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代传承的唐河县大河屯宗氏中医

 乡土大河南 2021-11-0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世代传承的唐河县大河屯宗氏中医



作者 |赵兰奇  赵永修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大河屯镇的宗氏中医,至今已经传承了140余年。一代又一代的宗氏家人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一)

宗氏中医的创始人为宗王氏。宗王氏生于清代咸丰年间的社旗县饶良镇刘岗村。其父王振吉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医生,以其悬壶济世和精湛医术在当地享有盛名,但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一女儿,无奈只好将中医术传给女儿。勤学上进的女儿,很短时间通读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接着在慈父严管之下,很快掌握了伤寒杂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宗王氏与宗启堂结婚来到唐河县大河屯镇夏岗村以后,她不仅摈弃“女人不行医”的封建陋习,大胆外出行医治病,而且对医术更是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父亲的中医给予较好地继承和发扬。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于宗王氏的医术精湛和医德良好,为当时百姓解除了许多病痛,使其名声远扬唐河、桐柏、泌阳三县,影响子孙后代,感染亲邻厚友。

在悬壶济世的同时,宗王氏梦寐以求的是选定一个接班人,把中医术传承下去。宗王氏育有二子一女。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她的大儿子宗运申是国民党地方政府税务官员不暇从医,女儿又不愿意学医,长大成人后许配给了曾任唐河、桐柏、泌阳三县国民党政府承审员的李月岩,无奈之下只好将这一传承重任落在刚刚私塾毕业的二儿子宗运卿身上。

                        (二)

宗运卿天资聪明,善学多思,满腹经纶,多才多艺,对书法、绘画、雕刻、泥塑等都有涉猎。这样一个既有才华,又有社会背景的青年,若要想求得一官半职定然不是难事,但他对入仕不感兴趣,而对学习中医却情有独钟。当时20来岁的宗运卿从母亲身上看到救死扶伤的“慈”与“善”,从当时老百姓因患瘟疫而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的“痛”与“苦”,从自己心灵深处发出的“怜”与“悯”, 便毫不踌躇地立志做一名好医生,一来传承宗氏中医药,二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济人济世”的真谛。

宗氏中医第二代传人宗运卿在学习《伤寒杂病论》

宗运卿在家跟随母亲,从初读《伤寒杂病论》,到再读、复读、精读,除正常的白天朗读、默写读外,还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见缝扎针,给母亲背诵,让母亲随时提问,以便增加记忆、加深印象,使其对《伤寒杂病论》理论达到滚瓜烂熟、融会贯通,在临床中做到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好儿男志向四方。宗运卿32岁那年,离开母亲迈出家门,到大河屯街秦有三中医堂当坐堂先生。3年后,偶遇乔庄村秦自军也在精读、研究《伤寒杂病论》,就拜其为名誉师傅,共同学习《伤寒杂病论》,齐心研究中医临床病理,一起总结中医成就。

1947年12月,唐河县第一次解放后,宗运卿到少拜寺乡所辖的涧岭店合作社药铺当医生。1955年以后先后在大河屯公社夏岗大队、后张湾大队卫生所当医生。只因当时条件差,无论是阳光灿烂的白天,或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每次出诊都是步行背着药箱子,穿青纱帐,过高粱地,深一脚浅一脚地为患者看病、开药,有时还亲自为病人煎药。

宗运卿在学习医学理论上,始终牢记一个“勤”字。他除正常在卫生所学习中医知识外,还利用出诊的路上口中不停地背诵着《伤寒杂病论》,别人认为他神经不正常。同时,他经常教育子孙们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学的知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后悔,说明这一天没有白活。

在临床运用上,主要突出一个“访”字。宗运卿对待每个病人,总像亲人一般,问清病理,搞准病因,对症下药。即使有些病人没有再去请他,他仍要前去“随访’,以自己点滴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个病人,影响着每一个地方,教育着每一个子孙。在药物配伍上,充分体现个“准”字。他在汲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精华的基础上,经过临床验证,认识到治病不在乎药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对症。所以,他就在开处方上尽量控制药剂,以求治疗效果的“完美”。

