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家谱论文018】张良材:谱书声声

 乐呵呵DA馆 2019-09-17

沅州张氏,不忘初心,十年春色。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那近年第七次续谱,新印之谱书,古装古色,书香满口。

带着温馨,语言通俗,恰似昆仑山巅之松影,笔意奔放如其诗;清简自然,朗朗上口,又如唐诗宋词之悠远,苍劲雄姿载族史!

那进士翰林之笔峰,笔意蹁跹,文采斐然;旁征博引,写族史小故事,还原一个千年大家族!

在家里,人人都有自己最爱之物。现在,我最爱好之物,是家中之谱书,积淀千载,有家书,有词赋,有始祖传奇,有迁徙记,有墓志铭,有世系图表,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屋。

那谱序散文“千里蜀道,寻孤本”、“敬大宗,以收族”、“木有本,水有源”、“百忍家声,千秋世泽”、“家之有谱,国之有史”、“恢弘家业,光我家声”“窑湾塘赋”、“龙溪口赋”、“张日仑诗选”、“沅州晃州古迹”、“晃州祠记”,涵盖了整个家族史记之元素。

文理兼备,笔直光滑,素白平淡,钩沉出一个名门望族之世家风范。璀璨谱序,古之遗存,文风流丽,独步天下之妙文,为宗亲家里,可读、可懂、可藏之宝典。

人生在世,天地之间,读书作文,修炼磨练,喜者自喜,厌者自厌。亦不期望,万众一致,像我一样迂腐,沉浸在苦苦耕读之中。但求能为乡间子弟,穷搜博彩,编撰谱书文献,请来鲜活史话,以史为镜,塑造后生人格力量,也就够了!

叹曰:“沅州水,史承载;天马徕,径千里。尧舜禹,汤文武;秦始皇,康乾帝。草根者,名千年;载谱书,立如松;明世系,亲血脉。潮起潮落,星斗转移,草木春生,山明秀水,林深泉清,闲暇之间,一壶茶,一族史,寻找谱书中的乐趣,开始惬意之旅,追先贤之遗风!”

嗟乎!万石家业,传至后辈,最终也无非是——谱书。千百年来,家中万千之藏宝,传至今日,无非也是——谱书。因为,谱书,是宗亲茶余饭后,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亲朋之信,启迪后人传承“万石家声”之启蒙导师!谱书在,先贤在!进士在,博士在!庄屋在,祭祀在!家风在,家训在!

每当,你枯燥、烦闷、拘束之时,那就阅读自家之谱书。翻阅族史,跟后人摆谱,叙说字辈歌来历,打开你那另一个精神世界心结。借谱书之经,承先贤之纬,敬畏于祖先!敬畏于谱书!慰藉你的心灵,重新铸造,你那新的人生信仰,尽忠报国!

天之苍,野之茫;心之静,宁之远;研族史,传百世。南宋兮,吾族始祖金城公,出身太学,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检讨,擢文林郎,通判黔州,纠弹刺史。公补卢阳令,结庐沅州,为南宋江山赴国殇。公之侍卫,一代接着一代,居桃溪庄屋,为其守陵护墓,长达七百余年。

公生吉翁、存翁、志翁、林翁、怀翁,支分为十甲。公之后裔,八百年迁徙之路,分布于湘、黔、川、渝、鄂、滇、桂等偏远山区,约居四五百余条自然村寨,万万之众。家学声望,风流人物,各显峥嵘,气象万千。

每当,入村进寨,亲临老屋,问问话,叙叙旧。谈笑之间,宗亲仅记得“盛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那康熙年之字辈排序了。其家学族史之“渊源、典故、家训、懿行人物”,而一问三不知矣。那一脸无奈,显露出的心酸、困惑,心无谱书丁点墨迹,怎不令人担忧呢?而老谱书,历经战乱,社会变革,堙没已久,难觅其踪,几乎为零,谈何收藏。

新印之“谱书”,质优之精品,名响空前。但,需求印刷之量,亦偏少,而忧虑。那天,游说于青龙山,奔跑于新茶园,狮子关、子棚、龙神坳、颇洞、长田坎、谋道、木叶溪,那里哲学、文史、科普书籍,一样稀罕。则日行千里,风雨兼程,落笔于神,千锤百炼,春华秋实,难道东流去矣!

