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匠:与《中华手工》编辑的对话

 醉青YPS 2016-05-10




孙:从去年开始,人们开始大势谈论手工艺中用到的“匠心”“匠人”这样的词。或许因为我们正处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或许是如社会所说,中国其实缺乏日本的一种工匠精神,让人从心底佩服、尊重的精神。所以人们开始通过“匠心”“匠人”“匠魂”这样的词相互形容与标榜。但是匠,既有巧妙之意,但也形容平庸呆板,如匠气。


所以希望您能谈一谈对“匠”的理解。在这个工业时代,到底何为匠?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回中国缺失的工匠精神?







1.您觉得什么才算匠人?

 

 张: 匠人是手工业时代的技术活体,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相生的社会产物,个体的生活与时代的推进,都离不开匠人,他们是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文明生态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匠人是脱胎于农业底盘的一个群体,虽然半工半农形态更多,但两者都属于劳动阶层,在真诚而具体的劳作中,匠人更有技术上的艺能性,也有更加丰富的工艺上的规束性,农业是生活的基础,匠人使其更加有趣。

 

2.您接触过印象深刻的匠人有哪些?他们哪些地方打动了您?

 

   张:打动我的匠人有很多,不分行业,当然我更喜欢在朴素环境当中,植根生活,虔诚劳作的匠人。在这样的瞬间,我都会被打动。

 



3.成为匠人,必定得有匠心,可匠心在当下已成为一个泛滥的词,请谈一谈你对匠心的理解。

 

张:手工艺具有强烈的自律性,它是人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也是对自身的修持。我觉得真正的匠心是朴素、虔诚和智慧的。手工艺有技术化的层面,也有精神审美的层面,凡是美的艺术品,必然是心与手的和谐之作。其中,匠心是最深邃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匠心可能难以作为知识形态来介入,但它是最核心和动人的部分。

 

4.有匠心的人,会对自己制作的器物或作品有极致地追求,您有印象深刻的、工艺达到极致的、当代制作的中国器物吗?

 

张:匠心不是必然要与工艺的精湛程度相同步,也即是说,匠心不是通过工艺劳动的量化来体现的。工艺的技术部分可以量化,匠心无法量化。匠心可以使手工充满人性的温情,并赋予其理想或超脱的美。技与艺需要在作品的外化过程中调和,大体来讲,我不大看重炫技过多的器物或作品。从心态上来讲,它可能误读了美。工艺达到极致,应该是就技艺的良好平衡而言的,这样的作品当然也不少。比如杨士惠的牙雕作品,其手雕的蛐蛐,简直精工绝伦,但却让人感受不到炫技,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是很难得的,这其实是人的一种修炼和对美的呈现的境界把握。

 



6.我们所说的匠,多与民艺相关,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民艺物品已经脱离了时代,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于是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开始创新传统。您怎样看这样的态势?

 

 张:在工艺美术中,以实用艺术居多,因此它的时代性便更强。审美性虽然相对稳定,但也与时代相关。因此,民艺品随着时代技术、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的变迁而蜕变,这是历史规律。有些物品必然有其阶段性使命。我曾经提出过“生产性保护”的观念,关于“生产性”中大致有两个部分,一是指技术性生产;二是“再生性”生产,设计师对于审美风尚是敏感的,是时代的温度计,某些民艺的发展,需要借助“设计”来推进和转化,当然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7.在传统器物中,也有一些行云流水、巧妙的设计,这些都是蕴藏在生活中的智慧。您有推崇的一些传统设计吗?

 

 张:对于手工艺而言,好的设计还需要好的工艺来体现,古人将其称为“巧夺天工”。天工是指自然的造化之力,巧夺是指人工的巧妙介入。这种巧妙不是技术的熟练,而是恰当和谐的一种智慧。当然不同工种之间,“天工”与“巧夺”的成分是不一样的。我更推崇那种似无机心的作品,人工能与天工自然融合。比如我很喜欢耳杯,简约、功能,审美,能够做到和谐而无机心,显现出一种匠与物的相合,因此能够成为经典。

     



8.过去,手工技艺是靠家族传承,乡村是孕育它们的母体。可是城镇化建设几乎抽空了乡村力量,您觉得现在应该如何延续手工艺?


张:手工艺时代已经结束。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受大工业生产的冲击很厉害,相对于产速、工廉、量大、划一的机器生产及产品,传统手工艺不具有以经济学尺度衡量的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也不具有适应由工业制造主导的现代市场和竞争力。为此,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保护工作,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提供场所、经费等相关工作和社会舆论支持,积极扶持传统手工艺。当然,生产性保护主要是要激活手工艺的本身潜能和需求空间,传承人要在生产性保护的理念下,守住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积极开展切合社会需要的生产实践、努力制作和开发形式多样的产品,使传统手工艺融入社会现实,参与当代建设,和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9.我在《中华手工》工作的6年时间里,发现很多手艺人缺乏对自己职业的敬畏感,反倒是外界开始对过去不屑的手艺人有更多的尊重。如何才能找到手艺人或是匠人的灵魂呢?

 

张:手艺最初的生发是自给自足,这种自给自足或者是在同一种族、氏族、群落、村落或家庭中,因此,手艺在实用的基础上有情感要素。商业性的手工艺形态需要制度的监管和公共道德的营造。当代工艺的整体衰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手艺人缺乏对自己职业的敬畏感也不完全是其自身所愿,我们历来缺乏对手艺的信仰,我们要尝试恢复对手艺的认同和尊重,这项工作肯定比扶持产业经济要缓慢得多,但它才是手工艺发展的真正动力。其中,经济手段只是表层途径,还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慢慢恢复这种精神要素,从而成为社会的一种自觉和传统。

 



10.若是作为一个匠人,您觉得需要元素有哪些?


张:我觉得爱和自由是一切艺术的本质。这个爱可以表现为信仰、情感和态度,自由则是其心灵的状态,不要被欲望所累。在这样的精神基础上与技艺同步提升,他的作品才可能有一种静穆的、感动人的力量。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