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及应用

 GXF360 2019-09-18

0 引言

随着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铺设第一条纤维沥青路面,纤维开始步入研究者的视野。研究发现高性能的纤维适量掺入沥青混合料后,可有效改善其使用性能[1-3]。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纤维有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木质素纤维及石棉等纤维,这其中尤以玄武岩纤维应用最为广泛[4-5]。玄武岩纤维是玄武岩、珍岩及辉绿岩等矿石加工生产后的产物,具有来源广泛、高强度、稳定性强等优点,国外已有研究及应用表明掺入玄武岩纤维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意义十分重大,但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较少,缺少理论、试验及应用支持,难以大范围推广[6-7]

对比聚酯纤维的改性效果,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性能,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在工程中的具体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飞鱼是群集生活的鱼类。我们很难想象,飞鱼妈妈争先恐后地在同一片棕榈叶上产卵的情形该有多么混乱。不过很显然,飞鱼妈妈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1 室内试验

1.1 试验材料

(1)玄武岩纤维:拌和的纤维存在最佳长度,纤维过长将会造成拌和困难,致使纤维打结成团难以分散发挥其性能,纤维过短难以起到连接作用。参考前人研究[8],试验采用的玄武岩纤维长度取6mm。其相关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玄武岩纤维技术指标

平均直径/μm抗拉强度/MPa伸长率/%弹性模量/GPa密度/g·cm-31428002.9872.825

(2)沥青:试验选用国产重交AH-90沥青,沥青的主要性能指标参照相关技术标准[9]检测如表2所示。

表2 沥青的主要性能指标

指标测值技术要求针入度(25℃)/0.1mm90.280~100软化点/℃48.2≥44延度(15℃,5cm·min-1)/cm>143≥100含蜡量(蒸馏法)/%0.98<2.2闪点/℃331≥245溶解度/%99.78≥99.5密度(15℃)/g·cm-31.016实测

(3)集料:试验选用玄武岩集料,矿粉选用磨细后的石灰岩矿粉,对集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集料物理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类型抗压强度/MPa压碎值/%吸水率/%表观密度/g·cm-3玄武岩18411.31.232.92石灰岩6618.20.732.76规范要求-≤25≤2≥2.5

1.2 配合比设计

(1)矿料级配

内生动力、益贫市场与政策保障: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真脱贫”的路径框架…………………左 停 金 菁 于乐荣(47)

试验选用AC-16型级配,选用相关规范[9]中所规定的级配中值作为目标级配进行级配设计,合成级配如表4所示。

2.3 香气成分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技术测香气成分,所得数据在NIST08.LIB和NIST14.LIB标准谱库中检索,查询相关文献去除不确定物质(匹配度SI<85)及杂质,得到传统工艺黄观音红茶可鉴定香气成分123种,新工艺黄观音红茶可鉴定香气成分119种。

表4 矿料级配设计(AC-16)

孔径/mm0.0750.150.30.61.182.364.759.513.216规范要求级配范围/%4~85~147~189~2613~3620~4834~6260~8076~92100合成级配/%6.47.69.614.12029.739.365.985.1100

(2)确定最佳纤维掺量

最佳纤维掺量采用车辙试验进行确定。参考已有研究[8],初定玄武岩纤维的掺量分别为0.3%、0.4%、0.5%,分别制备试件进行试验,可得如表5所示结果。

表5 混合料试验结果

纤维掺量/%00.30.40.5稳定度/kN7.568.618.388.31流值/mm2.372.422.532.64动稳定度/次·mm-11205141314531399

由表5可知,相比于基质沥青混合料试件,掺入0.3%玄武岩纤维后的试件动稳定度提升了15%,但继续增加掺量到0.4%乃至0.5%时,动稳定度增长幅度开始放缓,甚至在0.5%掺量时出现降低,由此确定纤维的最佳掺入量为0.3%。

(3)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参照相关规范标准[10],采用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选定玄武岩纤维的掺量为0.3%,并分别取石油比6.0%、5.5%、5.0%、4.5%及4.0%制备马歇尔试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强化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落实物理知识传输,避免“填鸭式”教学法的冗余性,实现学生主动掌握物理知识点,以知识应用,促进学习能力提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受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旋式上升影响,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借助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帮扶学习和正确解题能力培养学习等,合作学习不失为当之无愧的教学策略.

