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届国展入展书家潘永耀谈书法(附作品)

 明远小筑 2019-09-18

​2018年潘老师在台湾台南书画联展活动后在日月潭游船

为推动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展示近年来书法篆刻艺术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定于2019年11月举办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国展共收到来自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2620件投稿作品,其中行书12368件,草书11063件,楷书11229件,隶书8647件,篆书5025件,篆刻2615件,刻字1673件。

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评出入展作品1074件,其中行书281件,草书220件,楷书246件,隶书115件,篆书92件,篆刻85件,刻字35件。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四年一届,是中国书协重大展览之一,堪称全国书坛的“奥林匹克”,入展一次就可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为我国书法界四年一度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简称国展),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已成为文艺界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品牌和当代书法创作发展的风向标。

潘永耀老师

12届国展面试现场(陕西省宝鸡市)

潘永耀,世居广州,别署东甫居士、斋号碧云轩。幼承庭训,雅好翰墨。先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书法美学硕士毕业。所喜书体甚多,尤擅小楷及行草。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等展览。多次在《中国书法》《书法》等刊物及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有《岭南历代书家研究之谢兰生》、《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行书实用春联》,《行书技法》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花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培正学院客座教授。

宝鸡电视台报导


本次国展面试是现场写参赛作品

再命题写一幅风格一致的作品!

据后来评委说:

对于入选作品和落选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但是国展评审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按章程办事,它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评委集体研判。按照中国书协的评审章程,最后的面试考核环节,重点是查找是否有代笔现象,也即抽查入围作者的复写作品与原作是否同一人书写,而不再是考核作品质量的高低。但是,陈洪武书记在面试阶段复议环节会议上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强调,面试复议阶段除了考察是否有代笔行为之外,还应对入围作者作品进行综合研判。也就是说,对于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作品,同样可以按程序提请复议。

正因如此,在最后的面试考核环节,总共有19件作品被拿下,而其中即有几件作品因质量问题(而非代笔问题)而最终落选,我认为这是本届国展评审的一大亮点。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对前一阶段评审的否定,而是最后核查和综合研判。我觉得“综合研判”是本届国展基于学术层面的一大特色。也正因如此,才确保了本届国展入选作品的高质量高水准。  

公示名单


闲话少说
潘老师开课!!!

 学书偶得

潘永耀

     我认为学习书法,其本上是分三个阶段:精准专一,博采众长,自我升华。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花三至五年时间,书法才能有味。就如广东人煲老火靓汤一样,火候足而味道出。

我本人对传统书法的学习是专注的。也就是从小楷,小行书为主要的专攻对象。二王一路的书法,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路子,字形、章法、空间、矛盾变化等等都可以看得出,说得出。当然,也有看到但说不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气质。现在能够写老老实实临习这一路的人太少了。一般人一写(按传统经典的一路写),就被称作俗。但是你要能看出其中俗与不俗差别,就是你的眼光够高了。

    近期我写褚遂良楷书多些。为什么现在没有几个人敢写楷书,特别是唐楷。主要是花大量时间去体会结构与点画精准。楷书用笔丰富,但也要求极为苛刻,一些不苟。楷模的楷,意思不就是这样吗?

     行书我写二王与赵体居多,也杂写米芾等。二王是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

  临写二王书法,感觉无从下手,如《丧乱帖》《姨母帖》等每个字都超出我们想象,那个时候的字结构还不成熟,字形也不平稳,半生不熟。这种“别开生面”到底是王羲之的无意之中写出来,还是有心为之呢?正如佛家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是山”是一样道理。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之所以称作艺术,关键在于显示本性。形式只有具备了本性,才能成为活的生命。不见本性的作品,可以是书,而不必是“法”,可以是书,而不必是“道”。

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眼睛的境界提高了,但是手上功夫的境界也要随之提高。

关于入帖与出帖的过程。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书法家,他们学习书法的过程,就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如米芾学书经历可知其过程:米芾在《海岳名言》自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至中年,遍临锺、王以降诸家墨迹,下过极深的“集古字”的功夫,《宋史·本传》说他“特精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指其临摹前人书迹能极肖似。如传世王献之《中秋帖》、《褚摹兰亭》等已经被学界公认为米芾所临。然而倘若仅止于此,便不是书法史上真正的米元章了。恰在中年时,发生了一件决定米书命运的事情,那就是米芾前辈人——钱勰(字穆父)对他提出批评:“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乃大悟,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穆父的点拨,使元章大悟终成一代名家。米芾的学书经历也深刻影响着我。即是学书的过程上,既要集古,又要得势。字如何写才叫“得势”?董其昌作出解析就是要“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也就是说书家的风神,多半取决于结字之特点,结字之自出新意。后来的董氏博参诸家形成自家的“字势”,赋以宽松大气,自然而不做作之美感。字的姿态上,与米异趣,米是稍向左倾,董则是稍往右斜。然而董书若依现代人看,还是比较平正的。

    笔法与用笔。米海岳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意指要笔笔到位,笔笔讲究。那么,如何做到笔笔到位、笔笔讲究而达于沉著痛快呢?归纳其要领为:一是要“提得笔起”,意思是说,运笔时,笔锋须顺着笔道方向走,且要向上提着劲儿写,而不是笔锋偏侧,或用力按下笔肚子着纸。此即所谓提笔中锋(或谓正锋、藏锋)二是特别注重笔画发笔(落笔、起笔)之多种手法。董氏形容为“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盖高手作书,发笔时因笔锋瞬间着纸,方向角度不同,便会呈现无限多的出尖的带棱角的笔道端头形状。这种涉及古法用笔极细微的地方。

附潘永耀老师近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