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职业正在消失,他却用「听写」记录下职人的一生。

 真友书屋 2019-09-17

作家盐野米松用独特的「听写」的方式采访工匠职人。

言及「匠」,我们总会心生敬仰。这样的敬仰源于什么呢?

我们口中的匠,数十年如一日只做同一件事,在岁月的流逝间一点点打磨着自己的手艺。

世界再大再繁华,都好似与他们无关,他们始终安静而固执地专注于手下。这样的坚持让人动容,但我们仅仅是敬仰这份朴素的坚持和专注吗?

盐野米松给了我们最后的答案。这个中途辞职,花了30 多年时间寻访全日本手工艺人的采写作家让我们明白,对于「匠」的敬仰,其实是源于我们对岁月和自然的敬畏,而匠人品质就包含于其中,还带着我们对渐渐消失的匠人精神的眷念。

盐野说,他童年时可以看到各种匠人的作坊,听到他们打磨各种器具的声响,时代的变迁使他们一点点消失,儿时的憧憬让他对这些匠人的一切怀念而惋惜,这份遗憾成为他寻访手工艺人的出发点。盐野以他自创的「听写」方式,把走访过的每一位手工艺人都记录下来,尽可能地还原他们所言,没有夸张也没有隐瞒。他说,所有手艺人的言语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智慧,饱含了自然带来的馈赠和时间带给他们的技艺。

冈山县造船匠人山元高一的作坊


手工艺拥有古老的传承,源于古人从自然中习得的智慧,一代代人言传身教,独自研习,大到盖建庙宇高堂,小到打制农具、编织布锦,网罗了人们生活的所有必需品。「匠」是职业,每一位成为匠人的手工艺人最初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学历或许只有小学或初中毕业,然后就跟着师傅开始学习手艺。入门并不难,难耐的是光阴。没有习艺之人会去博览群书,因为技艺靠的是经年累月的磨砺。

盐野记录的小川三夫就是这样一位建造庙宇的宫殿木匠。每次在需要建造或是翻修庙宇时,小川的师父都会让他亲自去山上看一看,买木材就说是买一座山回来,原因就是要他熟悉自然的品性。这是一个与自然沟通的过程,所有买回来被劈成四瓣的木头,即便是在搭建庙宇的时候,也必须按照木头之前生长的方位来进行安放,比如生长于南侧的木头在建造时就必须被安放于南侧。而且在搭建时也不是按照建筑的尺寸,而要按照木头的习性,木头会随着时间流逝出现紧缩,这些都是在搭建之初就需要计算于其中的东西。

竹编职人夏林千野的作坊, 她终日坐着干活, 所有东西都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


对待自然,每一位匠人都怀揣敬畏,他们都学会了如何与自然打交道。自然在他们眼里,有时候就像被宠溺的孩子,有时候就像睿智的长者,他们从中习得的智慧,是另一种自然的馈赠,而他们自己久而久之也变成了技艺本身。

就像盐野曾寻访过的一位叫石原恒子的纺织手工艺人,她会配合着季节做采丝计划,春天采蚕丝,四五月采麻,冬季采芭蕉丝。在染料上,她会选择橡树或是米槠树的树皮,以不伤害树的方式剥下来,然后放到田里与泥一起媒染成乌黑色。还有一位叫山元高一的造船者,他从14岁起到接受盐野采访已经造船造了70 多年。每一次造船,他都只需要客户告诉他长度、几间,多大的船,数据不用画在图纸上,船的形象就已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然后他直接将脑海中的样子告诉客户,再由客户说更改要求。他说自己的脑袋就已经是设计图了。