我在思索与反思,为何曲阜孔家、双峰曾家、杭州钱家、修水陈家,历代后人,均带着先贤“论语”、“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陈氏谱书”,行走天涯,千年名流,喷涌辈出。然而,当今普天之下,金钱至上,自我为上,人心不古,信仰缺失,淡化了传统血亲文化。

或许,不是什么观念认识问题,或许是集体失忆、失道、失信,或许其它原因。而谱书,是一个姓氏支系阶段性,特殊性印刷之物,百年之间,或许数百年,仅为一次性面世。当你的孩子们,无谱书读,家风家训在哪?榜样人物在哪?将相之才,昆鹏之志,或许为天方夜谭。

我在沉思,吾族之谱书,集宋元明清十一个进士、民国以来数十名博士、教授学者、沅州名流,博学多才,满腹经纶,集大成创作之谱书,美文如画。但历次印数偏少,传播范围,亦不够宽广。先哲曰:“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每个宗亲之家,不仿建一个小书柜,文昌位上,谱书至上,名人传记犹存。为后人从小,读谱书,创造环境,肩负强国兴族之使命。手不释卷,研谱书,学先贤,传家风,家国情怀之梦想,竭忠尽孝,鱼跃龙门。

那年,一个灰发的老人,米闹村良伦哥,缓缓走来。一家人,一村人,聚村口,接一个远道而来的修谱人。祖地芷江晃州,与迁徙罗甸之族亲,三百多年后重逢。鸣炮上香,敬茶敬酒,祭祀先贤,一个程序也没有减,隆重典雅。良伦哥,那满手的老茧,那古稀的皱纹,带着全村的嘱托,上山察看碑文。

碑记不足两尺,得卧着观看。碑记朦胧的字型,有时只得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草地上,良伦哥那瘦小的身躯,只见小草小树在微微摇晃,却见不到良伦哥身影。每当看清一个字,辨别清楚之后,就记录在案,头眼脚腿手,就蠕动一点点。几百年来,几十个先贤,十几处山头碑记,逐一登记生死时间,子孙多寡之悠远,造出清晰之入谱表册。之后不久,累了,病了。

那天,良伦哥,他那的五个儿女,儿子明华,闺女花平、花兰、明芬、明琴,左右两边搀扶着他,斜斜地坐在小靠椅上。他把身向前靠了靠,面向着客人,那双手举在半空中,微微颤动着,那慈祥的眼神,放出一丝丝期待。他使出全身之力,从他儿子手里接过来,那是一张金黄色小布,退色为赤黄色了,紧紧包裹着的神秘之物。

他双手用力地捧着,用眼睛同客人交流,那十几代先贤传下来之信物,那乾隆年间发黄的老“谱书”,赠之于我。看着老谱书,泪水从眼角,漫漫地流出来。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乾隆谱书,写些什么事呢?张张宣纸,古意森森,满纸沧桑,典藏了滕子冲之传奇,更典藏了张家一族人,那八百年之往事。

风萧萧,云漫漫,十年波涛,风雨骤至,付梓于新近“谱书”。将千年典故撰成,“金城公传奇”、“金杯山传说”、“千年守墓人传奇”、“祭田学田,历史悠远”、“祖根记”、“修庙记”、“笃学记”、“读硕读博,族之希望”,编辑了“瓦屋基村、滕子冲、南坪村、莲蓬村、张家坡”之迁徙记。

张家人,迁徙在哪,走访到哪。西进黔,窥天眼;北临鲁,寻祖根;南赴桂,收族亲;东望鄂,联恩施。在我惧怕、悲哀、困惑之时,乾隆谱书,始终陪伴于我,让我忘记人生痛苦;当我生活平静枯燥之时,从谱书之中,寻找家风家训之安慰;当我头脑贫弱之时,谱书是医治我心灵深处寂寞之“灵魂的药品”。