表6 马歇尔试验结果

油石比/%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稳定度/kN流值/mm毛体积密度/g·cm-34.05.859.514.110.722.392.4114.54.369.213.811.072.462.4365.03.774.814.310.672.422.4435.52.583.114.27.882.462.4486.02.186.414.98.873.212.441

经综合分析,确定当玄武岩纤维掺量为3%时,最佳油石比为4.8%。

1.3 试验方案

参照相应规范标准[10]所规定的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规程,试验以未掺纤维沥青混合料及0.3%聚酯纤维掺量的沥青混合料作为对照组。分别制备三种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高温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与浸水马歇尔试验。

2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2.1 高温稳定性

车辙是沥青路面常出现的病害形式,采用常用的车辙试验对玄武岩纤维的高温稳定性能进行检测,并以动稳定度及60min时的车辙深度作为评价指标。车辙试验时设定温度为60℃,轮压为0.7MPa,并确保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的掺量均为0.3%制备试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表7、图1所示。

表7 车辙试验结果

纤维类型不掺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车辙深度/mm3.4262.2282.864动稳定度/次·mm-1120514121345

图1 车辙试验结果

由表7、图1可知,相比于未掺纤维的试件,掺入纤维后,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车辙深度明显减少,动稳定度显著提高。其中掺入玄武岩纤维的试件车辙深度减少了35%,动稳定度提高了17.2%;掺入聚酯纤维的试件车辙深度减少了16.4%,动稳定度提高了11.6%。可以看出,纤维的掺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并且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效果更好。

2.2 低温抗裂性

低温开裂会造成沥青路面出现严重病害,当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时,温度应力将会造成路面开裂影响路面的整体性,裂缝一旦形成将会不可逆转,水分由此进入路面基层,冲刷路基,裂缝由此扩大,出现重大路面病害。

对于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曲试验是检测其低温抗裂性能的重要方法,试验选用MTS试验机,分别制备三种类型沥青混合料的小梁试件,其中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的掺量均取0.3%,试验温度为-10℃,试验机加载速率为50mm/min,分别测定三类试件的低温破坏应变以评定低温抗裂性能。试验结果如表8、图2所示。

表8 小梁弯曲试验结果

纤维类型不掺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抗弯拉强度/MPa9.12811.67811.045破坏应变(×10-3)0.7030.8280.801弯曲劲度模量/MPa13001.51533514951.3

图2 小梁弯曲试验结果

由表8、图2试验结果可知,相比于未掺纤维的试件,掺入玄武岩纤维与聚酯纤维试件的破坏应变分别提高了17.8%、13.9%。这是因为纤维本身具有较好的低温抗拉伸强度,在沥青混合料中分布均匀的纤维对其起到了良好的加筋作用,增大了其柔韧性,间接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纤维的掺入可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且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效果更佳。

2.3 水稳定性

水稳定性是沥青路面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其以浸水条件下混合料在物理上的力学性能降低程度进行表征,国内外多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进行测定,并以残留稳定度作为评价指标。

分别制备3种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试件,两种类型纤维的掺量均取0.3%,每种试件制备8个,分为2组,其中一组以60℃水浴养护48h后进行试验,另一组以60℃水浴养护35min后进行试验。两组试验结果如表9、图3所示。

席间,阿甘拘谨少话,而张盈盈则多话热情甘愿为阿甘献着殷勤,一副恋爱中女人的忘我状态。蒲琳一句话也没说,不平不甘不解占据了她的思维。

表9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纤维类型不掺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稳定度(35min)/kN7.238.428.61稳定度(48h)/kN5.878.077.71残留稳定度/%81.295.989.5

图3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由表9及图3可知,三种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均满足规范要求。掺入纤维后的试件,其残留稳定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其中掺玄武岩纤维的试件提高了18.1%;掺聚酯纤维的试件提高了10.2%。由此可知,纤维的掺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并且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效果更好。

3 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某新建高速公路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路面结构如图4所示。考虑到该公路建成后将面临不利气候条件,复杂行车荷载及交通量。该工程大面积采用AC-16型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路面上面层,其中玄武岩纤维的掺量为0.3%。施工时所采用的材料类型、级配组成、配合比设计均同室内试验。施工过程中,采用传统拌和楼设备对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拌和,并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9]对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进行了严格控制。

图4 路面结构组成

3.2 施工要点

(1)拌和

为确保玄武岩纤维在集料中均匀分散,应相应延长干拌与湿拌的时间。拌和前应先加入集料、纤维干拌30s并确保纤维已分散均匀,再加入沥青进行湿拌,湿拌时间控制在25~30s。

(2)摊铺与压实

区别于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摊铺与压实,由于玄武岩纤维本身密度较小且具备一定弹性,其分散在混合料后会相应增大混合料体积,因此需相应提高玄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与压实功,以提高其密实度。

初压时应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复压时采用较高振幅钢轮压路机振压使得骨料充分嵌入,终压采用钢轮压路机进行静压,整个碾压遍数应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碾压时多2~3遍。

(3)温度

现场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温度进行研究后建议各工序的温度控制应符合表10的规定。

江无齿立刻收回了手中淬毒的暗器,一遍又一遍地开始探究赵白笑容背后的意义:“他为何发笑?他的笑容为何看起来充满了奸诈?难道说他已经发现了我藏在袖中的暗器?他发现了我暗藏的暗器,还对我露出这样奸诈的笑容,这说明他的手段一定在我之上!我若这么贸然出手不就正好着了他的道?要是因此丢了小命,那我之前的偷奸耍滑还有什么意义!对,这一战,我决不能应战!决不能!”

