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翼 刘悦 本文转载自王翼心理(ID:wypsychology) 9月2日,安徽阜阳,某幼儿园开学第一天,上演“大型灾难片”,孩子们坐着哭、躺着哭、成群结队一起哭…后勤园长说,大多小朋友情绪都比较稳定,闹得厉害的主要是男生。 在昨日的开学,不仅孩子哭,家长也哭。在送孩子上幼儿园后,孩子的爸爸在和孩子的奶奶通电话时,嚎啕大哭不止。奶奶在电话对面也忍不住掉下眼泪。 为什么一到开学就会上演“难舍难分”的情景呢? 焦虑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当然儿童也会产生焦虑情绪。正如在面对上学时,他们会恐惧分离。 01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是婴儿或儿童发育的正常部分,是指与某人或某地分离时产生的过度且不适当的焦虑、恐惧、忧伤等负面情绪。 虽然成人和儿童都会被分离焦虑所影响(成人7%,儿童4%)(Shear, Jin, Ruscio, Walters & Kessler, 2006)。但儿童患者表现出来的情况往往更加严重。 有时,仅仅是短暂的分离也会致使儿童产生过度的惊慌。 这类焦虑可以通过父母学习情况处理相关情况的有关知识,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培训来预防。 焦虑障碍在童年期很普遍,许多父母很自然地想保护他们的孩子免受情绪痛苦;但实际上父母的很多行为不仅无效反而会强化孩子的回避行为。 例如林心的4岁女儿莉莉-- 患有严重的焦虑症状。 当林心送莉莉到学校时,莉莉哭个不停并紧紧拉着林心不放。 林心(高中时代曾被认为是全校“最害羞”的学生)说,“必须有个人帮助我,我才能把女儿从我身上拽下来;看着她那么痛苦、那么害怕,我很难受,我经常在上班时坐在我的办公桌前哭。”
林心(在华盛顿市的一个政府机构上班)说她自己(在教堂与饭店)一开始会鼓励莉莉独自与其他同龄儿童玩耍,但莉莉“哭个不停,于是我们就放弃了,我们也很沮丧难过。” 02 儿童焦虑基本知识 焦虑障碍在童年期很普遍(分离焦虑或陌生人恐惧)
儿童在考试前会出现考试焦虑情绪:这会刺激他们去复习课本内容,好好准备。 然而,当焦虑已经损害到儿童的基本社会功能--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交朋友甚至导致严重的负面情绪--焦虑就发展成了一种心理疾病。 焦虑的儿童往往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心理问题躯体化:如头痛、腹痛、腹泻或便秘),但没有明显的生理致病原因。 在美国,焦虑障碍在儿童间普遍存在:根据2010年出版在《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1/3的未成年(≤18岁)个体患有焦虑障碍,女性患病率高与男性。 该领域的心理专家也表示,许多父母出于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痛苦、回避那些导致痛苦的诱因;但是父母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如今,心理学家与治疗研究团队越来越关注如何改变父母的行为以便更好地帮助焦虑儿童。 例如,某些父母可能因孩子害怕恐惧陌生的环境或人多的社交场合
但这会给孩子们传递一种信息:这种(正常)情况太危险了,我无法应对。 虽然父母的帮助会立刻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但结果可能导致儿童越来越焦虑、父母压力越来越大。 Andrea Chronis-Tuscano(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说,“帮助这些焦虑儿童回避这些情境,确实会使儿童短暂缓解焦虑,但会带来长远的痛苦,百害而无一利”。 允许儿童回避那些压力情境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发展重要技巧和建立(能够处理新挑战的)自信的机会。 “其他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社交情境,那些回避的孩子注定落于人后,短暂的焦虑缓解会在未来付出巨大的代价。” 03 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 某些儿童的焦虑障碍在学前已经出现; 但根据2005年发表在《普通精神病学文献》(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起始发病年龄中位数为11岁;不同的是,心境障碍和抑郁为30岁。 儿童期最普遍的焦虑障碍为分离焦虑、社交焦虑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儿童非常恐惧父母的离开,经常担心会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儿童害怕与同龄人交往,在玩耍约会或派对期间往往会出现负面情绪; 广泛性焦虑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儿童往往会被焦虑所吞噬,几乎在所有事上(从家庭作业和足球比赛到家庭作业,日常考试)都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进行安抚。 