思之静,行之远。新印之谱书,非一日之功!二十六七代人,文韬武略,薪火相传,千年铸就,如同“道德经”、“素书”,帝王之圭臬,处事之王道,兴族兴家之法宝。谱书,为兴族之本,不可无一焉。谱书,置于书桌,不时读之,与先贤对话,犹如泉源,犹如溪水,常读常新。不时与来访之族亲,分享谱书中哲学和社会学,凝固成千年族史。

每当,回忆往事,触于万物,倏忽之间,仰承于甘露,俯亲于盘山小道。思虑往事,名人相如、杨雄、桓谭、王充、张衡、贾岛,思之精澈,作文造句,含笔腐毫,传之不朽。又如陶谢、李杜,唐宋八大家,文章千古事。进亦忧,村村寨寨,山道弯弯,云雾跃金,灵光声声,山红涧碧,老屋静穆,风景清幽,濯足小溪,溪水潺潺。退亦忧,千家万户,故园芳草,轻渺微风,竹木松枥,飘然梦似,乡愁远矣!

童年,一夜之间,从古镇龙溪口那条小巷子,随母亲下放贡溪乡村,成为无商品粮之“黑户”。随之而来,家里严重短缺布票、粮票、肉票、糖票。两三年后,父亲无奈之举,不得不再次迁徙,将我和母亲及小妹,迁往玉屏麻音塘姑家。母亲带着我兄妹俩,争工分也不可能。为了家,母亲常常不得不,到大龙医院去卖血,换回一点大米和小菜,养着我和小妹。队里那丁点稻谷小麦,被人为的任务换成红薯,和那进口来的马牙苞谷,连续吃了五年之久。

医院隔壁,有一个小粉馆,有一个小书店。路过粉馆,远远闻到,那油炸粑的香味。而母亲总是拉着我,快步走过。此时,颠沛的母亲,饥肠嘟嘟的我,两步一回头,三步一哀叹,几十年了,始终令人难忘。好多次了,路过小书店,进出好多人,羡慕他们手里都拿着新书。那种笑容,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印之脑海,刻入灵魂,一生都挥之不去。

那时,陪母亲去大龙医院,要走十多里茶山路。期待着母亲,老想着不吃那油炸粑,能带我进一回小书店,手里也拿着一本新书回家。那次,我对母亲轻轻说了一句:“妈妈,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妈妈放漫了脚步,看着我的眼神,读懂我的心思,紧紧拥抱着我,亲吻着我的额头,抱我走进了书店。

母亲,那面黄瘦弱的身材,站在书店一个小角落里,不时用眼神瞄我一眼。我第一次进书店,转来转去,这里的书摸一摸,那里的书翻两页。胆小的母亲,站了一个钟,随后询问了店员,帮我挑选了一本新书,从麻音塘小学带到扶罗中学,陪伴我的人生,走到今天。四五十年岁月,过去了,母亲那偏爱于我的小人书,依然温暖着游子。

少年时,有三五年,孤独的我,从麻音塘,过大龙三叉河,趟过鱼市酒店塘,奔龙溪口,来到姨妈家,或堂姑家,借住一两晚。白天,去晃县书店,身无半文,席地而座,只能苦读。傍晚,好友杨彪、海生、德华,陪我游潕水河。晚上,听昆仑哥讲古,开阔了胸襟。

读高中了,班里来了新同学季伦。他拿出发黄的线装古书“声律启蒙”,读“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那韵律之声,深深振憾着我的心灵。

这么好的书,为何我没有呢?但我的高中数学导师姚本发先生,专门为我编写了一本手抄“数学书”。那年,临高考前,先生帮我在他那六平方小木屋里,铺了一张临时床。每晚讲讲题,不知不觉,二三个月,先生为我编成了考前册子。

三生有幸,总记得石阡三中颜迈先生家里,满屋四壁都是图书,什么书都有,令我敬仰。颜先生,朴素的衣着,渊博的学问,极强的教研能力,激励鞭策了我,买书成为一生之嗜好。这些事,看视与“谱书声声”无关,求学之痕迹,但却蕴含了谱书声声。

南下佛山,次子阿豪,出生于荷城。子不教,父子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买来《古文观止》,陪孩子一起成长。黎明即起背诵,孩子洗澡时,也常即来兴趣背诵,一口气背诵十页八页,“滕王阁序”、“谏太宗十思疏”、“前赤壁赋”、“后出师表”、“陈情表”,这些经典美文,童子功训练,声声入耳。

