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6条行为经济学法则,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剑胆琴心8wsuyq 2019-09-17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多都认为自己的消费或者说经济行为是理性的,都在避免损失利益。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你很可能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或者被商家套路了!

不信?看看下面这些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你就知道了!

这6条行为经济学法则,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1、对比效应

在决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同时面临很多个选项,这样一来,我们的判断就很难做到客观和独立。换句话来说,当出现一个明显更差的选择时,我们更有可能选另一个选项。

例如:如果想卖出一件夹克,往往不需要降价,而只用在它旁边挂上一件质量差不多或较差,价格反而高的夹克。有了对比,就会让消费者觉得另一件夹克质优价廉。

2、折中效应

假如你去买橙汁,下面有两种橙汁(橙汁的量都一样)可以供你选择:

A橙汁12元,B橙汁25元,这种情况下的实际结果显示,选择A和B的人差不多。但如果增加了一个选项,A橙汁12元,B橙汁25元,C橙汁58元。此时,选择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约有70%的人选择了B,20%的人选择了A,10%的人选择了C。

这个现象就是“折中效应”,当我们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时,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看起来更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

这个效应现实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理发店、餐厅,都会利用这个效应来实现他们的销售目的。

这6条行为经济学法则,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3、交易效用

交易效用的意思是说:人们的心理预期价格减去商品价格的差,如果这个差值为正,人们就会认为这笔交易是划算的,从而购买;如果这个差值为负的时候,我们的购买欲就会降低。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价格,这本来应该是可以让我们理性决策和效的。但大多数人心里的交易效用,其实都不是精确计算之后得出的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按照倍数或者百分比来计算的,从而让我们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

商家都喜欢靠打折促销来吸引消费者,就是因为打折的方式把优惠直接用比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4、锚定效应

“锚”比喻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锚沉入海底后,船就被固定在这片水域中,不会随海浪漂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一样,第一印象就像一个锚沉在我们心里,会影响对后面事物走向的预期。

在打折促销里,商品的原价就是我们脑海中的那个“锚”,通过参考原价,我们才觉得优惠,想要购买。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商家的开价就是“锚”,会成为我们还价的基准。除了价格,购物体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预期,也都可以被 “锚定”。

这6条行为经济学法则,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5、损失规避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失去的痛苦要远远大过得到的快乐,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效应。比如总是展示危险与不安的保险业,和热衷于打广告的制药业和保健品行业,赢利都是建立在人们对失去的恐惧上。

不过,“得”与“失”往往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只需要改变一种表达方式,失就会变成得。比如在描述手术风险的时候,说“手术的成功率是70%”和说“手术的失败率是30%”,会让病人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虽然人们普遍会倾向于规避损失,但当收益比损失大很多时,人们还是会鼓起勇气承担风险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抵御利益的诱惑,那只是因为诱惑还不够大而已。研究表明,当收益达到损失的两倍以上时,人们就会开始冒险。

6、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就是过去已经投入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就像是已经沉到水底的一块石头。大部分人都会因为心疼以前的付出而继续投入,即使这样可能亏得更多。

沉没成本效应在股票投资者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很多人在股票连续下跌的时候不愿意“割肉”,反而继续追加补仓,希望这只股票将来能再涨回去,结果却被越来越深地套牢。

实行会员制的超市也是在利用“沉没成本”来捆绑住消费者,让交了钱的顾客更频繁地购物。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可以巧妙利用 “沉没成本”来激励自己,比如办一张5000元的健身卡给自己坚持运动的动力。另外,由于“沉没成本”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的特点,所以月卡、分期付款等形式能更好地利用“沉没成本”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