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苗刀——“迎推”与“滑拿”

 武痴雷 2019-09-17

近日,研习苗刀之时又再次精读《单刀法选》,细细推敲每一刀势注解,深感程氏在刀法上的精妙绝伦,在武艺上的独步武林,对照“津门学艺笔记”,回味老先生之讲授,愈发为老先生之朴实论断而叫好:苗刀是好上加好的好玩意!

二路之起势,老先生说本来郭爷教的是刘爷的那套,也就是“抱刀”,他说这主要是教当兵的练习,简单易学,也能突出军威。后来郭爷到了国术馆也是这样教,按照老先生的原话就是四个字“照方抓药”,可谓经典。之所以变成了后来的“你我拔刀势”,是因为老先生觉得应该在刀套中体现出程氏的用心,尤其是出刀,程氏说“此因刀长,遇敌难时,难以出鞘,故以本阵中用刀者,你拔我刀,我拔你刀而用”。而这一调整老先生说也是得到了郭爷的认可,他说郭爷在武艺的传授上从不保守封闭,包括对于“劈挂刀”的调整。

问到老先生说为何“二路”一出刀就是三个“迎推刺”,他说“一路”里有三个“迎推刺”,称之为“三刺东洋”,而且这是苗刀最为主要的一个刀法,故而在“二路”中为了凸显这一刀法的重要性,一开始便是三个带着独流通臂拳“激搅连环步”的“迎推刺”,一鼓作气而又势如破竹。随后是一个颇为别致的“迎推刀”,少了“刺”,而其中妙意则尽在一个“推”字,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往右一推”,其效果是“开彼枪”,当然这并非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下面的一个“砍断枪”埋下了伏笔。且看程氏是如何设计:

彼复实扎我怀里,略偷左步于右,砍断彼枪。

程氏用词极为精当传神,一个“略”字则有了一份心机,并非需要一定的规格来框定,而是随心,更是“因敌而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魅力所在,诸如“少许”、“隐约”等等,看着没有西方度量的那份精确,却是出自“手熟”之后的一份熟稔于心和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品读苗刀——“迎推”与“滑拿”

研读到此处,忽然发现程氏对于此刀势的解析前面还有一个“先立外看刀势”,用意是“开右边门户”,再反复比划“迎推刺”和“迎推刀”的转换,觉得应该有一个顺畅的“衔接”,那就是“外看刀”。自从去年在津门和小董师兄一起研习苗刀,在“左右定膝”之间加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外看刀”之后,顿感“威风”了许多,便在一路中也加了,后来回读程氏著作,原来人家本来就有。老先生和梁师对于这一调整也是颇为满意,当然老先生说这仅仅是刀套中刀法的转换而已,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掌握和运用程氏的这些刀法。

对于程氏刀法中的“滑拿”和“花拿”,我觉得这恰恰是程氏融合了中国刀法的一个杰作,他在倭刀上得到了刘云峰的“颇尽壶奥”,应该是“谨遵倭法”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毕竟是一位优秀而卓越的少林弟子,精于枪棍拳棒等武艺,又有广博的见识,因此他把枪法中的“拿”完美地融入到长刀之中。我们且不必考究到底是“滑”还是“花”,而落实到技法上还是一个带有“圈”的“拿”,顷刻间完成了长刀的“刃背转换”,而又能御敌于身外,可谓传神!

老先生在讲授这一刀法时是拿着一根小棍,一个看似很小的圈,却是腰臂和腰背之力整合在一起,俨然成了一个“浑圆”,这和枪法中的“拿”亦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先生讲的特别仔细,特别是手腕的变化,他说一定要看仔细了,别模糊了。

后来看到小董师兄做这一刀势的时候带着身体的俯仰和吞吐,第一次是夜晚,极为震撼和叹服,觉得“滑拿一刀”竟然如此雄浑壮阔!而梁师做这一个刀势的时候却是干脆利落,带着步子的催动和逼进,起落间有一种霸气侧漏。建军师兄做这一刀法则是伴随着步子的颠跺和身体的顿挫,呼啸而过。

时常琢磨这几种不同的做法,潜心琢磨,比划,亦是慢慢地找一点感觉。

偶尔读到了二伟师伯写随父亲牛增华先生学刀的一段文字,写到了“滑拿”的做法。他说当年老爷子一定是要求“坐腰抖腕”,细细品味,再查阅学艺的笔记,回忆老先生讲授的瞬间,蓦然明白了原来老先生做作中的“缩肩藏头”即是“坐腰”,来自于劈挂,而要我关注他手腕的变化,则是那一个转换中的“抖腕”。为何要“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快速发力,完成刃背的转换,即用最敏捷和敏锐的力度完成一个刃背切换中的“拿”。

妙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