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密有座千年的“地下宫殿” ,令世人惊叹!你去过吗?

 昵称64114534 2019-09-17

一千多年前,打虎亭汉墓,已经掩埋在残柱断垣之中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看到的一定是一幅残破不堪的荒凉景象。在《水经注》中,他记载下了打虎亭汉墓的情形:“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河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侧树二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

到了清代的登封籍地理学家景日畛到打虎亭汉墓游览时,除高大的土冢外,整个陵区一片野草荒原,连陵墓建筑物的踪影都看不到了,他在《说嵩》中感叹道:“迄今日,荒原阡阡,独有野人垄上歌耳,为伯雅之踪,而密人无有知者。”

“一墓包含东汉史,万目观止万目奇。”1800余年的时光里,没有人知道打虎亭村这一带沃土之下,埋藏着一座让人叹为观止的“地下艺术宫殿”。等到它惊现于世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

打虎亭汉墓,与其说是一座墓葬,不如说是一座“地下宫殿”,一部行走在地下的汉代文明史。汉代的生活、礼仪、生产、艺术,汉代的信仰、世俗、风情、习惯,从衣、食、住、行到迎送礼仪,从当时的日常生活到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它尽数囊括,一网打尽。所有这一切生活图景,都是通过墓道石刻与彩、墨相间的墓室壁画完成的,而墓室石刻和壁画面积之大、之完整,让文物专家吃惊,在已出土的汉代墓葬中绝无仅有。

难怪人们惊呼:打虎亭汉墓,堪称“中华东汉第一墓”。

打虎亭汉墓大门

打虎亭汉墓墓塚


汉墓群、“常十冢”

及神秘的墓主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镇打虎亭村及周围一带的地面上,还分布着10多个高大的封土冢。当地上点年纪的人都有这个印象。用考古专家的话讲,这里存在着东汉时期大型墓葬群,这些墓葬,应该与东汉时期的上层官吏有关。现在,我们讲的打虎亭汉墓,只是这汉代墓葬群中最大的一个墓葬。

据考,打虎亭汉墓的一号墓墓主人,为汉代弘农郡太守张伯雅。另外,近年又有专家考证认为,打虎亭汉墓是东汉大常侍侯渊之墓。大常侍为百官之首,地位十分显赫,称此墓为“常侍冢”。

1800多年过去了,墓主人的身份还在进一步考证之中。不过,民间广泛流传的民谣和传说故事,更为墓主人的身份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常十冢,补子庙,金子、银子十八窑”,当地的民谣中说的 “常十冢”,就是今天的打虎亭汉墓。“常十救主”的历史传说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一度篡夺了西汉政权,废汉立新。当时居于河南南阳(其时称“宛”)的汉朝后裔刘秀为了夺回王位,恢复汉室,遂率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带交战中,刘秀兵败,被王莽追杀。刘秀逃到打虎亭村外时,遇到正在犁地的常十,就说:“你救救我吧!”常十说:“我一个犁地的,咋救你哩?”刘秀说:“这好说,你把我犁到土下,让一层薄薄的土盖住我,等犁回来,你再让牲口站到我身上,他们就找不到我了。只是要让马抬抬脚,别往狠里踩。”民间有关“牲口空蹄”(也就是马站着时一只蹄子实踩,一只蹄子抬着)的说法,据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常十如是做来,不一会儿,王莽带追兵来到,问常十见到有人跑过来没?常十说没见。追兵一听,就知道常十是说瞎话,因为刘秀除了这条路,并无他路可逃。王莽一怒之下拔剑杀了常十。杀死常十后,王莽又带兵把地下扎了个遍,唯独没有扎牲口站的地方,就这样刘秀逃过了一劫。

刘秀即位后,为了报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了报恩寺纪念常十外,还将打虎亭村一带赐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后代的家族墓地。于是,当地群众就把打虎亭汉墓说成是“常十墓”,把地面上的土冢称为“常十冢”。

在当地,有关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刘秀被王莽追到打虎亭村时,情急之下躲到了常十家里,与刘秀长相颇似的常十急中生智,与刘秀互换了衣服,佯装刘秀继续逃跑,刘秀由此幸免于难,常十则被王莽追上杀死了。后来刘秀为了报答常十的救命之恩,就修了这座大墓。

