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瘾可断,面对最难!咨询师札记(007)

 内家心理学 2019-09-18

学生:老师,在上一篇中您为了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心理毒瘾的形成与发作机制,用那个总是无法控制的个案来说明。

可是老师,我也一直记得您说过,“心理毒瘾”是最难解的,甚至很多个案根本不愿意去解开心理毒瘾呢,这是为什么呢?想请老师再多说说这个话题吧!

老师:好的,是这样的,我平时也一再的和大家强调“心瘾”是最难解的,难在个案不好意思、不愿意或者说舍不得吧

包括我上文介绍的那个个案,当然也不可能仅仅是透过一次的咨询、或者治疗就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这期间经历了我和个案,长达近两年的合作与探索。期间信任的一层层深入,还有对自我内在无意识的一层层探索。

甚至这么说吧,因为个案是位男性,

男性是特别不容易相信心理咨询的,男性都会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要男个案前来求助,谈何容易?再加上男性习惯性的过于理性,不容易感知内心世界,更不要说感知那么细腻的“瘾”的心理冲动,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光是前期在他提升自己的感知力、心理的敏感度、还有放松的状态,我们都做了很多的努力,

若不是他的太太一直在鼓励和坚持,还有他在身心方面的其他收获,他早就放弃了呢,更不要说达到最后的效果了。

当然,我是为了说明方便,把其他所有的治疗面向全部都省略了,包括时间跨度压缩成一次的治疗。所以这个部分,也借开篇给大家说明一下,实际做个案绝无这么简单,所以,大家可以学习、理解乃至参考,但不能机械模仿,因为保证无效!

学生:老师,那为什么这个类型的个案是最不愿意面对的呢?

老师:这个部分有两个原因,

一个就是,不愿意真正的反省,更不会认为这是个问题,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可以求助于心理师的;

二就是会错以为,这是一种个人喜好,如果“心理毒瘾”发生在感情上,他们往往会认为这就是爱,这就是我要的、我需要的、我爱的。而心理毒瘾,又几乎都是感情偏差错乱的首要原因。

比如说,我在《痴迷唯美,其实是病!》这篇文章里面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就是若一个人沉迷在唯美的爱情神剧里面而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那这就是谁都帮不到的;

或者就算认为是个问题,但是也往往因为身上有“心瘾”的人,其实难免会做下一些不该做的事或者说隐瞒事件,而这些事件是当事人最不愿意启齿,最想隐瞒的,更不愿意对心理师坦白的,而这个就是个案与心理师要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了。   

比如,外遇或者作为第三者、找小姐、性怪癖、或者各种畸恋,几乎都可以找到“心理毒瘾”的影子。而这些都是个案想方设法隐瞒的!

而很多心理师实际上并不清楚在心瘾之上,是有这么一个不敢袒露或者说不愿意让人知道的隐瞒动机存在

而很多流派的心理师的处理态度,是根本不必让个案在心理师面前袒露这些隐私或称之为秘密的,他们要么直接处理“能量”层面的问题、或者系统层面、或者直接进入潜意识之下的情结之中。

但都没有让个案直接面对咨询师袒露这些意识层次上的隐瞒!

而这样的个案咨询终究会欠缺一点,因为人之所以出了错会试图隐瞒,或者不想让人知道,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就是试图逃避责任

也就是说,虽然心里面知道,是我做了不该做的事,但人难免试图转移注意力、透过隐瞒,而让别人不需要注意到他,那么他就可以逃避这个事件的责任了。

而心理师一定要有这个洞察力,也要非常清晰的掌握这个心理机制,所以,务必要敏锐的捕捉个案的隐瞒事件,然后要求个案在自己面前,清晰、精确、坦诚的揭露出这个事件的所有细节,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去指责个案或是探究个案的隐私,恰恰是只有精确还原所有试图隐瞒的企图或事实,才能帮得到个案。

因为个案只有在心理师面前事无巨细的袒露出来,包括行为的每个念头,每个心理动机都交代清楚,透过精确的还原,如此个案才能真正的释放这个因为隐瞒事件而带来的心理负荷;

另一个根本的作用,就是个案的逃避心理、试图隐瞒的心理才能无处遁形,如此个案才能真正的为这个事件负起责任,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那个部分责任。

所以心理师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见证人的角色,类似于西方基督教里的牧师一样,当信徒犯了“罪”需要对着圣经在牧师面前进行告解。

而个案袒露了这些隐瞒事件,虽然我们不是牧师、也不需要圣经,但终究有那么一双眼睛在看着他,对于个案来说这会有一种无形的见证作用,这也是促使个案有更大的自制力和动力,去面对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而若个案不需要在心理师面前讲述出这些事件,那么这个事件对于个案而言,是可以一直粉饰下去的,甚至一直扮演受害者下去的,他并不会真正为之负起相应的责任。 

