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看到不少朋友讨论哈佛对两百多名男性76年的追踪,也会提到英国的56UP,但在窥探命运规律这件事上,我发现史上最大规模的儿童追踪,也是人类第一个全国性出生队列研究——英国出生队列研究(British Birth Cohort)却鲜有人知。 上千名1946年出生的第一批进入追踪研究的孩子聚会的照片 研究人员积累了成山的问卷和海量的数据,还包括一百多万份生物样本(包括乳牙,指甲,头发,甚至还有9000多个胎盘),这些数据至今已经发表了6000多篇论文,出版了40多本学术书籍,指导着英国从医疗,教育,到社会福利等各个相关领域的政策改革,被称为“英国科学皇冠上的宝石”。 英国出生队列研究有不少非常值得了解的成果,我觉得最让人震撼的可能还是下面这两个。 一、“跨阶”到底有多难 首先,家庭社会经济水平明确的“加持”着孩子的未来 。 从第一批婴儿的追踪数据开始,研究人员就明确了一件事: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对孩子的未来有巨大的影响。 与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出生的孩子(比如父母职业为律师、医生等)相比,来自低社会经济水平家庭的孩子(比如体力劳动者等)从出生起就面临更多的人生困境。 出生时的死亡率更高,个子更矮,行为和情绪问题更多,阅读和数学能力更差,考入重点学校(英国的grammar school)可能性更低,更可能犯罪、酗酒、抽烟,更高的失业率,健康状况更差,死得更早… 可以说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启了人生hard 模式。 孩子们的差异从出生的头几年起就已经显现——来自“高阶层”家庭与“低阶层”家庭孩子的认知能力差距不断加剧,自然而然的在学业和人生成就上的差距也就愈演愈烈。 Source Feinstein (2000) 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可能还是基于英国出生队列研究样本而得出的费因斯坦图(Feinstein Graph): Source Feinstein (2000) 所以认知能力高的孩子,如果出生在低社会经济水平家庭,到十岁的时候,他/她的认知能力就会下滑到…...比条件优越家庭中出生的,低认知能力的孩子还要差。 放在今天,这些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当时作为第一次全国性样本得出的结论,在英国引发了很大震动,研究人员还出过一本光看题目就能郁闷死人的小册子“Born to Fail”(《生来注定要失败》)。 所幸的是这些研究最终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变革。当时的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在宣布教育改革的时候,引用的就是费因斯坦的研究,曾经还有位英国教授说他在世界各地讲座的时候引用这张图不下二百次。 那好了,人生的终极技能真的只有“投胎”么? 还好,不是。 和当时几乎同时期的美国研究人员一样,上世纪中后期大家不约而同的关注到了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出生在高风险/低社会经济水平的家庭,但人生却并没有跟着大多数的同辈滑向谷底,反而逆流而上,摆脱了阶层命运的诅咒。 基于英国队列的一项研究发现,有20%左右来自低社会经济水平水平家庭的孩子(比如低收入,有五个以上子女,屋子没有热水,够资格领取学校免费餐和社会福利等等),成功的实现了“跨阶”——这些孩子完成了高等教育,从事专业性、高收入的工作,购有自己的房产…总之,逃脱了来自相似家庭同伴们面临的命运。研究人员把他们称为“高成就者”。 怎么做到的?经过对几代孩子数据的不断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下面这些“跨阶”的必要因素。 首先,从孩子自身来看,这些“跨阶”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质——拥有内在的动力。 他们想要完成学业,渴望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往往都非常有决心要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其中一位研究人员访谈过的孩子,曾经拿着黄页一个一个公司的挨个打电话毛遂自荐,直到有家公司给了他第一个工作机会为止。 然而并非所有具有内在驱动力,有决心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都能实现“跨阶”。比如研究人员发现除了自身具有这样的特质以外,最终能摆脱命运诅咒的孩子大多都拥有关心他们,而且对他们的未来抱有高期望的父母和学校,面临较少的家庭困境(比如即便贫困,但家中没有重病或失业的父母),而且生活在工作机会较多的地域——所有这些,都是孩子自身无法掌控的因素。 那么我们就向外一层,看看英国出生队列研究的数据所发现的,掌握在父母手中的,能够改变孩子命运的工具。 二、父母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开始在80年代实现了“跨阶”的孩子中(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有56%的父母期望孩子获得高等教育,而那些最终没有摆脱贫困的孩子,只有11%的父母曾有过这的野心。 不过其实到了2000年出生的孩子这一代,研究人员发现英国有97%的家长会期望孩子能上大学。罗斯高教授在中国陕西农村进行的调研就发现,95%的妈妈/奶奶希望孩子上大学,而且17%希望宝宝能读到博士。然而现实是只有8%的农村孩子能上大学。 显然只有高期望已经不够了...
从对1946年出生第一批孩子的追踪,研究人员就发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和参与,能抵消很多因为家庭社会经济条件不足所带来的劣势。 经常和老师沟通孩子在校进展的父母,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比例更高;在家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起读书,画画,教他们数数,去图书馆,去旅行等等)为孩子的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要大于父母自身收入及教育水平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影响。 然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其实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已经足够说明你是一个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了。 那么还有什么别的具体而确定有效的养育技巧么? 有,事实上明确被证明能助力孩子未来的养育方法,往往却简单到不可思议,比如: Helen Pearson在回顾英国出生序列研究的《生命工程》(The Life Project)一书中,总结了上述基于这70年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能够助力孩子未来的养育诀窍。 最后她总结道,“与为了进入某所学校而使出浑身解数搬进好学区相比,启发孩子,给孩子读书,带他们出行,增加对他们的陪伴,其实都要有用得多”。 还有三件想要补充的事: 另外,家庭教育虽然非常重要,但需要考虑到的是,没有做到这些的家长,更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 比如英国出生队列研究的一项结论就发现,周末出生的孩子,会比周一到周五出生的孩子母乳的比率要低。其实不过是因为周末医院缺人手,妈妈们在生完孩子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足够的支持。 最后,也是最不愿,但又必须说明的:英国出生队列研究曾经量化了家庭养育对孩子未来学业成绩所能起到的作用——至少对于千禧年出生的英国孩子来说,最好的父母养育,也只能补偿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所造成学业差异的51.6%。 就像光靠孩子自己的决心和努力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一样,孩子需要来自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而父母同样也同样需要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想让每个都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需要的其实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协同努力。 作者:皛琳 (皛xiǎo)。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与行为科学访问学者,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官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
来自: Hilda_NYC > 《原生家庭,育儿与教育》