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豆蔻”来形容少女?最早起源于杜牧,很有深意

 玥儿文史 2019-09-17

在古代,女孩七岁的时候称为“髫年”,十二岁的时候称为“金钗之年”,十三岁的时候称为“豆蔻年华”,十五岁的时候称为“及笄”,十六岁的时候称为“碧玉年华、破瓜之年”,二十岁的时候称为“桃李年华”,二十四岁的时候称为“花信年华”,今天来说一说为何古人喜欢用“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最早起源于杜牧,十分有深意。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创造了晚唐诗歌的高峰,影响很大。杜牧的古诗,受到杜甫跟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跟抒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别有一番境界。杜牧的七言绝句,含蓄精炼、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情景交融,而其中的一首《赠别》,正是“豆蔻”少女的出处。

《赠别》全诗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翻译过来就是:十三四岁的少女,身姿轻盈,像二月的豆蔻花一样娇美。春风中看遍了扬州十里长街的佳丽,卷起珠帘卖俏风袋都不如她漂亮。

这首诗写于公元835年,当时杜牧调任监察御史,即将离开扬州奔赴长安,于是作了此诗给扬州一位相好的歌女。第一句点出了歌女的年纪以及美好轻盈的身姿,虽然没有一个人称和名词,但却将少女的形象生动鲜明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第二句转而写二月的豆蔻花,将豆蔻花比作歌女,“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子渐渐展开,花渐渐绽放,人们摘取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取名为“含胎花”,将此花比作小歌女,形象优美而贴切,花在枝头随风颤动,“豆蔻梢头”暗中照应“娉娉袅袅”,十分精妙,远超“如花似玉”这一类的形容。


唐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第三句“春风”二字渲染了大都会的富丽豪华,描写了十里长街,车水马龙,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第四句将扬州的繁华盛景一并托出,并且用扬州所有的美人来突出歌女一人之美,效果惊艳。

杜牧的这首诗,从意中人写到豆蔻花,从豆蔻花写到扬州歌台舞榭,再从歌台舞榭写到众多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全诗仅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语言空灵清妙,尽得风流。“豆蔻”二字也因此广泛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十分贴切,富有深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