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神话时空观,跟当代科幻概念相同

 泰阳汉子 2019-09-19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某日与一老者闲聊,谈及当今的世情浮华与人情世故之时,那老者说:“过得好过得坏,两脚一蹬后在那头乍一醒来,原来一切尽是虚无,有啥好乐和悲的呢!”

未知老者是否读过《枕中记》、《南柯记》及《续黄粱》(《聊斋志异》)等故事,不过他这话倒跟以上故事如出一辙。

《枕中记》通过梦境达成“时空穿梭”

无独有偶地,近年来不少科幻影视也开始以平行世界概念“借鉴”以上故事的套路,看上去竟毫无违和之感,以致于有人相信:也许神异小说只是古人用来描绘超自然科学的一种方式,跟当代的科幻小说一个用途。

比如,电影《星际穿越》中就借助引力的概念描绘了巨大的时间差,而我国早在东晋时就有了类似概念的故事。

《星际穿越》通过引力进行空间穿梭

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曾提及:有个叫王质的人伐木至一洞中,见有童子四人在弹琴而歌,于是王质就暂留歇息、倚柯听之。其中一童子给了王质一枚枣核般的东西,王质含在口中后便饥渴顿消。后来童子说:“是时候要回去了”,顷刻间消失,王质所倚的斧柯也随之烂尽掉到地上。王质下山回家后,发现自己已离家十年!

在《晋书》里,这故事就简单记录为:“王质入山斫木,见二童围棋。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后来还有《隋书》等许多典籍也记录了这故事,应属比较广泛流传的古代传说之一。

“王质烂柯”的故事以山洞为穿越载体

传说多不会事出无源,在当代科幻概念中,这就属于“平行世界”:王质意外进去了另一时空(或者说故事中的石洞引力不同),故而两个世界就产生了巨大的时间差;所谓“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之说正由此而来。

根据这概念,古人也衍生出不少相关概念的作品,最著名的当属”黄粱梦“(《枕中记》)系列。前面提及的《南柯记》、《续黄粱》等都是这故事的不同改编版本,借用的都是“梦中”和“现实”的巨大时间差来构成故事。

民间的传奇故事尚且如此,到了神话故事里,相关的时空概念就更是天马行空了!在这方面,古人们不但历经千年构建了完整的“天地人”架构,就连三界里的各职能角色都存在一一对应、形成了一套甚为完整的“神话生态”。

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天地人”三界体系

在历代官修典籍里,由于认知局限,统治者不但不敢否定这套系统,反而会不断进行”封神“、以《方伎》、《列仙传》(后来还有《神仙传》、《续仙传》、《洞仙传》)等形式不断丰富神话体系中的构成内容。

由于神话生态中的许多人物均来自人间、甚至是一些有具体历史记录的古人,因而就必须存在一种模糊时空界限的说辞来解释他们的超凡行为,“仙术、法术”等由此诞生。

在这个体系中,天庭地府等“不同时空”一直与人间并存,只是普通人掌握不了相关窍门(即“法术”)、故而无法直接与之沟通或往返其间。

“飞升”是我国神仙常见的穿梭方式

从当代科幻概念说,这就好比平行存在的不同世界,或基于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线、或基于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线、还有空间与时间都异于其他的,按情节需要选择其一。

以《西游记》为例,由于孙悟空需要不断往返天庭与人间,既考虑孙悟空时间上的紧迫性、又不能让地面上的唐僧等得太久,采取的就是“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的设定,这样的设定必须贯穿整个故事,否则就全部乱套了。

《封神榜》中的空间与时间,我们就可理解为“来自不同空间的人混合到同一空间与时间”,因为《封神榜》里的故事基本发生在人间、而且当时许多神仙尚未被“封神”。

还有就是《续黄粱》里的曾生、在“另一平行空间”里过了一辈子,在这头的世界就是一个梦的时间而已。《武陵记》里也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南朝人文广通因为一种机缘进入了时空迥异的神仙聚居所在,跟前面所述王质的故事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武陵记》所载神异故事

《武陵记》故事说:文广通因追逐一只野猪穿过了一个山洞,发现洞那头别有一番洞天、还在里面见到许多已成仙的古代圣贤。他在那里呆了一杯酒功夫,外面已过去了十二年,以致于回到家中后,家人早已为他办过丧事了!

《武陵记》里的“穿越”模式,倒是当代科幻故事用得较多的,因为它的穿越载体(就是一个洞口)比较寻常、身边的任何常见事物都可达成时空穿梭。

熟悉这些神话小说里的时空设定后,我们再看许多当代的科幻电影,就会发现当中的时空观来来去去无非都出自以上三者。

如《蝴蝶效应》就是“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线”、《回到未来》就是“不同的空间相同的时间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话,大家看电影后不妨可以自己对应一下。

《回到未来》借助工具,直接穿梭于当前时间线上的不同时空

在我国古典文化当中,庄子和老子都是较早提出时空概念的人。在关于时间空间的本质方面,无论是从“道“还是”从心、从物“,区别的都只是穿梭载体的不同。

当代科幻作品多以”从物“为主,然而科学家们研究了上百年尚无法突破身边的宇宙空间,因此近年来”从道、从心“又有了兴起的势头。

在道家文化中,崂山有一种“穿墙术”,当科学家们以“从道”的角度去解读它时,竟然发现它跟当代的“量子物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量子就是最小的组成单位;假如将物质转换为量子形态,不就可以随意“穿墙”、甚至产生神话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了?

据说蒲松龄在叙述《崂山道士》就是以这墙壁为蓝本

其实,无论是古代神话还是当代科幻,目前所有时空概念都只是一种人为猜测;说它是神话也好、科幻也好,那只是称谓上的不同,反正大家能想到的时空模式也就只有这几种可能。

唯一区别是,古时候没有科学概念和科技设备,唯有虚拟一些“法术咒语”来实现不同时空的穿梭;当代就可以脑补许多“将来或者存在”的设备和技术来实现这一切。

从古人的角度看当代的科幻故事,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神话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