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苑芳华——乡医生继广

 ofofof 2016-07-30

“没有发财的念头,只有想做事的心”

                 ——记滕州市姜屯镇前李店村乡村医生生继广

医苑芳华——乡医生继广


医苑芳华——乡医生继广
医苑芳华——乡医生继广

医苑芳华——乡医生继广

有一种祖传膏药,针对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接骨续筋具有神奇的疗效,靠着良好的口碑及信誉,历经300多年临床验证,它在枣庄乃至全国深受患者推崇,这种神奇的膏药就是生氏祖传正骨膏药。今年62岁的滕州市姜屯镇前李店村乡村医生生继广,是生氏正骨第10代传人,凭借着扎实深厚的正骨医术,从医四十年来,在继承祖传正骨法的基础上,又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举融合进医疗当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正骨手法。他无私奉献,敦品励学,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始终扎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深受患者及当地村民信赖。

治病救人 心系群众

生继广从小立志杏林,18岁就跟着父亲在公社医院行医坐诊。到公社医院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跟随当地著名老中医方先生学习中医两年有余。生继广虚心刻苦,在跟随老中医学习之时勤思勤问,随诊抄方。随诊之余,他苦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及《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温病条辨》、《医学心悟》、《时病论》等各家论著。每读一书,他都要摘录,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心得体会。遇到疑问,虚心向老师及师兄求教。日积月累,不仅学到了老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而且掌握了中医理论,深得老师真传。他知道,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因此,他一面精益求精地探索方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收集名家验案,临证加以运用、比较,开拓了自己的思路,为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打下了基础。在这两三年里,生继广还大量阅读了卷帙繁多的中医典籍,名家的著述,著名中医老前辈的实践经验,使他眼界大开,获益良多,于1970年终于有了学习深造的机会,村里选派他到姜屯卫校系统学习西医两年。1974年村里成立卫生所他义无反顾的回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半耕半医。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的呼唤,他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间地头,荒山野郊,到处都飘扬着他的身影,他把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他的家乡农民,他以一腔爱民之心,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他就像一粒能生根开花的种子,用自己的默默奉献,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

建院之初,各类医疗技术人员匮乏,医疗水平良莠不齐,生继广所长独立承担起了全院危重急症的抢救工作。当时因医院缺少专业护理人员,生继广所长常常亲自完成取血、输液等操作。弹指一挥间,短暂十多年。昔日那三间草房早已变成了一千多平方的门诊楼,那个条件简陋的村卫生室已成为了以中医正骨为主,兼有内、外、妇、儿等科室,有中初级职称17人的医疗队伍,固有资产达200多万元的标准化卫生室,并且在鲁南和皖北、苏北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家乡一干就是40,四十个春夏秋冬里,他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农民服务,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任劳任怨,靠他那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奏章

恪守医德  服务患者 

在医学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上,生继广总的思路是“继承与创新互济”,常道,不继承就没有基础,不创新就缺乏活力,既要重视中医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的论述,又不能忽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医学继承和发扬、补充与创新的重要性。他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在继承祖传医术的同时,潜心钻研,推陈出新,将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骨伤科诊疗技术。他乐于培育后继人才, 首先要求下一代有良好的医德,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指出:看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同时开药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药源匮乏的,尽量不用;价格昂贵的,尽量少用。对待患者要亲切和蔼,说明病情时要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等等。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同时,发现年轻医生不当之处,严厉批评,毫不姑息,使人难以忘怀。他对医疗技术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处方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防止调剂人员因看不清而出错。特殊煎服方法也要写详尽。对于如何观察病人的病症及其变化,如何进行临床研究、疗效分析和总结,以至如何写好中医病历等,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述。并经常自费组织年轻医生分别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对他们的后代,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悉心指点,逐渐地培养了一批老、中、青三代的阶梯队伍,使生氏正骨术得到继承和发扬。生继广虽然是名乡村医生,可他医术精湛在当地小有名气,兖州矿物局医院、枣庄矿物局医院曾高薪并提出很丰厚的条件聘请他,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作为村卫生所的负责人,村卫生所的良性发展,一直是生继广工作之余思考的问题,村卫生所不能走个体化路子,于是当区卫生行政部门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模式时,他就积极响应,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统一整合,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姜屯镇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充实,农民群众无不为此改革拍手称好。为了改善村卫生所的基础设施,他又反复奔走,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委会的支持下,通过卫生院支持一点、村委会支持一点、自己拿一点的办法,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卫生所,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今年,滕州市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生继广老早就认为这是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可部分村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就是认识不到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于是生继广又一次发挥了乡村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农民家中,比方比圆解释,他还亲自为几家贫困户,捐助了合作医疗基金,又一次受到了村民的赞誉。

热衷医学的生继广有着迎难而上的“倔强”性格,肱骨踝骨折被西医称为“顽皮症”,生继广大胆采用“闭合性手法复位术”,并加以适时的功能锻炼,收到了极佳的效果,治愈率高达95%以上。对老年体弱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不适应于手术内固定的患者,生继广摸索出了一套“皮牵引”、“木槽固定”,外敷生氏整骨膏药的综合治疗方法,免除了患者手术痛苦,治愈率达80%以上。生继广先生革新改良了祖传的“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方法,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比石膏固定要轻便优越,只需对骨折处作局部外固定,便于伤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康复。

生氏正骨与生氏正骨膏药始创于清康乾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生氏正骨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用手法正骨,并以上百种中草药熬制膏药,疗效独特。生继广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使这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并成立了骨伤专科诊所。生氏正骨的特点是以手法整复为主,板架外固定为辅,内服中药,外敷膏药,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痛苦小,疗程短,费用底,疗效佳,避免了切开手术的诸多风险,其医技和医德深受广大病员的欢迎。

我院制剂室生产的生氏正骨活血膏药有着几百年的临床应用,对保守治疗或手术后康复阶段的辅助治疗有较好疗效,在群众中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生氏膏药是由药物、植物油与黄丹炼制而成的外用制剂,中药膏药中最常用的一类,其基质为植物油与黄丹经高温炼制而成的铅硬膏。黑膏药一般为黑褐色坚韧固体,用前需烘热软化后贴于皮肤上。中药膏药应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易移动。对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膏药是祖国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膏药疗法更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它是利用药物,施于病者体表或患部,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活血化淤,生肌止痛,通经走洛,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各种治疗作用目的的一种疗法。

大爱无言 热心公益 

在医德滑坡 “潜规则”盛行的现实社会里,不是病人向他送红包,而是他给病人送健康。作为乡村医生的他,时刻不忘以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一如既往的秉承着医药世家的优良传统,为人宽厚和蔼,很多次病人的钱不够了,生继广就自己掏钱垫上。生继广面带微笑的对我们说:“看见病人健健康康的出院,那就是给我送最大的礼物。”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疾控中心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筛选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肢残疾、精神残等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并提出康复方案。在门诊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制度,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

尤其在近两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活动中,前李店村这个3300多人的大村子参合率达到了100%。他先后出资60多万元为村里建水塔、修路,建幼儿园、建敬老院,免费为村里的30多名烈军属、五保户治疗疾病,每年向慈善协会捐款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前李店卫生室的墙面上悬挂着“医德高尚”“德医双馨”等锦旗和匾额,这是对他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真实写照。作为老大夫,在正骨临床治疗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一名传承人,他把众多弟子引进医学之门,把积累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无私地传授给他们,也把厚实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时刻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疾苦,以医德医术取信于民。

生继广,一位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一位乡村医务工作者,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者自己的职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决心一如既往地扎根基层,服务乡亲,当好百姓的健康“守护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