央”后,多一个草头的“英”字成了疑惑,就去问父亲这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这样的学习经历给我留下一种经验:人天生有好奇之心,这好奇之心意味着人具有天生的学习冲动和行为,教育一定要呵护这种学习热情,善加引导。

后来和中小学教师讨论教学,我常常表达这样的意见:

“先不要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你首要的任务是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护好了、引导好了,就是一种成功。

看看今天的学校,有多少小学生是带着期盼来上小学的,而到了六年级,又有多少学生会像盼望上小学一样盼望上初中?

当然,导致学生不愿意上学的因素有很多,但教育没有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No.3

那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程红兵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总校长

我的中学时代是半工半读的时代,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军、学农、学工中度过的,劳动是我们当时学习的主旋律。

没有物理课,学的是“工业基础知识”,也没有化学课、生物课,学的是 “农业基础知识”。

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练习册,也没有月考、统考,当然也没有考试排名,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那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一部分热爱学习的人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那是知识极度匮乏的时代,是书籍极度匮乏的时代,这反而刺激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他们到处寻找书籍阅读,借到或从哪里拿到一本书,就会如饥似渴地阅读,那完全就是一种人生的高级享受 。

一部分不爱学习的人,当然也就学不到多少学科知识,这也是事实。

No.4

我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我读中学的时候,担任学校校报的主编。

因为需要定期出版,必须组稿、写稿,任务导向,迫使我读了大量书刊,这些都不是课堂上老师教的。

这个经历,既让我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我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让我终身受用。

No.5

我有圣灵降临的感觉

刘艳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条件反射式地,我想到小时候,母亲跟我说“赶紧学习去”。

当她这么说时,是让我去做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们也常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不然就只能回家种地”,这是希望我们好好掌握书本知识以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学习”是生动的、有故事可言的。

我能想到的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是这样的:

高二刚放寒假,我还没有离校。大清早去操场边的自来水龙头打水洗脸。天寒霜冷,太阳照到一片白杨树的树干那里。

我有圣灵降临的感觉

语文老师两手捧着一本书,读着,走着,沐在阳光里。我有圣灵降临的感觉。

很难说我从中具体学到了什么,如果有,那是书与人亲近所呈现的美好画面吸引我去更加喜欢读闲书。

我学习到的是一种学习精神。

另外,通过对一个男生漫长的喜欢,我体验到了爱情的甜蜜与苦痛,算学习吗?

No.6

我曾是个“差生”

孙民云 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副局长

我在中学时代一度沦落为“差生”。

进入初中后,因为疯狂迷上小说,通宵达旦看小说成为家常便饭,上课要么看小说,要么犯困打瞌睡,很少完成作业,学业成绩在全班倒数十名内,是老师眼中地道的“差生”。

真正开始学习,发生在初三的寒假。

初三上学期期末,班主任家访时告诉我父母亲,我升学的希望很渺茫,哪怕全县最差的高中恐怕都考不上。 

受此刺激,我想证明给他看,我不但能够升学而且可以考上县一中。

寒假,我开启了自学模式,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都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知道他们以为我作弊了。

此后,我的成绩一直稳步提升,中考以不错的成绩上了县一中。 

这段学习经历一直让我相信,人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想不想学、会不会学是关键。

这也让我在为人师者后不敢小看任何一个“差生”。

No.7

考试带来的挫败感是伤痛

熊和平 宁波大学教授

小学的时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经常俯下身去观察“大力士”蚂蚁的运输过程。

我拾来一粒米饭或小昆虫的残骸,放在觅食路上的蚂蚁的前面。

它们发现之后,回到蚁穴中,招呼出来一大群的蚁族成员,合力把它们的粮食搬进蚁巢中。

合力把粮食搬进蚁巢中

我很开心,竟然忘记了回家,直到母亲在村口大声喊我吃饭。

到了中学,我开始学习动物学,其中有蚁类的章节。为了考试,我不得不去背那些关于动物类型与功能的概念,实在痛苦,可最后还是不及格。

时至如今,这些由考试带来的挫败感仍然是我的学习史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No.8

感谢那些伟大心灵

徐莉 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教师

小时候的我在家人面前总是木讷少言,喜欢用书隔开各种好意的指正,摆脱局促紧张。

那时候读书绝对不是为了求知求智,喜欢的是读书时踏实饱满的感觉。

翻着字典从二年级开始读小说,因为视力不好,父母都反对我无节制地阅读“闲书”。

我常常把手电筒藏在被子里,深夜起来捂在被子里恐惧而兴奋地看,一面害怕被同床的姐姐出卖,一面边看书边嘿嘿傻笑,后来父母就有了深夜掀我被子的警惕。

第一部完整阅读的小说是金庸的《雪山飞狐》。那么辛苦地读完了,居然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胡斐的刀是不是挥下去了呢?

我翻来覆去无数个夜晚,怎么也不能续下个自己满意的结局。后来读小说,我便坚决先看结局,再从头开始,心情可以随文字跌宕,但并不喜欢没有着落,不喜欢尖锐的绵绵密密的刺痛。

那时获得书的主要渠道,是租书的小店,武侠和言情为主,极少量的世界名著。也会觉得读世界名著是很好的事情,读完全部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岑凯伦、王朔之后,把能借到的所有所谓名著也读完了。

……

这种驳杂散漫的阅读到工作之后结束,留给我的是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速度。 

……

和三十年前一样,我仍然会因为喜欢某位大师,集齐读完他 / 她所有的作品。和三十年前一样,我会因为关注某个主题,集齐读完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所有优秀作品。