表10 各施工工序的温度控制

矿料加热/℃出料/℃摊铺/℃初压/℃终压/℃180~190170~180165~175160~165105~115

3.3 检测及评价

现场对拌和好的混合料抽样制备试件进行了相关性能的试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现场抽样检测结果

动稳定度/次·mm-1破坏应变(×10-3)残留稳定度/%14310.83496.3

由表11可知,现场所拌和的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相关路用性能均满足相关规范标准[9],且要稍优于室内试验,路用性能优异。

现如今学校体育教育环境每况愈下,体育老师采用“放羊式”教学,体育老师由别的任课老师兼职担任,甚至于文化课老师霸占学生体育课进行考试等一系列令人扼腕的消息。我们要引以为戒,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样不能马虎,纠正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规范学校对体育课的管理,提高学校体育课的地位刻不容缓。

该新建高速公路路面铺筑完成后,抽样对其相应路段进行了验收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抽检路段的平均压实度为98.3%、构造深度为0.66mm、平均抗滑摩擦系数BPN达到了62.5、渗水系数为25ml/min。各项检测指标均较好满足规范要求[9],表明该新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质量优异。

该结构的基本意思是“与……一样”,其中接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在否定句中,第一个as也可换成 so。如:

该新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的4年内,对其进行了持续观测,结果表明:该新建高速路所处地区气候变化复杂,冻融循环天气较多,年气温在-23~38℃之间。且通车的4年内,行车荷载复杂,重载车较多。但该公路未出现车辙等早期病害,通车4年内路面平整度较好,未出现明显裂缝。表明该公路路面上面层结构在采用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后实际应用效果优异,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前景广阔。

在线黏度测量和DCS技术的结合,应该是树脂行业的发展趋势,借助于DCS的数据处理功能,结合专家系统和一定的人工智能,可以将在线测量结果进行转换并找到最佳的控制点和控制区间,最终实现批次的反应过程和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真正实现自动化生产,见图7。

4 结论

(1)在掺入0.3%玄武岩纤维后,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提高了17.2%,车辙深度降低了35%,高温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掺入0.3%玄武岩纤维后的沥青混合料,其低温破坏应变提高了17.8%,表明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可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3)在掺入0.3%玄武岩纤维后,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达到了95.9%,相应提高了18.1%。水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4)同等0.3%纤维掺入量下,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能均要优于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

播前2~3天晒种一天,将晒好的甜瓜种子用55~60℃的热水,温汤消毒10~15分钟,再浸种3~5小时后,清水洗净后用湿毛巾包好,放在28~30℃环境下催芽,当甜瓜种子刚露白时即可播种。

(5)工程应用实例表明:沥青路面在采用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铺筑后,未出现车辙等早期病害,通车4年内路面平整度较好,未出现明显裂缝,实际应用效果优异,玄武岩纤维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前景广阔。

最后,求解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的参数估计一般不运用最小二乘估计,而用极大似然估计。推导过程在此省略,得似然方程:

参考文献

[1] 孟秀元. 玄武岩纤维改善砾石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 山西交通科技,2018(2):6-9.

[2] 蔡晓斌,陈爱文. 聚酯纤维加筋沥青混凝土设计与施工[J]. 交通科技,2007(3):101-103.

[3] 吕伟民. 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与方法[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 郭乃胜,赵永生. 纤维沥青混凝土等效模量的探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 25-28.

[5] Abdelaziz Mahrez, Mohamed Rehan Karim. Fatigue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Glass Fiber ReinforcedBituminous Mixes[J]. Journal of the Easte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2005(6):176-180.

[6] 杨振才,武慧娴. 改性沥青及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应力松弛性能试验研究[J]. 交通标准化,2003(11):71-74.

[7] 郭乃胜,赵颖华,孙略伦. 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 中外公路,2007(2):124-127.

[8] 舒翔,邱志雄,张国炳. 矿物纤维改性沥青在粤赣高速公路路面上的应用[J]. 公路,2006(4):212-21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