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和《道德经》的时空观

 sjsuccess 2014-08-09

本文由【了凡易经学院】整理与转载。

查找微信公众号:JZ6877,关注易经国学,提升灵性。

 

大家好:了凡易经学院内容更新时间一般为19:00-22:00,周日休息,此平台只做分享和传播信息,没有其他功能和服务,对于分享的内容只希望帮助大家对儒释道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渐次修行学习目的;其次对于微信留言,不是正能量信息,我们不给于回答服务,谢谢大家,感恩众生。

 

 

 通过人类的智慧,借助科学技术(工具)来探测、观察,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宇宙进行了层次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时空的构成进行接近自然本质的搭建,基本形成了天体——星座——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的层次。再者我们还可以科学地认识宇宙一定领域以及天体运动的本质规律。宇宙的存在形式和自然现象在科学较昌明的今天来说,是较容易认识的。但时至今日,我们还不能穷尽宇宙间的所有一切,人类的认识力囿于人类本身的智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区域性和近远性的。也许今天,我们仅认识了宇宙整个领域中极窄的一角而已(以地球为中心,认识的辐射半径不大),但我们今天至少知道了天体(包括太阳、地球等等)、天体系统的动态构成,还有由于天体的星际运动使地球上产生和出现了许许多多常规和超常规的物质和现象。诸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属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对地球来说相当重要;地球绕太阳旋转;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和公转,才有日夜轮换和四季交替的天文地理意义;还有,太阳源源不断地给地球,给万物送来了信息和能量,使人类和万物惠受滋润和恩泽,得以孕生和生存和死亡这新陈代谢的过程等等。古人如何认识时空而形成时空观(宇宙观)?古代没有今天的科技水平,那时的生产力低下,但古人经过直观观察,感悟而理解了自然宇宙,乃至
宇宙的神秘性。东方古文化对时空的认识而形成的时空观,可以从《易经》和《道德经》来理解。《易经》和《道德经》对揭示自然宇宙及其神秘性有一定作用。在这里,我们来破译一下《易经》和《道德经》等经书典籍,从而弄清古人的时空观。
  一、《易经》的时空观。
 《易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时空的认识,在《易经·系辞上传》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得到了最深刻最生动的体现。《易经》就是以这句话进入宇宙时空的。八卦后来又衍生变化出八宫六十四卦(每宫各八卦),八卦八宫符合自然的“道”。《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两仪即是“道”包含的“一阴一阳”(有人认为可以是天地,或乾坤之类)。我们知道,八卦每卦都是由阳交“—”或阴交“——”符号三叠而成。八卦的生成和含义,《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宇宙本原,即天地未判之前浑然一体的元气其实也就是“道”。太极分化、生出阴阳,一阴一阳两相对立的状态就是两仪。从宏观上说,宇宙万物都分阴阳,如日月、向背、正反、雄雌、男女、高低、大小等等(在探析之三《阴阳回互,万象成真》我对阴阳有专题论述)。阴阳之分体现在卦上, 就是爻形符号“—”和“——”。宇宙进一步化生,又在天地阴阳之上生出了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体现在卦上,就是“——”、“——”之上再生“——”、“——”,形成 。 为少阳,象征春; 为老阳,象征夏; 为少阴,象征秋; 为老阴,象征冬。这四个符号可以视之为卦的初爻和二爻。在天地四时形成并运行之后,又形成宇宙万物。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在卦上就是四象之上再生阴阳,即是 乾、坤、震、离、兑、艮、坎、巽八卦。因此,从宇宙的本质来看,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时,四象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质,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八卦成
列,象在其中”。综上所述,天地万物都是从太极产生出来的,太极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质。
 自然万物如何生化?《易经》以乾、坤和咸卦来说明,揭示出自然有机联系的神秘性。两仪即阴阳,也就是乾坤,乾为阳为天为父,坤为阴为地为母。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是阴阳之象。《 辞传》中《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维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至于天地万物如何化生而成?《易经》认为是通过阴阳二气交感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实现的。《咸卦》:“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悦),男下女…天感地,而万物化生”。《系辞下传》:“天地氲氤,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即是《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以乾坤为阴阳二物,把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比拟为雌雄交媾,并进一步追溯了阴阳的本质,即太极这阴阳未分之气
 上面是对《易经》破译宇宙间万物的生成进行一番考察和研明。《易经》上如何用卦来确定方位?八卦划定八方位。八卦表示方位(约定俗成的搭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即是伏羲八卦方位和文王卦方位。伏羲八卦方位:1乾(南),2兑(东南),3离(东),4震(东北),5巽(西南),6坎(西),7艮(西北),8坤(北)(此为先天数);文王八卦方位:1坎(北),2坤(西南),3震(东),4巽(东南),5中,6乾(西北),7兑(西),8艮(东北),9离(南)(此为后天数)。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是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对于伏羲方位,即先天方位,《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宋人绘出一幅先天八卦方位图,解释了《说卦传》的这段话: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艮、兑、巽、艮为阴,所以以乾1,兑2,离3,震4为顺,象征天左旋;以巽5,坎6,艮7,坤8为逆,象征阴阳相错,并按以上顺序画出了中间的太极图S曲线,以之表示阴阳消长的旋转运动。文王方位,即是后天方位。《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南方之