和三十年前一样,我会在“我真是写得太好了” 的自夸状态中,因为读到某段精彩的表述,而停下笔,“都已经说得这么好了呀,真好啊”。 

和三十年前一样,我会认真地作读书笔记,梳理结构提炼要点,与经验、与过往经验相互勾连。

最重要的是,和三十年前一样,我仍然喜欢面对文字甚于身边的同伴和专家,仍然喜欢寄心于文字之中的踏实饱满感觉。

我始终感谢那些我并不打算有所交道的伟大心灵,持续为我的精神世界作了一个格局稳固、敞亮的架构,我因之变得更好。

回望,对于我而言,阅读首先是一种乐趣,之后才是增广见闻,带来更加智性的生活,而一切的自主学习都是非常美好的经验。

No.9

科学的方法远胜过机械被动学习

徐明 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我的中小学是一九七〇年代、一九八〇年代在农村度过的,在英语学习方面几乎就是一个“悲剧”。

记得高一高二英语测试,从单元考试到期中期末考试,我没有及格过。

其主要原因现在想来并不是自己的理解力问题,也不是自己不肯学习,而是词汇量及其基础句式的应用问题(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非专业教师)。

就在我几乎对高考要绝望的时候,在新华书店买到了一个小册子—— 《怎样记英语单词》。

道路依然很漫长

正是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了解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然后,我用一个暑假恶补,掌握了两千多个英语单词。

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一本薄冰先生的《英语语法纲要》,我实现了“弯道超越”,终于取得了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进入大学后,又通过了国家首次举行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个故事说明,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要远胜过机械被动的学习。

学习的故事很简单,学习指导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No.10

学习要靠背的,背要靠方法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我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那时候学英语广泛借鉴了学语文的方法,就是多看多理解,并不必然都去背诵。

于是每次英语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可我的好朋友每次都是一百分或者九十好几。

尽管他的确比我聪明,但我也想知道他的聪明在学习上究竟表现在哪个方面,于是我问他怎么能够考这么好,他告诉我每篇课文都是要背的,因为和语文相比,英语并不具备语文的生活情境和词汇储备。

我接着问,怎么能够背那么多的东西,他说这很简单,你首先要假想这样一个对话的情境,然后才会自然而然地背下这些对话。

原来学习是要靠背的,但背是要靠方法的。

这件事情很小,但奠定了我后来对学习的基本认识。

内容摘选自《教师月刊》

2019暑假合刊“学习研究读本”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教师月刊》2019年暑期合刊“学习研究读本”

有你喜欢的作者,有你想读的文章吗?

  • 一九九〇年代以来世界学习科学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_ 周加仙

  • 学习的革命与革心——二十年前,那一场“学习的革命” _ 陈建翔

名师、名校长、教育名家基于各自的立场、判断,回答了《教师月刊》提出的八个“学习”问题。

  • 这一“中间物质”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要准备的 _ 常生龙

  •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审视 _ 陈大伟

  • 最大问题是学习的功利化 _ 程红兵

  • 应该聚焦到“学习文化”上来 _ 李希贵

  • 把真实的人与人的交往作为教育和学习的内核 _ 刘艳侠

  • 想不想学、会不会学是关键 _ 孙民云

  • ……而不是在怀旧的情结里故步自封 _ 熊和平

  • 学习令世间的美好总量持续增加 _ 徐莉

  • 学习指导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_ 徐明

  • 教育是一个静化后的社会 _ 周彬

一批青年才俊的致敬之作:向伟大的思想致敬,向优秀的传统致敬,向美好的教育致敬。

  • 在美国“大农村”寻找卢梭 _ 张燕

  •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的学习观 _ 高美霞

  • 向怀特海的“创造性冲动”问路 _ 严中慧

  • 适应与超越:勇敢“做”自己——漫谈杜威的学习观 _ 邱磊

  • 帕克·帕尔默:建设学习共同体 _ 瞿卫华

  • 学习的成立——在佐藤学“三位一体”学习观的启迪下 _ 程锐刚

作为当前国内最重要的教育实验项目,新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秉持了什么样的学习观?名校又是怎样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的?

  • 新教育实验:为了“幸福完整”的学习 _ 童喜喜

  •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学习观 _ 姜明红

  • 单元学习的工具化设计——以《论语》单元为例 _ 雷露

  • 噢,二年级一班是这样学习的——来自班主任的观察日记 _ 何秀华

  • 自然课上的项目制学习 _ 朱佩清

  • 数学实验:一种数学学习的新方式 _ 吴恢銮

  • “深度学习”何以发生——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_ 朱德江

对一些典型的学习困难问题的诊断与解决,浓缩了作为学习研究新生力量的“成为学习者”团队的实践成果。

  • 小学语文:背诵困难,怎么办 _ 宁超群

  • 小学数学:读不懂应用题,怎么办 _ 赵金慧

  • 小学英语:单词记不住,怎么办 _ 项恩炜

  • 中学语文:每天看报纸,就是写不好,怎么办 _ 项恩炜

  •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很难学,怎么办 _ 吴宝森

  • 中学英语:遇到这些阅读问题,怎么办 _ 陈殿海

话唠老师

本期话题:

听了这些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呢?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呢?本期我们继续一起回忆中学时光,聆听中学故事。

灵魂答客们,欢迎在下文留言说出你的中学回忆,我们随机选取两位送上《教师月刊》2019暑假合刊“学习研究读本”这本新书哦~~

上期灵魂答客名单公示:

@龙的传人@曾經的倪

开学第一课,你准备好了吗?

请以上两位老师后台私信小编您的联系电话和邮寄地址,《小学语文开学第一课》《小学班会开学第一课》马上发出哦~~

做正大光明的教师,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

教师世家的传承……优秀并快乐!

如何实现教育的“精准供给”| 教师月刊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