在收费标准上,抓住一个“少”字。按当时七八十年代,每副药无非就是三五分钱,最多不超过一毛钱。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他手里得到医治,恢复健康,重拾生活的希望。渐渐地,宗运卿“济人济世”的美名也越传越远。

1972年,大河屯镇夏岗村一位长期温烧的病人,一天到晚浑身乏困无力,四肢懒洋洋的。把宗医生请去后,宗医生就住在其家,认真为他把脉,精心为他开方,耐心为他熬药。不到一周时间病情痊愈,且以后从未复发过。

1974年,北京中国人民银行员工郝宇新(原籍大河屯镇)的母亲患糖尿病多年,在北京花了很多钱均无效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大河屯找宗医生诊治。当时,宗医生运用《伤寒杂病论》中“乌梅丸”药方,不数剂,花的不到两块钱,病情痊愈,感激得老太太不知说啥才好,只以每年邀请宗医生到北京去住上半月以示谢意。

1976年,大河屯镇后张湾村一位名叫张文起的病人,患厥阴伤寒病半年,在一县城跑遍所有家医院,不仅没有治好病,反而加重,无奈之时只好回家听天由命。中间有人推荐去找宗医生试一下。结果,骨瘦如柴的病人是被人抬着进入卫生所的,半月过后病人痊愈康复,至今老人仍健在,且身子骨硬朗无恙。

心里挂念着中医传承,嘴里念叨着救死扶伤,手里医治着病人的宗运卿,在学习、临床、传承、发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上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弥留之际紧紧地拉着儿子宗万强的双手断断续续地说:“千万…….千万不能让咱宗家的中医丢了,一定要传承下去,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1999年,宗运卿医生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与世长辞。在他行医的56年中,以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医治病人达8万余人次,不仅在当地,就是在北京、广东、湖北等省市也留下他为人看病的高大身影,传颂着他的美名。

                       (三)

宗氏中医的第三代传人宗万强从17岁就跟着父亲学医,整日藏在屋里读背《伤寒杂病论》,再加之时常目睹父亲给病人看病,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尝试着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开始的帮助父亲开药方、司药,到慢慢地为病人把脉、开方。

进入六七十年代,宗万强在大河屯镇后张湾村卫生所当医生时,因当时伤寒病流行,不管是寒风瑟瑟的冬季,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他总是担着熬好的“三根(蒲公英根、茅草根、芦根)汤”,走村串户给老百姓一家一家地送,有时索性等着人们把 “三根汤” 喝完后再离开。还有当时流行的 “虐疾”,其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给广大群众带来巨大痛苦。

第三代中医传人宗万强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为了彻底根除这种疾病,采取普服奎宁丸的办法,免费为人民发放这种药物。为了使服药率达到100%,每到服药时间,宗万强就挑着开水带着“奎宁”药丸挨家挨户去送。为了防止有些人当面答应,而一旦离开后就不肯服用的现象发生,他就亲眼看着每个人把药服下后才走向另一家。他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受到上级表彰。

在平时行医中,万强时常践行着父亲的遗言和嘱托,为中医世家的传承奔波着、忙碌着、探索着,为中医药的创新拼搏着、拓展着、奉献着。他无论到哪里,总是以“真心”救治病人,习惯以“真意”善待每一个人,故此给人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南阳日报》亦对宗万强真心真意救死扶伤的先进事迹做过报道。

如今,宗万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对宗氏的中医传承念念不忘,对宗氏中医的医术探讨深深铭记,对宗氏中医的医德良好天天教诲,不是教育子孙们熟读硬背《伤寒杂病论》,就是把父亲用繁体字撰写的《伤寒论浅注》、《陈修园医学全书》等给子孙们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得到教育,促使他们树下雄心和壮志,做中医世家的传承人。