在盐野看来,匠人最重要的就是「匠心」,他们是专注于让自己所做之物一天优于一天的不懈努力之人,他们不局限于对物的满足,而是尽用者所想,谦逊而不自欺。是自然给了他们智慧,是岁月教会了他们与物的相处之道,以物为媒,人与人的交往会变得真诚。打铁匠人高木彰夫,他会根据自己的使用体会去改良农具的长度、重量和角度等,只为让物品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来他铺子定制农具的客户也会提出要求,根据他们的身高等要求农具可以更长一些、更直一些之类。手艺人对物的苛求,让他们不断打制出更坚固、更便于他人使用的东西,而当人们用坏了时,首先想到的也是修好而不是直接扔掉。这样一来,手艺人所做的东西都成了有温度的存在。机器化生产制造出千篇一律的东西,产出的东西冰冷而廉价,在使用中是我们去适应它们,但手艺人所做的却恰恰相反,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感受到手艺人最直白的诚挚,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东西。

冈山县背篓职人渡边仓平

盐野从不把手艺人的作品看成是一种艺术,因为它们都是人们的家常之物,而手艺人本身都只是他们的一个职业,这个意义上的「匠人」 平凡而朴素。这恰恰是一种「难能可贵」,在这个浮华而速度化的世界,他们依旧独自在深山的一角、江边的一隅,从事着这份朴素和平凡。我们敬这份难得,却对它的愈渐消失无可奈何。

社会发展必然有所淘汰,需求的减少抑或是机械化的代替都让这些「技艺」后继无人。我们无力反驳,但也该有所继承,比如终日面对自然依旧怀揣着热忱和敬畏,比如透过技艺珍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羁绊和真诚,这何尝不是对匠人匠心的另一种传承。

interview 盐野米松

「在职人修行的路上,你不能马上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需要磨砺心志才能体会到。」

盐野米松

作家,1947 年出生于秋田县仙北市角馆町,毕业于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系。走访日本全国的职人工匠,以「听写」的形式记录传统文化与技术。1992年,凭借《过去的地图》入选第107届芥川奖候补,此后又多次入选。2000 年,他来到中国寻访中国的手工艺人,并完成著作《中国的手艺人》(中国の手業師)。2002年作品《夏天的池塘》(なつのいけ)获得日本绘本大奖。2003年,为表彰他的行动,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小行星11987 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代表作有《留住手艺》(手業に学べ)、《听写 日本的渔师》(聞き書き にっぽんの漁師)等。

知日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寻访手艺人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听写」了多少人?

盐野 其实并不仅仅是手艺人,到现在差不多有40年了,寻访了2000多人。

知日 你为什么不从手艺的角度,而是以生存方式为出发点对手艺人进行采访?

盐野 因为用文章所表达的东西和通过照片或是视频所表现出来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从技艺的角度去展现的话,用影像记录会更让人印象深刻,但文章的话可以追根溯源,从技艺的学习到社会事物的变迁、素材的找寻,以及和消费者相关的变化都可以记录下来,我想把这些职人以生存方式鲜活地记录下来。然后集装成册,读者也能直观地感受到日本人的思维和匠人气质,这不仅仅是职人自己的语录,也展现出作为职人的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

秋田县木通蔓细工职人中川原信一和惠美子

知日 在你看来,什么才是「匠」?

盐野 日复一日努力,对技艺的提高持之以恒追求的人,绝不会满足于当下,匠人是能够让使用的人满意,真实面对自己的人。即便知道自己所造之物并非艺术品,也卖不得多高的价钱,但依然保持谦逊,将这看作是一场修行。如果不能做到这些,或者说不以这些为目标,终会因不被接受而被社会所淘汰吧。只有这样生存下来的职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是因为有这种文化背景,很多日本人会把「匠」 字用在孩子的名字或者是公司的名字里。

知日 在你看来,手艺人通过不断的技艺研习获得了怎样的与人相处之道?

