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曾经的问题少年,写了一首诗让李白搁了笔

 不走来时路 2019-09-17

汉风楚雨,唐诗宋词,金戈铁马,些许旧话,笑谈历史风云,戏说野史人家。


文:张建楠(读史专栏作者)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一直吸引无数诗人前来游览,诗仙李太白也曾来过,还不止一次。

相传,李白每游览一处,不管是名山大川,还是亭台楼阁,都要吟诗。当然,到了黄鹤楼也不例外,在与朋友浏览美景之际,李太白诗兴大发,拿起笔,正琢磨遣词造句来上那么一首,不经意抬头看到了崔颢的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顿时觉得,再好的诗句也比不过老崔这几句呀,激动地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下笔,不再写了。

后来,李白心有不甘,仿照《黄鹤楼》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许是李白与黄鹤楼有解不开的缘份,或是对《黄鹤楼》一诗的念念不忘,他又一次来到了黄鹤楼。

这次到来是为送别自己的偶像孟浩然,为此,李白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能让李白念念不忘的诗,恐怕只有崔颢一人。可见,崔颢的诗是多么的“优秀”。

这么“优秀”的崔颢,年轻时却是个“问题”少年。喝酒、赌博、抛弃妻子,崔颢一样没少干。

少年崔颢结交了很多朋友,经常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赌博,还特别喜欢在朋友面前谈论泡妞故事。他不光谈论,还吟成诗写下来,后来还整理成诗集。

崔颢还在朋友面前扬言,娶老婆就要娶漂亮的。有资料记载,崔颢“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崔颢不光像自己说的那样娶老婆只娶漂亮的,而且还烦了就抛弃妻子离婚,以此态度换了四五次老婆,一时成了“渣男”。


老崔虽渣,但才华却因写诗而被人口口相传。一次,喜欢结交名士的大书法家李邕听说崔颢很有才,是个青年才俊,想感受一下他的“优秀”,便邀请他来家里做客。

到了李府,李邕充满期待地看着年轻优秀的崔颢说:“来首。”崔颢便将自己的诗集献上,诗集上第一首诗就是《王家少妇》。

王家少妇
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方正君子李邕看了勃然大怒,呵斥崔颢“小儿无礼”,不予接纳,转身离开。

事实上,崔颢的诗写了男女之情,只不过太浪漫了一些,但对李邕来说,这么浪漫的情景交融是很难接受的,而且年龄上本身就有代沟。

不管是浮艳轻薄的诗,还是风流成性、薄情寡义的言行,多多少少都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失去了大人物的举荐,“问题”少年崔颢选择了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大约二十岁左右,崔颢凭借才华考中进士,但缺乏李邕这样的官场大人物帮助支持,只能远离长安外放为官,做军幕或幕僚。

或许,人只有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变得所谓“成熟”。在外放为官做军幕、幕僚期间,崔颢的诗风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围绕女性做文章,转而写了很多边塞诗,开始关注戍边将士、边塞胡人生活,有报国赴难之志。

比如,有名的《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为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天宝年间,崔颢回到了长安,历任太仆寺丞、尚书司勋员外郎等职位。

唐代太仆寺是负责管理马匹畜牧之事的机构,太仆寺丞是负责类似养马的小官,像极了《西游记》里的弼马温一职。

尚书司勋员外郎是尚书省里办理文件的小官。正是崔颢为司勋员外郎时,游历武昌,写下七律诗《黄鹤楼》。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五十岁左右的崔颢苦吟着诗彻底离开了大唐,离开了黄鹤楼,可谓:

崔颢已乘黄鹤去,空余一首黄鹤楼。
李白来游黄鹤楼,吟诗搁笔愁上头。

少年崔颢放纵一时,潇洒一时,却影响了他一生。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行为作风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一直飘飘荡荡,宦海沉浮,当了一辈子大机关里的小人物。

也正是这些经历才让他思绪万千,写出《黄鹤楼》这首千古“绝唱”,永远萦绕在诗仙李太白心中。

袁老师为你讲历史

史上最牛的历史袁老师

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