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赋能同时控制餐前餐后,三重获益早控糖早安心! 在传统的2型糖尿病(T2DM)治疗观念里,胰岛素是其它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血糖时的最终武器。就我国目前的临床胰岛素使用现状来看,胰岛素启用普遍较晚。起始剂量偏低且在起始治疗后剂量调整不足,这也是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曾明确建议,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后,即可起始胰岛素治疗[2],强调了胰岛素的尽早使用。 预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由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构成,临近餐前注射可以快速控制餐后血糖,同时也能够平稳控制基础血糖[3](图1)。 图1 门冬胰岛素30的构成比例和作用特点 但众所周知,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更换预混胰岛素自然也要分情况讨论,接下来我们就基于多项随机对照研究(RCTs)对不同情况下换用预混胰岛素的方案进行分析。 01 当机立断,“预混”就该这样换! 预混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调整应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来确定[4],可以先调定晚餐前剂量,逐步使空腹血糖达标。在临床上,需要换用预混胰岛素的人群主要是以下3类:
参考2018年发表的《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后方案转换的临床指导建议》[4]并结合多项RCT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的使用患者人群,常用的预混胰岛素方案有每日一次(QD),每日2次(BID),每日3次(TID)等,以下是针对这几种方案的转换和剂量做出的推荐:
表1:预混胰岛素BID方案对应更换策略
表2:预混胰岛素TID方案对应更换策略 02 个体化治疗,“预混”用量如何调节? 糖尿病治疗是一场长期抗战,即便使用了预混胰岛素这样的强力武器,依然需要根据每日血糖进行注射剂量调整(表3),具体调整原则如下[6-10]:
表3:不同方案下预混胰岛素起始剂量、分配方法和调整原则 参考多项 RCT研究[6,12-14],门冬胰岛素30的具体剂量调整与血糖的关系如下:
图2 门冬胰岛素30在不同治疗方案的剂量调整方案 03 双相赋能、三重获益,血糖稳了! 门冬胰岛素30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预混胰岛素,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快速降低餐后血糖,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平稳控制基础血糖。相比于基础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有助于持久降糖[15-17](图3)。 图3 预混胰岛素模拟生理分泌 实现空腹、餐后、糖化、三重达标。有它助力,无论是口服药疗效不佳,还是原胰岛素方案控制不佳,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门诊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进行相应个体化治疗,这波血糖“稳了”! 参考文献: [1]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1):2-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3. [3] Liebl, A. et al. Drugs. 2012; 72 (11): 1495-520.; Weyer C, et al. Diabetes Care [4] 2型糖尿病起始胰岛素后方案转换的临床指导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2):97-102. [5] Wu, T., Betty, B., Downie, M., Khanolkar, M., Kilov, G., Orr-Walker, B., … Fulcher, G. (2015). Practical Guidance>[6] Yang WY,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3;29(12):1599-1608 [7] Kalr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88):282-8. [8] Yang WY,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 852-856 [9] Raskin, et al. Diabetes Care. 2005;28:260-5 [10] Raskin,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9;11:27-32. [11] Unnikrishnan, A. G., Tibaldi, J., Hadley-Brown, M., Krentz, A. J., Ligthelm, R., Damci, T., … Raz, I. (2009). Practical guidance>[12] Yang WY,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 852-856. [13] Yang WY,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16;7(1):85-93. [14] Kalra, et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88):282-8. [15] McSorley PT, et al. Clin Ther 2002; 24 (4): 530-9 [16] Luzio et al. Diabetologia 2006 Jun;49(6):1163-8. [17] Adapted from Hei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32:143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