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宋人画图以释明:乾卦被置于西北方向(原因是周族崛起于西北,周人以西方为上,于是便把乾坤二卦都移到了西方。乾坤在八卦中居于领先地位,没有乾坤,其他六卦也就没有。因此,乾坤两卦是最重要的)。离卦为火,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故以之表示西方;艮为山,为万物所成终结之处,黑夜将尽,黎明即至,故以之表示东北方。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应该说是来源于先天太极图,也就是“天地自然之图”,即俗
称的“阴阳鱼”。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是一个圆等分为两半。“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在《易图明辨》中,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对太极图详加解释: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先天八卦方位图正好揭示了天体运动的方向,破译宇宙之初的景象。宇宙大爆炸的结果,天体均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先天八卦方位图所画成的八卦顺逆线路图,正好揭示了宇宙的神奇,使人能容易地走进宇宙的内在(本质规律)。先天方位立足于自然的破译,目的在于认识宇宙这一本体。后人借助这图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
 文王后天方位把先天方位从远到近给拉回来,建立了新的方位学,它从另一角度——从自然界的信息和能量角度来确定方位。正如上面所说的“离卦为火,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故以之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故以之表示西方。”东、西、南、北方位定格,这同样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
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这是我们现在对后天方位的《说卦传》的“帝出乎震……”的解释)。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八卦衍演变成六十四卦(每八卦成一宫,八宫有六十四卦)。八卦每一卦都与其他卦搭配组成了六十四卦(八经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个爻。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组成,其位自下而上,名曰: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古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低渐高,由微而著的,因此,六爻自下而上排列成卦。《周易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所以六爻各有象征意蕴:初位之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二位之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三位之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四位之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五位之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上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这符合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过程——六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发展的趋势。
 在《易经》中,不仅仅用八卦来定八方位分四时,同时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对应天象地理,从而更细详地划分宇宙时空。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个特殊的卦形,即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卦,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以分四时(古代历法,五日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当一月,一爻当五日即恰当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消息卦和十二个月的配合情况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已,四月。 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西,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戍,九月。坤,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壮、 夬卦代表春季;乾、 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观、剥卦代表秋季;坤、复、临卦代表冬季。这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如何用卦来表示二十四节气?它用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这叫卦气)。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节气,四卦各主六节气:
— —惊蛰 — —芒种
———雨水 — —小满
— —立春 ———立夏
  坎 — —大寒 震 — —谷雨
———小寒 — —清明
— —冬至 ———春分