如今,打虎亭村附近还有“报恩寺”,“补子庙”等古迹,据传都与“常十救主”有关。也许,这些民谣、传说早已向人们透露了一个信息:之所以打虎亭村一带会有这样大规模的墓葬群,有这么多丰富的传说故事,必然是因为,那位一直隐身在历史深处的墓主人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身份。

打虎亭汉墓地宫


奢华的地下宫殿

从新密市区出发,西行大约8公里即到打虎亭汉墓。通往打虎亭汉墓的神道两边,排列着石马石像等,前行不远,一个雄伟气派的仿汉风格的阙门,就是打虎亭汉墓的大门,门额之上是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题的五个金色大字:打虎亭汉墓。

进门,沿宽大的广场南行六七十米,可见一高大的土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打虎亭汉墓。打虎亭汉墓实际上是由一高一低两座墓组成的,高的冢底周长约220米,冢顶中高15米,巍峨壮观,雄视四周,有一种傲然而立,舍我其谁的霸气;矮的冢底周长113米,冢顶中高约8米,平和柔婉,似在不经意间抛洒不尽的风情。


龙脉之地留汉风

打虎亭汉墓是一座“鸳鸯”墓,高的墓冢埋葬的是男主人,低的应该是他太太的墓室,两墓冢相偎相依,不离不弃,似在延续着生前的夫妻恩爱。

拾级而上,有一现代人建的牌坊立于墓前,牌坊有一联,曰“遥观黄河早年终为人间古,墓依嵩岳千古尚留汉代风”。站在土冢之上,周围地势一览无余,墓冢南有一条土岭,是杨岭,杨岭之下,按风水来说是龙系,龙头在西,龙尾在东。这就可以理解东汉的墓主人为啥在这里平地起一个大墓冢了。

1960年,打虎亭汉墓得到发掘;1971年,有关方面组织人员,用了10多月时间对100多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临摹;1991年,出于保护的需要,打虎亭汉墓管理处又在打虎亭墓地复原一座打虎亭东墓(壁画墓),原墓不再对外开放,壁画得以完善保存。

打虎亭汉墓距今1800多年,属东汉时期典型的夫妻墓。西边的墓室较大,南北通长25.16米,中部最宽处17.78米,墓内各室和甬道的顶部与墙壁上,多刻有大量的石刻画像,被称为“打虎亭汉画像石墓”,东边的墓室稍小,南北通长19.14米,中部最宽处16.56米,墓内各室和甬道的顶部与墙壁上,多绘制有丰富的彩、墨色壁画,所以被称为“打虎亭汉墓壁画墓”。这两座墓室,从地平深入地下近7米,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东汉墓之一。


“庭宅院落”的结构格局

打虎亭汉墓的两座墓室结构基本相同,是仿阳宅而建的阴宅,都筑有6个室,有甬道,甬道安有石门,石门由石门额、石门框柱、石门槛和两扇石门等构件组成,各室都是拱顶直壁形。专家认为,这种形制结构和布局与中原地区的“庭宅院落”形式十分相似。以“打虎亭画像石墓”为例,依次从南向北进去,可以清晰的看出来这个格局。

从画像墓南侧沿着台阶往下到墓道底部,是5米多长的甬道。甬道北头是两扇大石门,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雕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和图案花纹,它象征的是宅院的第一道门。过第一道石门,即前室甬道,就进入象征迎接宾客的前室,一般为男仆人迎接宾客的地方。

穿过前室继续北行,又出现一道石门,叫中室石门,也即庭宅的“第二道门”。过了这道石门,墓室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中室,也称为“中庭”或“堂”。

在中室的西北侧是后室,有后室石门和短甬道,它是整个墓室的主要部分,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里面,象征着庭宅中的“寝”,即墓主人生前睡觉的地方。后室的石门与墓道、前室石门、前室、中室石门在一条直线上。

后室的东侧是北耳室,相当于庭宅中的“房”,即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也作为主人宴饮宴请宾客使用,所以又称会客室。中室大厅的东壁偏北,是东耳室在,象征着庭宅中的“厨”,即现在的厨房。另外在中室大厅的南壁东端,还建有用做饲养马匹和放置车辆的南耳室。

