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众多城门中,为何这一道偏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袁承志dtau70na 2019-09-18

含光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城门遗址,通过它,可以看到大唐盛世繁华的一角。那么,含光门是做什么的?它只是一道偏门,却为何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热闹非凡?

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光是城门就有二十多座,每一座都高大巍峨。月沧桑,大多数唐代的城门早已不见踪迹,但是现存的含光门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唐代城门遗址。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宫城平面为长方形,有四座城门。皇城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有五门,南面三门,中间是朱雀门,两侧分别为安上门和含光门。

含光门是唐代长安城皇城南面的一道偏门。门道分为三条,中间门道为御道,是专供皇帝出行使用的;两侧的东、西门道是文武百官出入皇城的通道。

中间御道宽5.72米,中部有一条石门限,门限上凿有便于通车的沟槽。皇帝的马车车轮要正好对准沟槽才能通过,车夫的水平可见一斑。

整个含光门门道遗址的体量,差不多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虽然门道已经残缺,但是透过它,我们仍然能够想象曾经的含光门高大宽阔,城门上气势恢宏。

不过在唐代长安城众多的城门中,含光门只是一道偏门,但是它在长安城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含光门承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外交功能。

唐朝天宝年间的一天,长安城内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异域的服饰,带着各种罕见的珍宝,浩浩荡荡。一行人从含光门进入皇城,来到含光门旁边的鸿胪寺,受到唐朝官员的热情接待。

他们是来自于西域的使节,来长安是要拜见大唐皇帝。

在唐代都城长安,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唐代国力强盛,吸引着世界各国纷纷派出使节出使大唐,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盛况。皇宫大明宫内,曾经一下子宴请过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盛况空前。

现存西安博物院的一件银盒,再现了唐朝和其他国家交流的情况。它名为“都馆七国人物银盒”,为六瓣喇叭形,上面有七个国家二十七位姿态不同的人物。银盒上的七国,包括婆罗门国、疏勒国、高丽国等。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客使图》,生动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画面左侧三位是唐朝的官员,他们身穿阔袖红袍,腰系绶带。右侧三位外国使节,拱手躬身,打扮各有特色。壁画《客使图》生动再现了使节来访的情景。

各国宾客往来频繁,都要出入含光门,这是由含光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东临鸿胪寺和鸿胪客馆,西与西市相邻,鸿胪寺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鸿胪客馆相当于今天的“国宾馆”。含光门是他们必走之门,所以也被誉为“外交之门”。

唐代所有的外事接待活动都在鸿胪寺进行,除了各国使节,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客商、学者、工匠远道而来,也要穿过含光门踏进长安皇城,走进熙熙攘攘的西市进行买卖。因此,含光门又被称为“商贸之门”。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含光门在长安城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虽然只是一道偏门,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客商摩肩接踵,这里迎来了一车车满载的异域珍宝,又送走了无数的丝绸和瓷器,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与遥远的西方文明紧密相连。

播出时间

锁定CCTV4 

周一至周五 18:45

《国宝档案》(亚洲版)

与你不见不散!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