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本阅读的反思之旅(三)——问什么,不问什么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16

和孩子亲子阅读的时候要讨论,不要提问。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讨论的时候肯定也要问问题呀,除了向孩子表达“真诚”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注意事项,或者说讨论的要点呢?

有。

今天就把《说来听听》这本书里提到的'问什么,不问什么'总结出来。

问什么说实话有点难,需要长期有意识地自我训练,大概才敢说掌握一二。

但是不问什么就简单多了(虽然恰恰都是我最习惯问的问题)。

看到这里千万不要打退堂鼓,反正我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

我看这么多讲阅读理论的书也并不是要求自己达到阅读专家的水平呀!我只是想知道自己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能比上次做得好一点点,就足够了。

01 不问“为什么”

这点大概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

一般情况下,问“为什么”和鼓励孩子问“为什么”肯定是件好事。

但是,放在亲子阅读中,不加区分地,抛出“为什么”这个宏大的命题,很有可能会把孩子吓跑。

想想也是,每次孩子冷不丁问我一个“为什么”,我都有种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你和生活的残酷真相之间,大概隔着一个三岁孩子的灵魂拷问),大概孩子从一向权威的大人嘴里不停地听到“为什么,为什么”时,会更加惶恐不安了吧。

为什么在亲子阅读的讨论中不要轻易问为什么?

有这么几个原因:

——为什么听起来往往带有质疑或挑衅的口吻,而不是真诚地邀请;

——为什么这个问题太宏观了,孩子会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干脆就不说了;

——为什么其实对阅读讨论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不如从细节着手讨论,比如书中的某个精彩片段。

02 不问“你认为这是什么意思”

类似的问题还有:

“这里究竟在说什么?”

“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

呃,这简直就是语文课堂阅读理解题大集合。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不喜欢上学了(捂脸)。

和“为什么”类似,这类问题过于宏观,过于居高临下,让听者有一种接受拷问的负面感受,如果是学生的话说不定还能勉强回答,换成学龄前的娃,自然是爱答不理了。

讲完不问什么,再来看看问什么。

03 “说来听听”

就像《说来听听》这本书的名字一样,“说来听听”才是个好的讨论开场白

说来听听,用英文说就是:Tell me about it.

不像“为什么”那么咄咄逼人,也不像“你觉得作者想说什么”那么过于正式,“说来听听”,就像老朋友的聊天邀请那么自然。

而且这句话背后,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真诚

“说来听听看哦!”说这句话的爸爸妈妈,在孩子眼里,一定是个愿意蹲下来,跟自己一起聊天的有趣大人。

04 “三类问题”

艾登·钱伯斯在《说来听听》中把阅读讨论的问题架构分为三类:

基本问题、概论性问题和特定问题

就连专业的老师,也需要经过长期实战,才能将将整套架构深入脑海,再结合具体情境自由发挥。

不过,作为业余的家长,我觉得这套问题架构倒能起到很好的开阔思路的作用。当然不可能在一次阅读讨论中穷尽所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清单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我从来没想过还可以这样问问题?

基本问题

1. 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引起注意的,想多了解一点的)

2. 有没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无聊的,不想读的,卡住的地方)

3. 有没有什么让你困惑不解的?(奇怪的,出乎意料的,不连贯的情节,普遍出现的模式)

概论性问题

1. 你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会是什么样的故事?(看封面猜绘本故事的游戏)

2. 你曾经读过同样类型的书吗?

3. 你这是第几次读这本书?感觉有什么不同?

4. 你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字、词运用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

5.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

6. 你有没有过和书里相同的遭遇?(这个问题特别适合低幼的孩子,让他们把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7. 在阅读时,你能在想象中“看见”故事的进行吗?

8. 你能够在书里找到多少支线情节?

9. 这本书你花了多久读完?分几次读的?想再读一遍吗?

10. 你会怎么和朋友谈论这本书?

11. 你想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在哪儿写的?什么时候写的?

特定问题

1. 你觉得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得花上多长时间?

2. 是不是故事里有些地方在交代某些情节发展时,耗费篇章,但其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但有些正好相反,书里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却得好一阵才能说得清楚?

3. 故事是在哪儿发生的?

4. 你觉得哪个角色最有意思?

5. 你觉得哪个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少了他故事就进行不下去了?

6. 是谁在叙述故事?

7. 你是从谁的角度来看故事?通过几个角色的立场?

8. 我们真的能确定书中角色的想法吗?

05 一个小故事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

很久之前,给多多讲《南瓜汤》这本书的时候,我问了他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猫和松鼠都哭了?”。

很显然,那个时候的我期待的是一个标准答案:“因为鸭子离家出走了,他们想念鸭子。”

正常情况下,多多是不会回答我的这种问题的,但是那天,也许他心情特别好,于是回答说:“因为南瓜汤太咸了!

还好我不是个彻底无趣的老母亲,笑得前仰后合一阵后,我自觉忽略了这个问题,也没跟他继续说教我心中的标准答案。

放到现在,我大概会这么问:“我看见猫和松鼠边喝汤边哭,你觉得他们现在是什么心情?是不是有点...?

嗯,说做就做,今天就回去重读《南瓜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