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感动】新绛县下堡村医生卫永茂坚守农村40年

 昵称57533056 2019-09-18

山西新绛县泉掌村下堡村,是个地处偏僻,只有千余人的小村。这里每天早上5时就开始热闹起来,邻近县市的车辆纷纷赶来,挤满村里的大街小巷,他们都是慕名来找卫永茂医生的。

永茂医生的诊疗室外,从天麻麻亮开始,就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求医者。40年来,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这样的情景每天如此;40年来,经永茂医生诊断的患者达300万。

走进永茂诊所内,60岁的他正忙得不可开交,量体温、测血压、听心律、讲医嘱。但不管多忙,卫永茂总是笑呵呵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最近天气炎热,好多村民吃冷食时不注意,腹泻特别多。”说着话,卫永茂又匆忙走过去为一位腹泻患者进行中医推拿。

诊所的医护人员说,这样忙碌的景象属于常态,诊所平均每天接诊200多名患者,大多都是奔着卫永茂医生而来。“患者西至稷山、河津,南至闻喜、夏县,东到侯马、曲沃,北有乡宁、襄汾,真比某些县医院接诊的患者还多。


1977年,卫永茂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经济拮据,没能在向往已久的大学深造,回到了家乡下堡村。

下堡村是泉掌镇的一个小村庄,交通闭塞,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不少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遭受病痛折磨。那些躺在床上病人的痛苦表情,家属在一旁默默流泪的场景,都让卫永茂深受触动。

卫永茂的爷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村医,受爷爷诊治病人的熏陶,他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献身医学,造福于民。

一个偶然的机会,卫永茂得知县卫生学校正在举办为期半年的 “乡村医生基础理论培训班”,他积极报名,如愿以偿进入卫校。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讲,细心做笔记,课余时间如饥似渴看书学习,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再向老师提问,直到弄懂弄通。节假日他也不回家,仍然坚持在校学习。

结业后,回到村里的诊所,卫永茂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但求医者却寥寥无几。在村民眼里,他还是一个小青年,根本没人找他看病。

卫永茂没有气馁,一边积极行医,热情服务,刻苦钻研,一边广订杂志,博览经典,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与华佗对话、与李时珍交流、与林巧稚商讨难题,送走了无数个不眠之夜,迎来了无数个黎明。他只要听说哪家有人不舒服,就主动登门详细询问病情,用卫生室有限的药品为村民治病。

由于永茂的热心、耐心、细心,他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乡亲们对他越来越充满了信任,说“永茂还真学会了真本事。”

很快,永茂的诊室挂满了一幅幅患者赠送的锦旗和奖筐。


上世纪80年代,下堡卫生室刚起步时,卫永茂用家里仅有的存款买了一辆加重自行车,他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不畏艰辛,一趟趟到百里外的万荣、临汾等地的药厂进价格低于药材公司价格的常用药。

后来,永茂有了摩托和汽车,仍坚持骑摩托车开车从更远的药厂进药。

许多人不解地问永茂,“你把药价抬高点不就行了,谁看病还与你搞价钱。”

“咱这块村民还不富裕,药价绝对不能加,能为村民省一分钱是一分。”永茂说。

在下堡村卫生室的取药口,记者看到许多患者的药方上的划价都是一二十元,上百元的药方几乎没有。一位大娘的药方上开有藿香正气水等能服3天的4种药,划价才3.3元。8个月的婴儿李凯,是父母专程带他从县城来这里治腹泻的,3天的药也才12元。卫永茂说“我面对的是农民兄弟,咱只开对的,不开贵的,我10个药方也没其他医院医生的一个药方贵。”村民们说“感冒、腹泻等常见病患者开三天药,只要10来块钱。要前多年,茂茂的药都是几角钱。”

多年来,下堡卫生室坚持为患者免打针、输液、出诊、救治,永茂还规定 “接诊病人不收礼,出诊不吃病家饭,看病不备待客宴,病愈不收纪念品”。对特困老人和残疾人,永茂免费治疗,大大地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一次,下堡卫生室来了8个老年病人,有的是哑巴,有的是残废,他们是稷山修缮村人,听说永茂免费为贫困户和残疾人治疗,所以雇了一辆客车,带着贫困卡和残疾证结伴来了。诊所里几个小护士唠叨:“这不是讹人来了。”卫永茂笑着说“他们都是慕名赶了几十里路来找我的,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切费用算我的。”

安排他们住院后,永茂为每个人都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这些人病好出院时,卫永茂又免费为他们带了巩固病情的药,还租了一辆三轮车把他们安全送回了家。

东韩村的光才旺是一个光棍汉,患急性肠道梗阻和幽门梗阻被紧急送到下堡卫生所。正当卫永茂诊断完病情,下笔开处方时,旁边的一位乡邻拉住永茂说“这人是我们村的,根本拿不出看病钱,你可要……”卫永茂一把甩开这位相邻的手,说“这事我清楚,人命关天,没钱也看。”

记者问起新农合实行后,对下堡卫生室的冲击,因为在这里看病,国家不报销一分钱。卫永茂说,实行新农合后,他们的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稳定了,新农合报销有个起付线,比如农民交1000元,国家给报销700元,个人还要负担300元,可在下堡卫生所,只花100到150元就能把病治好。


70岁的新绛北行庄农民张海清,在宁夏角山市一家企业当门卫时,突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颅内感染,住进了宁夏当地一家医院,抢救了12天花费了6.4万元后,病情没有好转,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弥留之际,家属把张海清拉回了老家。正当乡邻们协商张海清的后事时,村里有人说“下堡村永茂的手高,办法多,许多大医院治不了的病,都让他看好了,咱何不送去看看。”