常上书店,采购中外名著,赠送南北好友之孩子,成为一种自觉性习惯。那年,良干陪我到广西乐业张家,良全兄弟的孩子,读到初中了,仅有几册教科书。随手,就将无声之先生“新华字典”、“国文趣味”、“中国庭院记”、“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半口袋书,全送给了宗亲的孩子们。

看着孩子们读书的笑容,心里既苦,又悲。那可爱的孩子,你的书在哪?需要读的好书,又在哪?偏远山村,你能有些好书读吗?其实,谱书,也是最好的启蒙教材。谱书里,先贤之思想,文笔如画,就耸立于眼前,可画最美之蓝图。读读族史,受益匪浅!

微信图片_20190911114625.jpg

沅州张氏,成千上万,分布之广,家里手上,没有谱书,仿佛如寂静的田野。几代人,十几代人,千年文明之族,千载之秘,谱书轩露。“孤坟塘记”悲壮场景,张家与宋家,白马祠、文清书院、祭田碑记,而仅仅理解其字辈之歌谣,远远不够呢!春秋祭祀,六月六晒谱,族亲情深,或许就成为一句空话!

没有谱书之家,那千年家族,为何桓侯为宗祠之主?何谓迁沅始祖?何谓十甲?何谓名门望族?何谓进士名录?何谓祭田庄屋?何谓宋家?何谓祠堂碑记?何谓老屋场?何谓先贤迁徙?金城公后裔迁徙分布去向?何谓家风家训?又凭什么,向后人逐一陈述呢?

谱书,既是一个家族团结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符号。与时俱进,在家训里补充:经济发展理念;培养顶尖之才;复兴万石家声。有一个哲人说过:“室内无书,犹屋之无窗。”一个英国主教名言:“书是青年人的指导良师,是老年人的消遣妙品。”

各地仁慈之宗长,不断地提醒宗亲与孩子们,深爱谱书,既有责任义务,又要献出爱心,帮助所属村寨之宗亲,订购些谱书文献卷,赠送于你的家人,敬仰与阅读。提升意念。

叹曰:“宗长的高度,决定宗亲的高度;谱书的高度,决定宗亲的意念。”

仁慈的广州宗长成伟、张松、良勇、学祥、明修、深圳宗长成明、成彬、秀金、成华、东莞宗长明才、重庆宗长成木、南宁宗长良干、柳州宗长鹏程、杰程、北海宗长成福、北京宗长张谦、成都宗长张谨、宁波宗长张黎、长沙宗长张伟、铜仁宗长明德、雪松、怀化宗长实平、良付

三穗宗长良武、良权、良忠、良辉、松桃宗长成源、张力、成军、秀祥、张波、平塘宗长学全、秀美、秀兴、罗甸宗长明富、张鹏、良科、成忠、成益、良千、良能、良政、良德、镇远宗长成建、成刚、惠水宗长良品、良杰、龙里宗长成龙、遵义宗长成茂、台江宗长秀林、成国、施秉宗长张洪、张涛、玉屏宗长秀元、秀忠、成辉

利川宗长成明、秀洪、良涛、成元、秀新、良浩、恩施宗长秀勇、秀松、成文、宣恩宗长成兴、成芳、成超、秀华、天峨宗长良卿、良敏、乐业宗长汉明、良全、良英、都安宗长成流、良友、巴中宗长张毅、成才

永顺宗长良跃、良宝、良明、张俊、张明、明松、新晃宗长良海、秀军、秀进、秀勇、武军、良模、明开、芷江宗长成宝、明均、张云、明权、良其、成建、学海、宝林、良淼、坤林、张剑,挂一漏万,恳请站在高山之巅,订购一批谱书文献卷,赠送村寨里的宗亲。让每位宗亲之家,存有谱书文献,那沉淀的意识,再传一千年。

亲爱的朋友!谱书,是前人贮藏的帐簿,是先贤印迹记录之总括。维系着血亲,装点着情感,温暖着一代又一代。让“谱书”与您结伴一生,让您全家人的思想去旅行,追根溯源,福播四方!

谱书声声,融入千家!善哉!美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