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朔的由来●李富强山水画小品五帧

 涤砚堂 2019-09-16

阳朔的由来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
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山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
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
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
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
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
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
“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
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
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
不过他把
“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
误会为
“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
他为何引起误会呢?
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
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
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
于是决定呈报上司,
“阳朔”为县名。




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
“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
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
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
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
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
县令突然问道:
“谁是羊娃?
羊娃应声答道:
“是我”
县令下得马来,慢慢他说:
“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
羊娃满口承认。
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
“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
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
羊娃点点头。
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
“马鞭”
羊娃对道:
“羊索”
绵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
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
“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
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
“佩刀”
羊娃对道:
“扬槊”
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
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