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胜教授治疗汗证医案一则

 择善而固执之2 2019-09-18


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

下面分享一则谢胜教授

治疗多汗症的医案

1

周某,男,54岁。2019年6月22日就诊。

主诉:多汗三月余。现病史:患者近三月来大汗淋漓,日间动辄汗出,夜间盗汗湿衣,在低温空调房内仍汗出不止,以头部汗出为主。双耳聋,右侧耳鸣,疲累,易烦躁,面部黧黑,双眼浮肿,纳可,夜眠欠佳,大便微烂,小便调。舌暗红苔白,脉虚数。

诊断:多汗症(表虚不固,营卫失和,脾肾阳虚)

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温补脾肾

处方

黄芪50g  防风5g     炒白术20g    炙甘10g  大枣30g  姜炭20g 

当归20g   熟附子8g    熟地黄40g  山萸肉20g    砂仁5g

2019年6月29日二诊:

服药后夜间盗汗减少,仍耳鸣耳聋,余症同前。舌暗红苔白,脉虚数。守前方改山萸肉30g,熟地黄50g,10付。

2019年8月10日三诊:

服药后汗出明显减,整体均好很多,精神状态可,心情愉悦,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虚数。守方续服10付。

1

汗出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汗液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通过人体阳气的蒸发作用,从腠理毛窍排泄而出所成。

《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曰:“经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故阴阳失调是汗出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失调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的失常。

此案患者自汗盗汗均见,是以阳虚表疏,营卫兼虚所致。治以芪术防益气固表敛汗;少量附子又有芪附汤、术附汤之意,可治虚风、除寒湿;枣姜草健脾温阳;芪归同用,则能补气而生血,以助营卫之气;砂仁、山萸肉、熟地黄滋补肝肾,大补元气。

此方用之,精气得补,卫表得固,阳气内藏,则汗自止,病自除。

(图出自谢胜广西名中医工作室)

谢胜广西名中医工作室出诊时间安排表

时间

出诊医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上午

园园

刘礼剑

刘园园

谢 胜

刘园园

谢 胜

下午

黄晓燕

刘园园

刘园园

王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