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林响溪 2019-08-14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迁都次数最多的朝代,其频繁迁徙的原因,学界至今仍无统一看法,给研究商朝历史增加了很多难度,同时也增添了不少乐趣。笔者认为商朝迁都的原因不能草率地将多次迁徙的原因简单归结于某一种或数种原因,而应分阶段、分时期进行分析,才有望得到正确答案。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甲骨文-“商”

"迁都"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迁都虽不常见,但也有不少范例,迁都的原因各不相同,效果也不相同。

如伊朗(含古代波斯),作为是西亚地区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伊朗历史上曾经拥有过32座都城,它迁都的原因极其复杂,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迁都的原因,政治、宗教、经济、地缘、军事、战乱、入侵、饮水、耕地、自然条件恶化、石油资源发现、环境污染、人口过剩、地震带等等,如今勉强保住了西亚大国的地位。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2公元前500年的波斯帝国疆域

又如巴西1960年为加快内陆开发(经济原因),将首都由世人熟知的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第四大城市),效果甚微,很多国人都没听过这个城市吧?类似的还有缅甸将首都从仰光迁到内比都(又名彬马那),当然缅甸政府迁都还有军事方面的考虑。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3巴西其实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五大国(854.7万)

还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至1300公里以外的努尔苏丹(原名:阿斯塔纳),是出于国家安全、地缘、宗教、经济和人口占比等原因考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哈萨克斯坦从因贫穷而被前苏联抛弃的中亚五国之一,发展到人均GDP9000多美元的中亚强国、大国(人均GDP是有前苏联粮仓和军事工业基地之称的乌克兰的三倍),是非常成功的迁都案例。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4哈萨克斯坦迁都图(距离1300公里)

商朝的迁都是否成功,我们用事实说话。商人在其五百多年的历史上一共迁都十三次,史称"前八后五"。汉代张衡《西京赋》中说:"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5西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

所以商人迁都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先商时期(尚未灭夏建商的商族时期)的八次迁徙,一个是商汤建国至盘庚迁殷早商时期的五次迁都。前八次迁徙使商族成为可以对抗夏王族的大族,并最终灭夏而代之;后五次迁都则让商王室摆脱困境、迎来中兴,创造了中国奴隶社会最灿烂的文明。从这两点来看,商朝的迁都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分析先商时期八次迁徙的原因,《史记·殷本纪》:自契至汤八迁。学者王国维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6商初时商属方国和少数民族分布图

1、始祖契自亳迁居蕃;2、契之子昭明自蕃迁居砥石;3、昭明又自砥石迁商;4、昭明之子相土自商迁商邱;5、相土自商邱迁居泰山下后复归商邱;6、商侯迁殷;7、殷侯复商邱;8、汤始居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

先商时期商族八次迁徙大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比较小的范围内腾挪,有时甚至只有几公里的位置变化,说明其迁徙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和拓展发展空间,在迁居亳之前,历代商先主应该还没有争雄天下的想法,其迁徙原因相对简单。

先商和早商时期最重要的城市无疑是亳,商族正是依托亳成长为大国,最终完成灭夏建商的伟业,并在仲丁之前的180年里一直作为商王朝的都城。仲丁继位后,在百年时间内,商王室进行了五次迁都。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7早商时期商都五迁示意图

仲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又传承了约270年,一直到商朝覆灭,再也没有迁过都,称为晚商时期。

早商时期时期的五次迁都是我们今天分析的重点。

商初的社会秩序在商汤时期比较稳固,但在他死后,不易操作的王位传承制度造成王室内部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的,王族内耗严重;后代商王和奴隶主贵族的生活越来越腐化,对奴隶的剥削加剧,奴隶与贵族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而周边方国和少数民族不服管束、时常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每每处于崩溃的边缘。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8商汤像及简介

五迁时期的商朝文明实际上处于停滞发展阶段(考古发现可佐证),商文明真正的成果集中在殷商时代。盘庚迁殷后,几代商王衰败的局面得以扭转,到武丁时期,商朝的国势达到鼎盛时期。但盛极必衰,统治阶层的腐朽、频繁的征伐战争、残暴的阶级压迫,使得商朝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在商纣王时期爆发,商被周所取代。

总体来说,后五迁是商王室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的统治中心迁移,与前八迁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应该分开来分析。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9盘庚迁殷

这里将学界几种主流的商朝迁都的原因加以梳理鉴别。

1、水灾说

由学者王国维持提出。认为商的都城处在黄河中下游,经常遭受黄河泛滥之苦,所以不断迁徙都城以躲避水患。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首先,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早商的几个都城都建在离河比较远的高地,虽可能遭受过水患,但没有长期受水患侵扰的可能。亳作为早商第一都,从商汤到仲丁一共传承了六代十王,跨度约180年,如果时常有洪水侵扰,不会那么久才决定迁都。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0郑州花园口决口事件历史图片(1938年)

其次,倒是晚商都城殷都,甲骨文上有多次遭受洹水侵扰的记录,却坚持了270多年没有迁都。显然水灾说不能成为商十三迁的主要原因,这也是笔者所说,不能简单分析一种原因,以一言而弊之。

2、游牧、游农说

游牧说由近代学者丁山提出。认为先商和早商时期,商民族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类部落状态",商民族当时基本没有掌握农业,经济状态主要是渔猎和放牧,所以商朝历次迁徙的地点往往是水草丰美之地。这种说法仍难自圆其说。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1游牧民族