04 风险因素以及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焦虑儿童的父母行为能够扭转局面--也有可能恶化儿童的症状; 然而,他们一致认为教养方式仅仅只是众多(导致焦虑)因素中的一个。 2007年发表在《临床心理学回顾》(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杂志上的一项有关该主题的科学综述表示,平均来说,教养方式只对儿童的焦虑症状起到4%的解释作用。 尽管某些父母的教养行为--如过度控制或不给予自主权--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而基因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双生子研究发现,基因对个体的焦虑障碍发病风险起到30~40%的解释作用。 许多科学家认为焦虑儿童会引起父母的过度保护; Anne Marie Albano(哥伦比亚大学焦虑与相关疾病机构负责人)说,“父母认为如果任由孩子焦虑、哭泣是在毁了孩子;另外父母会担心孩子会怨恨自己”。 心理学家并没有一味地将儿童焦虑根源怪罪于父母。 社会可能带有偏见,往往将孩子患有精神疾病的责任都归功于父母--特别是母亲。 上世纪50年代,将儿童的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都归因于冷酷、无情的“冰箱”妈妈。 甚至现在,还是很难测量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焦虑症状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了多大的作用。 Daniel Pine(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有关发展和情感神经科学内部研究项目负责人)强调,大部分的研究都属于观察性研究,科学家也无法将儿童随机分配到某种不利的教养方式下进行随机双盲的比较分析。 焦虑会产生深刻且消极的发展性影响。 2007年发表在《BMC大众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478名学龄期儿童被试)显示,焦虑症状与学业表现有负相关关系。 一项于2010年发表在《焦虑障碍》杂志上的研究(共有140名8~14岁的儿童被试)发现,患有焦虑障碍的儿童更有可能遭受过欺凌; 其他研究显示,这些孩子朋友更少,与同伴相比也更少人喜欢。 患有焦虑障碍的儿童也有患上其他心理疾病的风险,如抑郁、药物滥用甚至自杀,所以应尽早识别出焦虑儿童以及尽早治疗。 05 焦虑儿童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帮助或是恶化儿童的焦虑症状,Eli R. Lebowitz(美国纽黑文耶鲁儿童研究中心的焦虑和心境障碍项目的联合负责人)强调“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焦虑关系”,即“旨在短暂减轻儿童焦虑症状却增强儿童回避行为的父母”; 这包括睡在分离焦虑障碍儿童的身边或反复回答广泛性焦虑障碍儿童的无数问题(强化焦虑障碍儿童的安全性行为)。 Jill Ehrenreich-May(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针对儿童焦虑提出了治疗方法,即教会父母识别一系列加剧儿童焦虑症状的“有问题的教养方式行为”。 除了过度保护与过度控制,她还提出了过分苛责和父母对孩子态度的反复无常会导致儿童对困难情境的回避行为。 儿童会持续向父母寻求确认以避免焦虑事件,将他们的父母看作是一个自动售货机,因为儿童知道“如果我一直坚持问下去,我一定会赢的,”她说到。 态度的前后一致性对于林心女士和莉莉很重要。林心和他的女儿莉莉都参加了马里兰大学(针对社交焦虑高危儿童)的研究项目。 这个项目需要林心针对莉莉--就像一块牛皮糖一样黏住不放--将她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并采取奖赏机制,以便于对病情进展的测量。 以在饭店点菜为目标,首先当林心为女儿点菜时,莉莉只需要简单地看一眼服务生; 然后莉莉需要指出菜单上自己想要吃的东西。 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步骤实施,对于莉莉来说容易执行,也有利于林心坚持治疗计划。 最后莉莉可以在饭店点自己最爱吃的意大利面和匹萨。“我对服务员说了‘谢谢’”,莉莉骄傲地说。 参考文献: https://www./articles/the-right-way-for-parents-to-help-anxious-children-1512755970 「泊恩声明」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最终解释权归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所有。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