卫永茂接受下张海清后,查经阅典,修订方案,把实践和药理有机结合,把病情和处方的妙用做到极致。半个月过去了,张海清能下床了;两个月过去了,张海清这个行将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老人,活生生地站在人生第二春的起跑线上。

稷山县小杜村一个30岁的小伙得了一种怪病,一条腿又肿又痛,不能下地。他先后在太原、西安、郑州等大医院治疗,行程万里,耗资数万,但疗效甚微。小伙来到下堡后,茂茂仔细诊断了他的病情,开了一张药方让他们去拿药。在取药处划价后,才十几块钱。

“这点钱就能治好我的病?”小伙子满脸疑虑地问茂茂。“你这是一种地方病,我用单方给你调理一下,估计半个月就能下地了。”听了卫永茂的话,小伙子半信半疑地走了。半个月后,下堡村卫生室来了一支打彩旗、敲锣鼓、放鞭炮、送贺词的队伍,领头的正是那位小伙子。

下堡村的卫冬花咳嗽不止,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肺癌。卫冬花的孩子们拿着片子哭着找到卫永茂,永茂安慰他们说“不怕,先消炎控制感染,会好的”。经过永茂半个月的治疗,卫冬花的肺部阴影少了一半,人也精神了好多,一个月时,病人肺部一点患病症状都没有了。

东薛郭村的姜喜娃、姜月儿都是被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的重病患者,他们都是在永茂的精心治疗下,获得了新生。

在治疗室,记者看到永茂正为从省城医院转回来的癌症患者进行腹腔热灌。永茂告诉记者,“腹腔热灌是为癌症后期的患者治疗,有的医院光从外地请专治医生就要五千元,还不算药费,咱们这里治疗一次仅300元。治疗一次能延长癌症患者一年时间。每年在下堡进行腹腔热灌的有20多人,都产生了良好效果。襄汾赵康村的王玉枝已经治疗了4年,现在还健康地生活着。”


乡宁县吉家垣枣庄村的孙春发是一个聋哑人,浑身长满血疮,流血溢浓,又疼又痒。他家处深山,加上经济拮据,没法外出就诊,只好给永茂写了封信,说了自己的病情。

永茂看到这封信后,被山区农民缺医少药的现状深深触动,决心尽最大的努力救助这位农民兄弟。他反复揣摩病人信上所描述的病症,确定是天疤疮和湿疹,遂让药房邮了一个疗程的草药。

半个月时,孙春发邮来了第二封信,信里说疼痛减轻,奇痒减退。永茂又调整了几味草药,邮了过去。20天后,永茂的诊所进来一名患者,他满脸泪迹,撩衣解带,揪耳摇头,摆手指口,随后就跪在茂茂面前。茂茂猜到他就是孙春发,撩起他的衣服,只见结满苍疤的痕迹上已经长出了一块块新的皮肉,这才高兴地笑了。

洪洞县王文生的儿子鼻子疼,患病3年来在多家医院用各种仪器做了许多检查,都说是鼻炎,但不管怎么治都没效果,而且越来越重。最后,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新绛找到永茂。永茂听了他们的诉说后,仔细看了看病儿的鼻子,顺手拿出一个曲别针,在病人右鼻侧腔里勾出了像是排骨一样的异物,病人顿时呼吸畅通病症消失。他们问多少钱时,永茂一分钱不要。永茂说“现在的医生只相信仪器,而忽视观察病人,他们如果先仔细看看病人就不误诊了。每年都有许多儿童玩耍时把线卡、螺丝钉等塞进鼻腔,医院的仪器根本查不出来。我每年治疗这种假鼻炎几十列,不收一分钱。”

凡是见过永茂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折服。每天几乎从早晨5点多忙到下午5点多,就连去吃饭都要一路小跑。永茂知道随时都有病人在等他,他的手机24小时待机,村民一个电话打来,他马上就带着药箱出发。

40年如一日,或与死神赛跑,抢救患者的生命;或慷慨解囊,无私自助患者;或苦练技能,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他对农民的求诊总是随叫随到,不分贫富,不分孺幼,他视患者如亲人,把解除村民的病痛,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他初衷不改,始终扎根在偏僻的小村,年接诊患者5万人,做到了医疗纠纷零投诉。

“医生对待病人要像水一样至善至柔,才能无愧患者,才会得到村民的信任。”卫永茂说。


在医疗改革的形势下,卫永茂率先参加了“春播行动”。运用中药透皮贴敷治疗各种儿科疾病和成年人的各种常见病、疑难病、多发病,已完全代替了输液治疗,杜绝了抗生素的乱用,防止了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减少了村民的开支,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他还开展了血液稀释疗法,穴线埋线疗法,治疗高血压、高血酯病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卫永茂投资60万元,为卫生所添加了全自动生化仪、血球仪、DRX线诊断仪等医疗设备,村民们不出村用最低的费用就可享受各种健康检查。

卫永茂培养的杜青红、卫建红、赵新菊,卫秀琴、何文翠、卫海玲6名医护人员,也成了方圆一代有名的全科医生,他们奔走在乡间小路,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健康。

现在,地处新绛、稷山、乡宁交接处的下堡卫生室已俨然成了方圆几十个村的医疗中心。这里的村民病了,首先想到的是下堡的卫永茂。在大医院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也会说“回,找永茂看看去,他手高。”一些生活贫困的农民更会说“走,找永茂去,那里看病花钱少,是咱们庄户人的医院。”

好多次县卫生局的领导对卫永茂说,下堡的卫生室完全可以申请办成医院了。卫永茂笑着说,“我这个卫生室就不错,农民认可,办成医院后向农民收费高了,我先不愿意。”县城的一家医养机构,在繁华地段为永茂盖好了一排高标准诊疗室,请他坐诊,但永茂还是没答应。

“我离不开下堡村,那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农民兄弟。”说这句话时,永茂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