首先,亳都作为早商都城180多年,如果商人是游牧民族,这段期间为什么不迁都?其次,考古资料和甲骨卜辞都证实了,在商朝早期,农业就已经是商人最主要的产业,牧业只是农业生产的附属产业。

近代学者傅筑夫在游牧说基础上又提出了游农说。"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因此迁都并不是为了"游牧",而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制。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2刀耕火种,劳动效率低产出少

游农说认为,盘庚迁殷之前,商人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阶段,焚烧林地,在灰土上播种,不知道翻耕和施肥,一旦地力耗尽,就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区开辟新的农田。而盘庚之后,商朝的农业水平提升,所以商人定居了下来。

这个说法也不成立。考古资料显示,早商和晚商的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变化,农业技术也没有出现革命性提升;其次,游农说也无法解释亳都存在180多年的原因。

3、控制战略物资说

由美籍华人学者张光直提出。他认为青铜是商朝的重要战略物资,而商朝都城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逡巡迁徙,是为了便于采矿。

可众所周知中原地区缺少有色金属,商朝迁徙涉及的冀、鲁、豫、晋四省中,只有河南省有相对较大的铜矿(鲁西南根本没有具有可开采价值的铜矿),同时中原地区缺乏锡矿、铅矿资源。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3我国的铜矿资源分布图

另一方面,通过对商代遗址中青铜器作坊残片的研究发现,其来源于远方的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可证明商代都城迁徙与追逐原料产地无关。

其实笔者认为在夏商时期,中国疆域面积较小,一定存在着类似于丝绸之路的金属矿石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中原地区对铜、锡等战略物资的需求,同时这条贸易之路也促进了中原王朝和其他地区(主要是南方)方国部落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和成长。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未来必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4美丽的孔雀石是很好的铜矿石

4、去奢行检说

去奢行检说认为,商朝的奴隶制度造成贫富分化严重。迁都可以把掌握大量财富的贵族迁离旧都,让他们放弃当地的田产房屋,又能够打破贵族在当地的关系网络,商王室在迁都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缓解阶级矛盾,巩固王室统治。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5朱元璋和江南首富沈万三(影视剧照)

历史上秦、汉、唐、明等朝代确实都有迁徙富户入京居住的记载,但都是在开国之初时实施的政令,其他时间并未使用。其实,通过迁都来削弱既得利益集团实力的想法极不靠谱(韭菜不是这么割的),很容易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杀一人可安天下的借口太好用了,桀纣是怎么死的?这种走钢丝的方法,偶尔为之尚可,绝不能多次施展,否则就是作死!另外,该说法也无法解释盘庚迁殷后为何270多年不迁都,难道所有人都忘了这个好方法?

5、王室纷争说(内乱说)

王室纷争说认为,商朝是部落社会向分封制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成员和其他贵族的势力非常庞大,商王虽较其他贵族强大,但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有时某些大贵族的势力甚至会超过王室,迁都是弱化大贵族的避祸之举。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6殷商王室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造成矛盾重重

这种说法稍微靠谱一些,但也不全对。早商时期王室动乱的根源是其王位传承制没有选择更合理的"嫡长子"制,而采用了更加古老的"兄终弟及,弟尽长子继"的部落传承方式(参看前些年的沙特),造成了王位继承顺序混乱,著名的"九世之乱"就由此而来。而盘庚迁殷之后,王位传承虽然也有兄终弟及的情况,但主流是父死子继,保证了王权的平稳过渡。

但王位纷争说也不能解释早商前期,同样存在王位纷争,为何180年不用迁都来解决纷争?

以上是商朝迁都的主流原因,笔者认为还应加上两条,一是殖民扩张;二是贸易文化扩张。

商灭夏之后,夏的残余势力依然围绕在商国周围,此外山东苏皖地区的东夷各方国也未臣服商国。而商国国内日益壮大的贵族阶层,对奴隶的需求和对土地、财富的渴望日益增加;同时商朝发达的手工业和富裕的商人们,也需要更便宜的原材料和新的市场。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7商朝实际控制力最大时的版图

所以商建国后继续向四方征战、扩张,拓土开疆的同时,掳获大量奴隶,同时输出商品和文化。从商汤到大戊(仲丁的父亲)年间,商国的目标都是向南方发展,后来迫于西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加剧,只能转向西北,打败晋西南和关中地区的势力后,又转头对付东夷各部,最后回到商朝统治区域中心。

所以早商迁都顺序也是先西,再北、又向东,最后来到安阳地区,这与考古发现和甲骨卜辞记录相吻合。受其影响,江汉流域的商代遗迹中,早商文化痕迹较多,晚商遗迹几乎消失,说明这时商人已经放弃了经营南方。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8再看一遍商都五迁示意图

正因为这种长期作战状态决定了商朝不得不迁都,因为上古时期交通条件落后,后勤系统难以支撑军队远征,所以都城往往会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而迁移。后世历朝历代设置东西南北都、陪都等,很多都是出于军事目的,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都很低的商朝,提升后勤补给能力最省力、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迁都。

甲骨文上的辉煌(十一)--探寻商朝频繁迁都的秘密

50.19古代军粮押运直接关系到战争的成败

盘庚迁殷后,东夷的反抗一直连绵不绝,西北方少数民族也未完全肃清,商人无暇南顾,所以其后270多年商都没有再迁移。

总的来说,早商频繁的迁都,与水灾、农业生产方式和追逐战略物资没有太大关系,与缓解贫富分化、弱化贵族势力有一定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巩固王权和开疆扩土,所以商王室迁都的选择在当时是正确的、积极的。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