盐野 手艺不是一种轻易拾得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手和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必须要有很好的感知力。技艺的成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在这场修行里,手艺人会知道自己的局限、弱点,也会明白凡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偷工减料,不该欺骗顾客和自己。

而技艺的传授就像是在教导自己的孩子,父母教会我们怎样生存,弟子则是自己手艺的继承人,延续自己名望的孩子,这样的羁绊事实上要比亲缘关系有更强的维系性。比如成为宫大工弟子的少年,可以在吃饭的时候比没有继承父亲手艺的长子坐在更好的地方。我们都知道长子一般都是家庭中很重要的存在,但弟子是要继承技艺的存在呀。而师父传授的也不仅仅是手艺,还有原材料的识别、与人相处之道、待客之道以及寒暄之道,而弟子只要有所差错,师父本人就会受到世人的指责,所以说师父需要教授的是手艺和生存之道,然后一代一代地传承。

角馆桦木细工职人

知日 对于手艺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盐野 是心。手艺人的手艺和思想都会直接反映到他的作品上,他要是傲慢自大,他所做的东西多少都会有瑕疵和不自然。在职人修行的路上,你不能马上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需要磨砺心志才能体会到。这些东西都是技艺研习所得,需要忍受总是做不好的自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下要崩溃的自己,以及失败的境遇,同时压抑想要游玩的心情、想要快点挣到大钱的欲望,压抑想要一蹴而就的求成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匠人」值得被人尊敬。

知日 你采访了那么多人,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盐野 自然是受到了很多影响,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我看到了人类最基本的东西。他们很多人话都不多,因为诸如技艺或是素材的优良都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但即便如此,他们所说的很多话都充满了哲学和人生道理。这些都不是能从书本上读到的智慧,都是源于他们从工作中悟出的生活方式。

山形县的职人土屋与五郎正在编织清扫榻榻米小屋的扫帚

知日 你寻访了那么多中国的手艺人,和日本的手艺人相比,中国的手艺人有什么样的特征,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中国手工艺人吗?

盐野 我寻访了一些中国手工艺人,在对技艺和生活的看法上中日大致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对他们的看法上。在中国,似乎很少有手艺人会受到尊敬;在日本,人们都很尊重手艺人,而他们也为了不辜负这份尊敬而更加努力研习技艺。但在中国,手艺人并没能受到足够的尊敬,这也使得手艺人少了增进技艺的想法,这样的结果叠加成了恶性的螺旋式下滑。此外,我听说如果被命名为国家级的美术工艺大师,其作品就能卖得高额的价钱,有人为此前赴后继,当然,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这一点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知日 你怎么看待那些只为挣钱的手艺人,他们真的可以称为匠人吗?

盐野 某种意义上,钱财确实可以作为某种重要价值的衡量,技艺和使用度的优劣也会通过价钱有所表现,但人们对此的评价应该是公正的。如果评价高了,就必须有相应的使用价值来匹配,就算花了再长的时间,用了再好的材料,匠人再有名,如果做出来的东西不好,也不会有人追捧。品格端正的职人知道自己作品的价值所在,如果利欲熏心,他自己也知道作品不纯粹。在日本,「财迷心窍」是十分丢脸的说法,这已经是每个日本人所公认的,所以很多职人在做到自己满意之前会不断花时间更改,做出绝不让自己丢人的作品,而买的人也深知职人会这样做,因此这样的平衡让好的职人不断出现,也让买的人在生活中感受到作品带来的安心和快乐。所以,只追求金钱利益的手艺人并不能称为匠人,也无法受到好的评价。

宫崎县竹细工师广岛一夫

知日 在机械化与智能化日益发达的未来,手工艺品要如何留存下来,在手艺无人继承的情况下,技艺也将随之消失吗?

盐野 现在,日本的很多职人都已经消失了。每到这时候就会有人感叹说,还是江户时代好啊,明治时期的职人多优秀啊,好的职人越来越少啦,战前就没有这种时候啊。然而,没有需求的工作终将会被淘汰。手工艺的留存是有条件的:一、人们有所需求;二、手艺人还在;三、还有原材料。少了其中一个,这个手艺都不会留存。因为工业化进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效率主义盛行,这使得很多手工艺消失,随之而散的还有职人的价值观、生存方式、自然观和教育方法等。也许正是因为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才会有像我们这样的记录者存在,把它写成书,也会有想买的人存在。在中国也是这样,也有人开始做和我一样的工作,而这必将沉于时代之底,不会退却消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