整个墓室,仿佛如今生活设施齐全的五室一厅套房。


令人叹为观止的

东汉雕绘艺术馆

打虎亭汉墓自1978年开放以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游人,打虎亭汉墓的壁画让许许多多人着迷,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领略这1800多年前的特殊杰作。

据统计,在打虎亭汉墓内,保存有200多平方米的精美石刻雕像和3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可以说是一座色彩绚烂的汉代艺术宫和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对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文化、绘画雕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升天图


包罗万象的东汉生活全景图

仔细品味过打虎亭汉墓的人,都会惊叹其规模巨大的石刻画像和壁画,那是一幅东汉时代的生活全景图,生动描绘了东汉时期中上层阶级的生活情况。

“打虎亭画像石墓”,墓内除各室石门构件上雕刻有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外,在室与室之间甬道的顶部与墙壁的石面上,都雕刻有各种画像,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一类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如《迎宾图》《车马出行图》《饮宴图》《疱厨图》《收租图》《门吏女仆图》等,画像主要是雕刻在一号墓各室之间甬道墙壁中部的主题画像。一类反映了神仙思想、升天成仙、打鬼迷信的内容,如“龙吃妖鸟”“瑞兽怪禽”“人首螺身像”“人头鸟身”等,是墓主人臆想死后能够升天成仙的所谓“仙人”与“异禽怪兽”活动于天空云气间的石刻画像,这类画像主要雕刻在各室之间甬道的顶部及甬道墙壁中部主题画像周围的边框与界框内。另外还有为这些画像做陪衬的、复杂繁缛的星云纹、龙纹等装饰纹样。

车马出行图

“打虎亭壁画墓”,与“画像石墓”有明显不同。在砖砌的墓壁上,涂有0.5米厚的白灰,在打磨平光的壁面上,绘制有300多平方米的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分为彩绘和墨绘两部分。绘制有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侍女图》,迎来送往车骑不绝的《迎宾图》,还有墓主人大宴宾客、观看百戏表演的《饮宴百戏图》,以及反映来世进入仙界及过神仙生活的《升仙图》《神仙图》《相扑图》等。

一边是物质层面的享受,一边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打虎亭两座汉墓的画像中,除了车马出行、收租、宴饮的场面外,还有大量的娱乐杂耍场面,足见汉代人是很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的,他们把精神和物质看得一样重要。走进墓室,一幅幅汉代生活图景渐次展现在你眼前,有马牛成群车成行、有仓楼高耸谷成堆、有众奴劳作备宴忙,而主人则在家仆的忙活中与客人坐在席位上饮酒作乐,可谓从生产到生活、从家庭到社会,面面俱到,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世所罕见的汉代雕刻绘画艺术

打虎亭汉墓的雕刻与绘画艺术,十分引人注目。它的规模之宏大,画像内容之丰富,雕刻艺术之精湛,创作手法之独特,在目前我国发现的汉墓中十分罕见,对研究国内外雕绘艺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车马出行画像石

狩猎画像石

石刻画像的雕刻方法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凸起浮雕,主要是雕刻在两墓各室石门构件正面和部分背面中部的“铺首衔环”部分。另一种是深减地浮雕,主要见于两座墓的前室石门与中间石门的正、背两面“铺首衔环”周围石面上的异禽怪兽与云气纹界格式石刻画像部分,以及两座墓的墓道填土中出土的部分石刻画像残块上。还有一种是浅减地浮雕,也被称为阴线刻浮雕,这是打虎亭汉墓石刻画像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雕刻方法,它是在拟雕刻画像的磨光石上先绘出或刻出画像的轮廓边线,并在画像与画像边线的空白部分,用平刃刻刀将石面刻削去深2~3毫米,使画像部分显得略为高起,然后再用刀尖雕刻出各种画像细部。

这几种形式的雕刻刀法,是研究雕塑和线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当下,进入墓室,还可以清晰看到,在高大庄严的石门中央,铺首面目狰狞,口衔门环,双目炯炯,石门四周又刻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保卫四方,构图精细,富于层次,整个石门显得庄重美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