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践行《大医精诚》做真正的中医

 1先 2017-08-09

?
千百年来,人们期望为他们服务的医生都能像歧伯、董奉、壶翁、华佗等神医一样,一要医德高尚、二要医技精湛。换句话说,只有像歧伯、董奉、壶翁、华佗等神医一样,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生才算是真正的中医,才是人们需要的医生。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比千金还要贵重,一个有效的药方救治好疾病,善德超过了千金的价值。
?
药王孙思邈著写的《大医精诚》,要求立志当中医的人士一定要做到:一是“精”, 二是“诚”。所谓“精”,即医术要精湛。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诫无论是学医者还是行医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千万不要“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所谓“诚”,即品德要高尚。孙思邈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大医必须达至的医德境界,从“心”“体”“法”三个方面,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冨,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悽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淒憐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其次在诊治上要“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晈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到了病人的家中,一心一意为了解除病人的疾苦,“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视觉、听觉、嗅觉不受外界影响。关心体贴病人,面对病人苦楚,绝不能“安然欢娱,傲然自得”。
同时在作风上“不得多语调笑,谈谑渲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毀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
?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直是业医者的圭臬。阅读《大医精诚》感受到药王孙思邈的一股凛然正气扑面而来,给人一种心灵的强烈震憾,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有人说《大医精诚》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这不是在褒赞,而是在贬低。如果将这两篇文章加以比较,很明显展现出两者在思想境界上、胸怀格局上、实行难度上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捧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毕业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遵纪守法几年后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但不可能成为孙思邈式的“苍生大医”,除了中外文化的差距外,两者的难度差异更大。我们现在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受西化教育的影响,毕业后不仅医术上达不到要求,在传统文化道德涵养方面差得更远。除了在医术上要猛补课外,在医德教育上更应该进行长期的再教育。
药王孙思邈严格按《大医精诚》身体力行,成为了苍生大医,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准。正是因为他 “志存救济”,所以他撰写《大医精诚》,希望所有的后辈医家都能像他一样成为真正的中医,普救苍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