———白露 — —大雪
— —处暑 ———小雪
———立秋 ———立冬
  离 ———大暑 兑 — —霜降
— —小暑 ———寒露
———夏至 ———秋分
 至于卦的六爻如何与地支、十二月份相配来看时间?这从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与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阴阳两种可能,这样六爻共有十二种可能,即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这十二种性质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个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丑)——六四爻。二是按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六四爻——十二月(丑);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凡阳爻皆配单月,其对应关系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别配从十一月至九月六个月;凡阴爻皆配双月,其对应关系是从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别配从六月至四月六个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类推。古人以十二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和四个季节,同时还另抽出四卦即震、离、兑、坎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配,再者以六爻来与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时间,把卦纳入时间来认识宇宙时空,从而更有效地破译宇宙时空的神秘。这里很有必要论述一下河图和洛书。河图和洛书以数字来表示方位,这也是很深刻的。
  河图数字图的排列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前后左右自成方位。纳入东、西、南、北、中方位来认识,河图有口诀: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洛书数字图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成“龟形”方位。洛书的方位纳入八卦来认识,其实就是九宫图。九个数字配八卦即形成了固定的关系: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离9,方位即是1(北),2(西南),3(东),4(东南),5(中央),6(西北),7(西),8(东北),9(南)。这也就是洛书阴阳气旋的运行方式。古人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即仰观天,发现了河图;俯视地,悟出了洛书。但由于这河图和洛书假借神话传说,所以弄得很神秘。《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其背有旋毛如星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称作龙图(即河图);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左四,后右文,后左八。其纹如字(即是洛书)。古人先哲用河图旋臂左旋揭示了天外有天的银河系作用于地球的宇宙气旋,这破译了宇宙之初的景象。如果说河图是说天的。那么洛书则是道地的。假如从不动的北极星上俯视地球,发现的就不仅仅是顺时针左旋的阳性气旋了,而且还有宇宙遗传给地球自身逆时针右旋阴性气旋的加入,还发现了两种相反气旋阴阳交替而成的∞字气旋,这揭示了自然的神奇,破译了宇宙的内涵。
 无论是河洛,还是出自河洛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包括方位),都是以动态的观点来破译天体,研明时空,揭示宇宙的本质规律。这是我国特有的,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道德经》的时空观。
 古人认识宇宙,认识时空,是用直观的方法来感悟的。《易经》的时空观在上面已经论述了。《道德经》(老子)的时空观(宇宙观)是如何一种情性呢?老子从“道”这一哲学范畴来揭示自然宇宙的神秘性和浩瀚性(广延性)。老子从各个方面来架搭进入宇宙的桥梁。让我们循着老子的“道”来进入宇宙,追踪时空。
 “道”是宇宙最神奇最内在的东西,是宇宙最本质的东西。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充分的论证和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言之曰道。吾强为之曰大。”“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有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形成之初的形象表述,是对宇宙形成之初情形的认识,同时是对“道”的形态的认识和揭示,说明“道”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出现、存在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化生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和非生命,这是万物生化而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道理。由于有了“道”,才有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死及其变化过程,即是事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谓之道。”“两仪”就是“道”包含的“一阴一阳”。由于有“道”就有了“一阴一阳”这两个对立面,于是形成了事物交替(生死的新陈代谢)的变化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双面性,即阴、阳互相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从而走向新的对立,直到形成了新的事物。《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之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再一次,说明“道”的功用之大,“道”对万物有生养和抑强济弱的神秘作用。“道”生化育成了万物万事,使自然成芸芸众生,衍化成大千世界。老子同时论述事物的无限藩延性,万物有生化关系:母子相生关系,这样才使万物生生不息地衍生演化进化下来。《道德经》:“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由于事物不是纯一的线性绵延,而是交错迂回的曲线运动。因为阴阳互相对立,促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相对立的事物的出现自然成为现实。有生,当然就有死。生是造化的有情,死同样是造化的有情。死是对生的否定,其中既有“内在”的东西退化衰亡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最深刻且广泛的。老子在《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故事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这里老子充分论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同时指出了事物的发展性(由于大压小,强
欺弱而造成的)。自然界的万物总是处于同一整体之中,相互关系是本质所在,既然有联系,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意思。既然有相生和依赖关系,同时也存在对立转化的关系,这是万事万物的相生(生化)和相克(对立)的动态平衡运动的变化发展的观点。有了这观点,才可理解万物的生化、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自然界的所有生灵和非生灵正是循着这动态平衡运动而汇成长河永远向前驶进的。
 《道德经》上有言:“道”“为之大”。宇宙从时间上说,是无始无终;从空间来说,是无边无际。宇宙是异常的浩瀚广大,这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比拟和描述的。但老子以其高深莫测的智慧,对宇宙进行探索,同时进行破译,并用特殊的语言加以表述。《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揭示出了自然宇宙的浩瀚,生生不息,且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但由于自然界万物有周而复始的新陈代谢的特点,老子无忘作了逼真的描述:“物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致虚,极也,守静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谓复命。复命常也。”“万物万事,无限者也。”老子表述的这些观点深入浅出,符合自然运作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他论述了宇宙为什么能如此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老子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了时间适时的伟大。凡事应适时而作,否则应伺机而动,经过时间的流逝换取转变性的胜利,这能获得最佳的结果,做到以柔胜刚,以弱胜强。时间能使双方的条件发生改变。空间的存在物质经过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经过从量变到质变这一流变的过程。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再者,时间的流逝经过的空间存在物也是不同的,因而是随时而变,所谓:“时过景迁。”总之,时空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正是由于这,许多现象的发生,事物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宇宙整体中的局部神奇的变化,也就成为最自然明了了。因此,时空的存在不仅仅有物理意义,同时也有其神秘色彩的意蕴。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时空性质。抛开时空,空谈万物或万事(包括现象)的产生、出现、存在是无任何意义的。
  老子《道德经》是对自然界的破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老子《道德经》建立了一个对宇宙,特别是时空的系统工程。他从本质论、矛盾论、运动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宇宙,揭示事物的最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老子正是从高、深、幽、远角度研通、破译宇宙,特别是时空构成的物理意义和神秘内在。
 《易经》以符号破译宇宙时空,而《道德经》则用语言(其实也是符号)来感悟天地万物,不同方式,但都能破译宇宙,研通时空而形成时空观,这有殊途同归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