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禅,一直是作为弱智的存在,被讥笑为“扶不起的阿斗。”由于长期生活在父亲刘备以及丞相诸葛亮的阴影下,刘禅似乎就是蜀汉傀儡皇帝罢了。尤其是“乐不思蜀”的典故,更让刘禅成为后人嘲讽的对象,被视为没心没肺的典型代表。
长久以来,对刘禅的评价往往呈现两个极端,一是前面提到的“扶不起的阿斗”,二是认为刘禅大智若愚,他是在韬光养晦保全自己。究竟哪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刘禅?说这问题之前,大家需要明白一点刘禅得以善终,并不是因为“乐不思蜀”,而是生在一个好时代。
曹丕称帝没有杀汉献帝刘协,后来的司马炎也没有杀曹奂、刘禅、孙皓,这当时伦理约束的结果。当时的刘禅已经成为亡国之君,杀他有何价值?因此,我们不能说“乐不思蜀”是刘禅的大智慧,正常人也会这么说。
在刘备给刘禅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翻成陈大白话就是,丞相诸葛亮认为刘禅很有智慧也有度量,比我期望的要好,如果真的如此,我便没有疑虑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在内外交困中还做了29年皇帝。认为刘禅有大智慧的人,经常拿上面三个案例来试图证明:你看,刘禅关键时期一句话保全自己;你看,诸葛亮都认为刘禅很聪明。很遗憾,这些都不能说明刘禅有大智慧。
陈寿是蜀汉旧臣,他在《三国志》中评价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陈寿认为刘禅在位期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明智君主,而到了后期则昏庸。
刘禅最大的昏招,就是重用宦官黄皓。在邓艾、钟会出兵之前,姜维就上书刘禅:“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刘禅根本就不就不采纳,坐等邓艾偷渡阴平。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的领兵大将,算是最拿得出手的人物了,忠诚度也可以,但刘禅偏偏信任黄皓,这还不是昏庸?总结一句,刘禅不足以称得上是贤明的君主,但也并不是特别愚蠢,偶尔能出现闪光点。用专家的原话就是,大智若愚算不上,很普通的而一个人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