(案例)

比如,我曾经有一个个案,她曾经作为别人的第三者,整整有十年之久,在遇到我之前,一直在某宗教团体中寻求庇护,她更是一位著名上师的大护法,但是十年之久没有人知道她的这些心理事实。反而她越是在宗教团体中的时间越久,她累积的罪恶感就越重,虽然做了无数的法事,也忏悔了无数次,经文也念了不少,但并不能稍减内心的负荷。

后来也因为这个负荷已经让她不堪重负了,才开始走进了心理学团体,就如我前面讲的,很多心理师,一直都在处理她的潜意识,或者家庭系统方面的问题,但没有人真正去了解过,她做第三者的这件事件的整个过程,更没有人会细细的、一点一点的协助她去袒露、直面那些隐瞒事件、非良知行为,也因此她一直在求助,甚至一直被治疗着,但没有本质性的转换,因为她隐瞒了最关键的事实。

后来也是机缘巧合,这个个案找到我了,我透过她事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了她有严重的隐瞒事件(非良知行为),于是,我就停下所有的咨询工作,让她睁开眼睛看着我的眼睛,然后一五一十的交代她生命中所有的隐瞒事件,由此才暴露出了她充当别人“小三”十年的不堪经历了。

虽然当时的咨询,我还不会处理别人的“心瘾”,但还是详详细细的让个案精确经历了十年间所有的“隐瞒事件”,整整花了数个十小时,就为了让个案把这些事件事无巨细的还原清楚。

就仅仅是这样的咨询,就足以让个案看到自己偏差错乱的生活,是自己也要负起责任的,是自己迷恋于那些好的感觉,迷恋那些安逸的生活,甚至迷恋在那种虚幻的爱情故事之中的,后来这个个案也在终于是鼓起勇气,要去斩断这个十年小三的经历了。

当然也确实因为我当时还不懂怎么处理她的心瘾,所以这个个案又纠缠了很多年,才最后断了这段关系,但心瘾还没有真正的断掉,只是用了转移的方法罢了。

而我自此之后,就知道了很多有心理毒瘾的个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些试图一直隐瞒的事件(非良知行为),

如果这些事件不一五一十的让个案精确袒露出来,个案内在是生不出那种真正决绝的意愿,更难以有力量去对抗心理毒瘾的作用力了。

而这个部分,是需要心理师有非常坚定但又温和的心理容量才行,否则个案就会在你的面前顾左右而言他,但绝口不会告诉你实话的。

这个在我的咨询当中是经常遇到的,就像上面讲的这个个案,她在所有的上师、心理师面前,都是称她的男朋友为“先生”!一词之差,差的可就是最最重要的心理动力了,所以若不点破这层关系,那么所有的咨询努力都会是浪费时间!

而这个是需要大家非常警惕的。

学生:这样啊,我明白了,这也是老师一直和我们讲的隐瞒事件(非良知行为)的心灵机制,原来是这么用的,不过,我们平时好像很不容易观察到个案有没有隐瞒事件呢?是不是和我们的经历也有关啊?

老师:确实也可以这么说,应该是你发现了,我书里面其实有很大一个篇幅就是对于自己隐瞒事件(非良知行为)的揭露了吧?

学生:呵呵,确实是这个意思,我发现老师的隐瞒事件还真是不少呢!!是不是因为老师经历多了,所以你看个案才会这么一针见血呢?

老师:确实和这个经历是有关的,但最重要的是源自于自己的面对意愿与决心了。

《在路上》这本书最初始就是来自于我对于自己隐瞒事件的面对,后来因为这些事件的穿越对我帮助太大了,所以想着要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好让大家一起受益,最后也因此结集成书了。

也正是因为我对自己隐瞒事件的真诚面对,所以才导致了今天,我观察个案,能非常快、准、狠的直逼个案逃避的核心。

总结起来,一个咨询师的咨询功力若是要具有穿透力的,很大程度上跟这个咨询师是否真诚的面对了自己隐瞒事件(非良知行为)的深度是有关。

当然这个“隐瞒事件”到深入下去的时候,决不仅仅限于我们一般认为的涉及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事件才是隐瞒事件,而是任何没有“内在诚信”的行为,念头,都可以称之为隐瞒事件,这个我们稍后再做更细的讲解。

简单说,只有一个咨询师越来越知行合一,越来越多的在知行合一中感受良知的力量,自然就会拥有越来越敏锐的觉知和越来越宽阔的心理容量了。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了,下次我们再继续第二个部分,也即是个案会认为,心理毒瘾,是一种爱,是自己需要的这个问题了。

学生:好的,谢谢老师,今天又是很大的收获。

(本《札记》中的案例,均有原型,但为个案保密故,所有内容均经过改编,故事版本取材于多年来我在各个领域里面的积累!)

一敏

2015-08-18(完稿)

2018-08-05(修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