                        (四)

近水楼台先得月。宗氏中医的第四代传承人宗世克(女)、宗世帅姐弟二人,中学毕业后就跟随爷爷、父亲学习中医,一天到晚读背《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浅注》、《陈修园医学全书》等医书,始终以“不忘爷爷教诲,牢记宗家使命,救治天下病人”为行医宗旨,在继承、传扬、发展中医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着,向“前”迈进着,向“精”求索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为了让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理论铭记在心,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就是吃着饭,对哪个病症有疑惑,就放下饭碗翻书求证,直至把问题搞清楚,把疑惑弄明白,把经方装心里。慢慢地,思维开阔了,技艺提高了,遇病沉着了,名声远扬了。

特别是进入大河屯镇大河屯村卫生所后,找他们看病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因为大家心里有杆秤,就是知道他们所秉承的 “治疗方法简单,药剂数量较小,药真价低效高”的行医宗旨。

第四代宗氏中医传人宗世帅医生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2013年,桐柏县石头庄村石义胜患上了被称为“脑囊虫”的怪病,让他们甚为惊讶,更是头一次遇见,便随即翻开《伤寒杂病论》,找到“真经”后,让他安心住下,并亲自为他煎药,直至患者痊愈。为此,医患双方结为至交。

2014年,桐柏县碱矿绍秋里,患有肾骨髓坏死疾病,已花去200多万元医疗费未能痊愈,且导致身体消瘦如柴,被家人抬着进入卫生所, 118副中药后痊愈康健。当年12月,30多岁的北京心脏病患者张乐乐,在多家知名医院花去巨额医疗费,也没有治好她的病。家人慕名带病人到大河屯村卫生所,服用10副药,只花了213块钱,心脏病彻底根除。

宗氏中医第四代传承人的宗世克、赵兰兴夫妇现在被聘请到了惠州坐诊。

桐柏县双河镇的马秀凡,因患不孕症,先后花去30多万元,也没有求来菩萨赐子。2015年慕名到卫生所服用一段中药后效果极佳,于2016年4月喜得贵子,一家人高兴得无法形容,于小孩降生的第三天,丈夫手捧一面上书“仁心仁术, 医德高尚”的锦旗送到大河屯村卫生所。

还有来自广东、湖北等省份远道而来的患者,真是不胜枚举。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了给外地的患者和外出打工人员提供就医方便,他们还开通了网上就医平台,通过微信了解患者病情,配好药后邮寄给患者,用微信结算药费。这种就医方式目前已被他们拓展到多个省市,惠及到数千里外的众多患者,宗氏中医的声望也越传越远。

而今,宗氏中医的第五代传人正在成长起来。他们在祖、父辈的指导下,正在继承 、学习、发展着宗氏中医的医德医风和医术。同时,他们还被父母送往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深造,接受更系统的中医理论和经验,有的已经走上医疗岗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必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者简介

赵兰奇,60后,祖籍唐河县大河屯镇,出生于社旗县饶良镇,河南省委党校大专学历,就职于社旗县政府某单位,从事文秘工作。曾从戎5年,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先后在报纸及媒体发表稿件4000余篇(幅),有20多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好新闻”奖,连续多年被市人大、市人口计生委、县委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赵永修,男,生于1953年10月,大河屯镇夏岗村人。1974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小学高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小学语文科,擅长作文教学,所辅导的学生作文有多篇发表于《南阳日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被作文指导报社聘为特约研究员。1980年代中期始从事业余创作,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作品百余篇,获奖多次。2002年被县教委聘为新闻通讯员。曾编写《大河屯镇教育志》。2013年10月退休后,在《速读》、《南阳晚报》、《唐州风》、《石柱山》、《唐河文史资料》、《赊店春秋》、《宛东潮》等报刊发表新闻、散文、民间故事等7万余字,参与撰写《大河屯镇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